发自 凹非寺的梦晨 量子位报道| 公众号 QbitAI
现在说起,你可能会想到这两张照片:
在手机屏幕上,随着出库、包装、运输过程照亮进度条,刚剁手的商品离你越来越近。
在遥远的仓库里,人和机器人穿梭在货架和传送带周围,忙于搬运和分拣。
至于路上,那是一辆普通的卡车。最多安装一个GPS让你看看哪里,缓解等待时的焦虑。
还真不是。
不看不知道,现在物流卡车有了AI与物联网加持大不相同。
货车的进化
卡车配备各种传感器,将数据收集到车载芯片和云中,然后结合上算法——
AI三要素“就这样凑齐了。
要问具体的应用程序是什么,你可以先从道路开始毕竟:
首先是摄像头 视觉AI向外可以感知道路环境。
如果车辆距离太近,车道偏离或检测到行人,可以提前2次.7秒发出警告并自动上报事件照片和视频。
最好避免危险的发生,不可避免的也可以保留责任、保险索赔的证据。
在内部可以识别司机的状态,检测到闭上眼睛、打哈欠等疲劳驾驶现象,或分心玩手机等危险驾驶行为可以自动发出声音干预。
如果机器警告无效,也可以向后台报告,让安全操作人员人工干预,直到危险解除。
还有胎温胎压检测,EBS 电子制动、倒车盲点监测等一系列物联网设备共同确保驾驶安全。
除了实时监控和干预外,还有一套算法通过历史行为数据对驾驶员的驾驶安全进行评分。
通过奖惩、教育等方式对驾驶行为不规范、安全风险高的驾驶员进行精细管理。
该系统最终降低了事故率,千公里风险下降。
提供这一整套技术的是一家叫做科技公司,死敲物流十几年。
据统计,我国物流成本占商品成本的30%以上,而发达国家一般为10-15%。
因此,除了利用技术提高公路运输的安全性外,G还有一件事要做:
通过提高物流效率,剁手时可以少花钱。
如果物流效率能提高 10%,我们就能帮助全国人民,每年节省一万亿,用更重要更好的东西。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通过技术提高物流效率,一个重点是减少损失。
刚才除了实时监控,G也可以分析历史安全数据。
通过车辆驾驶、车队运营管理等数据,对车辆和车队进行风险评分。除了帮助车队进行安全精细的管理外,还可以帮助保险公司进行风险识别和差异化定价。
最终的结果是,好的物流团队得到了更低的保费,保险公司也降低了40%的赔偿率。
这样,物联网技术不仅给物流带来了过程监控,还为物联网设备产生的数据提供了分析和预测的能力。
让我们来看看卡车上的一整套物联网设备:
最有意思的是。
与振动最大的关系实际上是道路状况,使用G每天有200万辆卡车在全国各地运行,记录的振动数据被绘制成振动地图。
过去,从昆明到北京运送蓝莓的路线是什么?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选择耗时较短或收费路段较少的。
遇到颠簸的路段可能把货物的品相都颠坏了,也卖不上价了。
过去很难避免这种损失。有了振动地图,可以提醒司机避免颠簸路段,减少损失,收到蓝莓时保持赏心悦目。
提高物流效率的另一个重点是用技术取代过去低效、不规范的人工环节。
比如用AI只需要一个激光雷达传感器来测量货舱的装载率,而不是人工测量,费时费力,不准确。
另一个例子是实时称重,实时上传货物重量数据,防止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交换和逃逸。团队还可以使用准确的数据来更有说服力。
在过去的物流环节中,还有另一个手工填写文件,人工审核对账。
车辆在路上产生的各种费用,如加油、加气、维修、餐饮、住宿等,都需要司机预付款,等待长时间的报销周期。
货物到达货场时,还需要手动称重,效率很低,经常在货场门口排队。
G7的做法是推出信用结算网络,用可信的自动结算代替核对账。
将自行车过磅时间从3分钟缩短到10秒,。集运站装卸货物从每天300辆车增加到最大900辆,。
与此同时,司机立即拿到运费,心里也更踏实。
硬件也是服务
上面提到的还不足以改变善物流行业整体效率这个目标。
根据波士顿咨询的数据:
中国物流运力市场是一个典型的纺锤型结构,中小物流企业占到80%以上,其中10-100台车规模的小车队占到30%以上。
但在过去十年,数字化的升级主要由产业的大型平台和企业主导和推动。
这些中小物流企业无力购买和维持大量的资产,要想让新技术服务于他们,不能单靠卖货。
解决办法就是G7身上的另一个标签:,也就是软件即服务。
2010年从基于GPS信息的车队管理服务做起,G7陆续成为顺丰、德邦、申通、韵达等知名物流企业的SaaS服务商。
不过现在再说软件即服务已经不太准确了,因为他们把硬件资产都做成了服务,比如数字货舱。
这样的货舱以服务的形式提供,企业可根据淡旺季需求灵活租用,节省资金的占用。
同时接入数字化的物联网、结算网络和信息管理平台,将整个物流场景打通。
从原来的一个人管20台车升级成能管200台车,而且每一趟活儿的利润人人都知道。
到今天,G7物联网平台已链接了全国超200万辆卡车、4万多车队。
靠着安全、智能装备和结算三条业务线,G7要做打通「货、车、人、钱」的智能平台,成为成长型中小物流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