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介质极化: 1.)电子位移极化 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的带点质点沿电场方向有限位移,无能量损耗 2.)离子位移极化 能量损失极小 3.)转向极化 4.)空间电荷极化 2.电介质的介电常数代表电介质的极化程度(气体)D=1 水D=81 蓖麻油 D=4.2) 3.电介质电导与金属电导的区别: 1.)不同的带电粒子形成电导电流(金属导体:自由电子,介质:离子) 2.)带电粒子数量的差异 4.影响液体介质电导的因素:温度、电场强度。 5.电介质中的能量损失:
编辑切换到中间
添加图片注释不得超过 140 字(可选)
13.流柱放电流程:有效电子(碰撞游离)-电子崩溃(畸变电场)-发射光子(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新的电子崩溃(二次崩溃)-形成混合通道(流柱)-由阳极向阴极(阳极流柱)或阴极向阳极(阴极流柱)击穿 14.电晕放电:电晕放电是一种独特的自持放电形式,在电场极不均匀,它本质上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放电。电晕放电的电流强度不取决于电源电路中的阻抗,而取决于电极外气体空间的电导,即外部电压的大小、电极形状、极间距、气体的性质和密度。 15.不均匀电场气隙击穿:短气隙击穿(极性效应)长气隙击穿(先导放电) 16.先导过程:当气隙距离较长时(约1m以上),有一些新的、不同性质的放电过程,称为先导过程 17.雷电放电(长气隙放电)包括雷云对地、雷云和雷云的内部放电 18.下行的负极性雷通常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先导放电、主放电和余光放电 19.击穿时间:
20.
1.)升压时间t0-电压从0升到静态击穿电压U0所需时间
2.)统计时延ts——从电压达到U0在气隙中形成第一个有效电子的时间
3.)发展放电时间tf——从第一个有效电子的形成到气隙完全被击穿的时间
影响平均统计延迟的因素:
1.)电极材料
2.)外施电压
3.)短波光照射
4.)电场情况
影响放电发展时间的因素:
1.)间隙长度
2.)电场均匀度
3.)外施电压
22.击穿电压公式: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得超过 140 字(可选)
[KV (peak)]
23.提高气隙击穿电压的方法:
1.)改善电场分布
2.)采用高真空
3.)增高气压
4.)产生高耐电强度气体
5.)SF6气体的应用
24.电击穿:由于电场的作用,某些带电点在一定程度上积累的数量和运动速度,使介质失去绝缘性能,形成导电通道,称为电击穿。
25.热击穿:在电场的作用下,介质内的热损失大于散热,使介质温度上升,最终形成介质本身的破坏,形成导电通道,称为热击穿。
26.影响固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因素
1.)影响电压作用时间
2.)温度的影响
3.)影响电场均匀性和介质厚度
4.)影响电压频率
5.)受潮度影响
6.)机械力的影响
7.)多层行的影响
8.)累积效应的影响
27.固体介质老化最重要的是电老化、热老化和综合环境老化
28.影响液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因素
1.)液体介质本身质量的影响
2.)影响电压作用时间
3.)影响电场情况
4.)温度的影响
5.)压强的影响
29.油本身的某些质量因素会影响耐电压强度
1.)化学成分
2.)含水量
3.)含纤维量
4.)含炭量
5.)含气量
30.提高液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方法
1.)提高并保持油的品质
2.)覆盖
3.)绝缘层
4.)极间障
31.提高和保持油质的方法
1.)压力过滤法
2.)真空喷雾法
3.)吸附剂法
32.电气设备绝缘试验:
1.)耐压试验(破坏性试验)模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电压的绝缘,缘施加相等或更严重的电压,以测试绝缘耐受性。
2.)检验试验(非破坏性试验)确定绝缘的某些特性,并间接判断绝缘状态
33.绝缘电阻是反映绝缘性能的最基本指标之一。绝缘电阻通常用兆欧表测量
34.测量绝缘电阻可有效发现下例缺陷:
1.)整体绝缘质量差
2.)绝缘受潮
3.)两极之间有贯穿性导电通道
4.)绝缘表面不良
测量绝缘电阻不能发现以下缺陷:
1.)绝缘中的局部缺陷(包括气泡等。
2.)绝缘老化(绝缘电阻老化) 也可能相当高)
35.测定泄露电流于兆欧表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高直流电压可以揭示兆欧表无法发现的绝缘缺陷
2.) 增加的直流电压逐渐升高,在升压过程中,从测量的电流与电压关系的线性度可以指示绝缘情况
3.)兆欧表刻度的非线性度很强,特别是在接近高量程度时,刻度非常密集,难以准确区分,而微安表的刻度基本上是线性的,可以准确读取。
编辑切换到中间
添加图片注释不得超过 140 字(可选)
1.)受潮
2.)穿透导电通道
3.)绝缘电离、绝缘分层、脱壳
4.)绝缘老化劣化,绕组上附积油泥
5.)绝缘油污、劣化等
但对于下例缺陷,
添加图片注释不得超过 140 字(可选)
法律很少有效:
1.)局部损性局部损伤
2.绝缘老化和劣化的一小部分
3.个别绝缘弱点
38.局部放电试验分为直接法和平衡法
39.更准确的压力测量方法是直接测量被试产品两端的高压,主要包括:
1.)测量球隙
2.)静电电压表(s.v)
3.)配备低压仪表的分压器
4.)整流装置配备高压电容器
40.测量直流高压
1.)棒隙或球隙
2.)电阻分压器配合低压仪表
3.)高值电阻与直流电流表串联
4.)静电电压表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得超过 140 字(可选)
44.电感后,无限长直角波变为指数波头的行波,串联电感起到波上升速率的作用。
45.为了降低入侵波的陡度,可以采取串联电感或并联电容的措施。一般很难使用串联电感降低入侵波的陡度,通常采用并联电容的方法。
46.雷电流:流经被击物体的电流iz阻抗被击物体zj有关,zj越大则iz越小,反之亦然iz越大,当zj=0时,流经被击物体的电流被定义为雷电流iL表示。z0=300欧姆)
描述脉冲波形的主要参数有:峰值、波前时间和半峰值时间。
48.雷暴日是一年中有雷电的日数,雷暴小时是一年中有雷电的日数。
49.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编辑切换到中间
添加图片注释不得超过 140 字(可选)
50.避雷器限制过电压以保护电气设备
51.避雷线的作用是保护输电线路
52.避雷针的作用是保护集中场所的设备
53.阀式避雷器的基本部件是间隙和非线性电阻。阀片的电阻值与流过的电流有关。
54.避雷器的选择:避雷器的额定电压应与安装避雷器的电力系统的电压等级相同,避雷器的灭弧电压应大于安装处母线上可能出现的最高工频电压。
55.避雷器的保护性能一般以保护比(残压/灭弧电压)说明。保护比越小,残压越低或灭弧电压越高,避雷器的保护性能越好。
56.接地可分为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和防雷接地。
57.输电线路上有两种大气过电压:一种是直接雷击引起的,称为直接雷击过电压;一种是雷击线路附近的地面,称为感应雷击过电压。
58.雷击线路绝缘时无闪络的最大雷电电流幅值称为耐雷水平kV为单位。
59.每100km每年雷击引起的跳闸次数称为雷击跳闸率。
60.输电线路的感应雷电过电压分为:当雷电线路附近的地、线路上的感应雷过电压和雷电线杆塔时,导线上的感应过电压。
61.雷击可分为三种情况:雷击杆塔顶、雷击避雷线档距中间、雷绕过避雷线击中导线——称为绕击。
62.雷击杆塔顶次数与雷击线总次数之比称为击杆率g。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66.输电线路的防雷措施有:架设避雷线,降低杆塔接地电阻,架设耦合地线,采用不平衡绝缘方式,装设自动重合闸,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装设管型避雷器,加强绝缘。
67.发电厂和变电所的主要防雷措施:在发电厂、变电所内装设阀型避雷器以限制入侵雷电波的幅值,使设备上的过电压不超过其冲击耐压幅值;在发电厂、变电所的进线上设置进线保护段,以限制流经避雷器的雷电流和限制入侵雷电波的陡度;对直接与架空线相连的旋转电机(称直配电机)在电机母线上装设电容器,限制入侵雷电波陡度以保护电机匝间和中性点绝缘。
67.避雷线的保护角应为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左右。
68.进线段的耐雷水平
额定电压 |
35kV |
66kV |
110kV |
220kV |
330kV |
500kV |
耐雷水平 |
30kA |
60kA |
75kA |
110kA |
150kA |
175kA |
69.发电厂厂房一般不装设避雷针,以免发生反击事故和引起继电保护的误动作。
70.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71.比较电介质中各种极化的性质和特点
极化种类 |
产生场合 |
所需时间 |
能量损耗 |
产生原因 |
电子式极化 |
任何电介质 |
10-15 s |
无 |
束缚电子运行轨道偏移 |
离子式极化 |
离子式结构电介质 |
10-13 s |
几乎没有 |
离子的相对偏移 |
偶极子极化 |
极性电介质 |
10-10~10-2 s |
有 |
偶极子的定向排列 |
夹层极化 |
多层介质的交界面 |
10-1 s~数小时 |
有 |
自由电荷的移动 |
72.电介质电导与金属电导的本质区别:
1‐4
电导形式 电导率
金属导体 (自由电子)电子电导 γ很大
气体,液体,固体(自由电子、正离子、负离子、杂质电导、自身离解、杂质、离子)
离子电导
γ很小
ρ很大
73.总结比较各种检查性试验方法的功效:
非破坏性试验,即检查性试验,包含的种类:绝缘电阻试验、介质损耗角正切试验、局部放电试验、绝缘油的气相色谱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