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油滤清器,又称机油格。用于去除机油中的灰尘、金属颗粒、碳沉淀物和煤烟颗粒,保护发动机。
油滤清器可分为全流式和分流式。全流式滤清器与油泵和主油道串联,可过滤进入主油道的所有润滑油。分流式滤清器与主油道并联,只过滤油泵送出的部分润滑油。
中文名
机油滤清器
外文名
Oil filter
功能
去除机油中的灰尘、金属颗粒作用
保护发动机
性能
滤清能力强,流通阻力小
分类
粗滤器,细滤器
缺点
滤清效率低
机油滤清器简介
语音
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金属磨屑、灰尘、属磨屑、灰尘、高温下氧化的积碳、胶体沉淀物和水。机油滤清器的功能是过滤掉这些机械杂质和胶体,保持润滑油的清洁,延长其使用寿命。机油滤清器应具有滤清能力强、流通阻力小、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一般来说,润滑系统配备了几种不同滤清能力的滤清器—集滤器、粗滤器和细滤器,并联或串联在主油道中。(与主油道串联称为全流滤清器,发动机工作时润滑油全部通过滤清器滤清;并联称为分流滤清器)。粗滤器串联在主油道中,为全流式;细滤器并联在主油道中,为分流式。 现代汽车发动机一般只有集滤器和全流式机油滤清器。粗滤器滤油中粒径0.05mm细滤器用于过滤粒径为0的上述杂质.001mm上述小杂质。[1]
机油滤清器的技术特点
语音
●滤纸:油滤清器对滤纸的要求高于空气滤清器,主要是因为油的温度变化从0到300度不等。在剧烈的温度变化下,油的浓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将影响油的过滤流量。高质量油滤清器的滤纸应能够在剧烈的温度变化下过滤杂质,并确保足够的流量。
●橡胶密封圈:优质机油滤清器密封圈采用特殊橡胶合成,100%不漏油。
●回流抑制阀:只有优质机油滤清器中才具备。当发动机熄火时,它能防止机油滤清器变干;当发动机重新点火时,它立即产生压力,供给机油润滑发动机。(也称为止回阀)
●溢流阀:只有在优质的机油滤清器中才有。当外部温度降低到一定值或机油滤清器超过正常使用寿命时,溢流阀会在特殊压力下打开,使未经过滤的机油直接流入发动机。尽管如此,机油中的杂质会一起进入发动机,但这种损伤比发动机中没有机油造成的损坏要小得多。因此溢流阀是在紧急情况下保护发动机的关键。(也称旁通阀)
示意图
机油滤清器更换周期
语音
●安装:
a)排干或吸干旧油
b)拧松固定螺钉,卸下旧机油滤清器
c)在新机油滤清器的密封圈上涂一层机油
d)安装新的机油滤清器,拧紧固定螺钉
●建议更换周期:汽车和商用车每半年更换一次
机油滤清器汽车对机油滤清器的要求
语音
过滤精度,过滤一切 > 30 um 的颗粒,
减少颗粒进入润滑间隙并造成磨损(< 3 um - 30 um)
机油流量满足发动机机油需求。
更换周期长,至少比机油寿命长 (公里, 时间)
过滤精度符合保护发动机、减少磨损的要求。
容灰量 大,适合恶劣环境。
能适应高油温和腐蚀环境。
过滤油时压差越低越好,以保证油能顺畅通过。
机油滤清器的缺点
语音
市场上的机油滤清器有两个缺点,而新产品弥补了缺点,因此有必要使用新产品的强磁机油滤清器。
缺点一:机油中杂质只能滤除60%,滤清效率低;
这是因为目前的油滤清器依靠单纸滤芯孔拦截和过滤油中的有害杂质。滤纸的微孔越小,过滤效果越好,但油的通过能力越差。为了解决同一滤纸微孔上能过滤掉最小颗粒的杂质,使发动机提供足够的机油,微孔也能通过这一矛盾。国家内燃机工业协会滤清器分会采用机油滤清器滤清效率ISO4548国际标准测试方法表明,即使是市场上最好的机油滤清器也只能设计到滤油中60%杂质的能力,这是经过数千次实验获得的最大过滤值。在实际使用中,有40%的有害杂质不能被纸滤芯有效过滤。在这40%的杂质中,由于铁磁性杂质相对较小且坚硬,大多数铁磁性杂质对发动机损坏最大。
缺点二:特殊情况下滤清效率为零;
现有使用的机油滤清器在纸滤芯底部设有旁通阀,这是在设计中设计的直接油流通道,以考虑冷启动机油粘度大或纸滤芯部分堵塞或全部堵塞,确保机油能够顺利回收发动机。当油油在油泵压力下打开旁通阀时,旁通阀循环回发动机的机油不仅无法过滤纸滤芯,而且通过旁通阀将原纸滤芯过滤的大颗粒杂质冲回发动机,给发动机带来不间断的二次磨损。因此,市场上使用的机油滤清器在特殊情况下起着基本的过滤作用,因此此时的过滤效率为零。
从以上两个缺点可以看出,现有的油滤清器不能永久过滤大于或小于纸滤芯微孔的杂质,只能永久过滤相当于纸滤芯微孔的杂质,镶嵌在纸滤芯微孔中,过滤效率很低。
机油滤清器的功能
语音
一般来说,发动机各部件通过油润滑实现正常工作,但部件运行金属碎片、灰尘、高温氧化碳和部分水蒸气将不断混合到油中,长期油使用寿命降低,严重可能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行。
因此,此时反映了油滤清器的作用。简单地说,油滤清器的作用主要是过滤油中的大部分杂质,保持油的清洁,延长其正常使用寿命。此外,油滤清器还应具有过滤能力强、循环阻力小、使用寿命长等性能。
参考资料
1.
机油滤清器与汽车发动机的重要关系
.汽车之家[引用日期201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