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Buck的振铃实验与分析

我们期我们提到了buck电路开关振铃波形的根本原因是LC阻尼振荡。文章偏理论,那么

要把这个问题问题,所以

图片

本期主要分析

我们,一步一步来,先看

为了能更好的看buck电路各点的电压电流,我选择的电源芯片没有内部集成开关管,使用

使用,电路图如下:

如果对BUCK的拓扑有了解的话,上面这个电路一眼应该就看明白了,是一个同步buck,二极管没有使用。

这个电路的。现在我们直接在电感面前看电感SW如下图所示: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波形很漂亮,看起来像一个很好的矩形波,没有向上的振铃。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

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个,没有振荡波形,所以猜测应该是二极管的导电压。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我们比较了两个MOS管道驱动电压Vgs,然后看电感电流。

从上图可以看出,,也就是说,电感的电流总是流向负载的方向,不会反向,最小电流也有2A。

但是,如果我们比较两者呢?NMOS管的Vgs,会发现同时有低的情况,也就是说两根管子同时不导通,这段时间是

我们通常分析BUCK拓扑结构时,常认为只有一根管子导通,要么上管,要么下管(连续模式)。

而实际MOS切换导通状态时,MOS管道必然存在,半导通时的MOS管道的导电阻发生了变化,大到接近0。如果两根管道同时切换,必然会处于半导电状态,电路电阻很大,因此功率电感电流无法继续。

所以呢,

不仅如此,如果两根管道同步切换,有点不同步,那么肯定会导致两根管道,这相当于电源直接短路,这是一场灾难。

现在看来,为了安全起见,只需错开时间。每次切换时,两根管子都不会导通一段时间,这样两根管子就不会同时导通。

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继续电感电流。

这种续流方式很容易想到,是的。两根管子关闭时,可通过体二极管续流。

写在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些同步的东西DCDC芯片推荐的电路会有,比如这个MP1484的D1。

看到这个图

其实MP1484芯片手册里面也有写。

该装置为硅芯片,因此很明显,体二极管,即硅二极管,导电压自然高于肖特基二极管,因此使用肖特基二极管可以降低功耗。

然而,我认为降幅应该非常有限,因为上下管的转换时间非常短,只占开关周期的一部分,即使使用小特基二极管,仍然有导电压,只是比以前小一点。

我头正好有MP1484板,我用示波器测试了一下,波形如下图所示:

奇怪的是,只有一个0出现在下降的边缘.7V下冲台阶,上升时底部没有下冲台阶。

为此,我猜负载电流可能太小,上升时的死区时间相对较短,MOS管的的。

在开关切换之前,下管是导通的,等于接地,寄生电容两端电压约为0V,二极管也是0V。

在切换过程中,体二极管一开始没有导通,因此首先放电电容器,使电压变为-0.7V,此时,二极管将被引导。如果死区时间太短,或者电感需要更新的电流很小,电容器可以在死区时间结束时提供足够的更新,电压下降很小。

为了证实我的猜测,我改变了负载电阻,因为我不能延长死区的时间,

再次测试后,能量确实达到了上升边缘的死区时间,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上升边缘也有一个向下的尖端,时间很短。打开示波器的时间尺度约为13ns(不要截图)。下降沿线的冒尖时间约为100ns。也就是说MP1484的两个死区时间是13ns和100ns。

从前面的模拟波形可以看出,死区时间会导致开关管切换SW处出现0.7V负压台阶左右,但完全看不到尖峰。

我们接着看。

当然,我上图中测量的尖峰也很小,因为我做的板已经尽可能优化了PCB所以尖峰效果不明显,如果板做得不好,可能如下。

打开可以看到高频振荡

我们知道,这个,这意味着高频剧烈变化的电流,,同时,如果太高的话,

如果我们想降低峰值,最好的方法是,然后对症下药。

功率电感FCUL1060-H-R56M我使用的是LTspice库里自带。

寄生参数很少,我只看到了Rser,寄生电容器看不见,所以

既然有疑问,独测试电感的阻抗曲线。

测试方法很简单,用1A采用电流源AC通过频率扫描,可以测量电感两端的电压。

因为电流是1A,因此,阻抗值等于测得的电压,测试电路和结果如下图所示:

很显然,,或者不够准确,因为阻抗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加,

所以我从村田下载了FCUL1060-H-R56M的Spice文件,重建模型,再次测试阻抗曲线如下图所示:

注意,上图中,这个LTspice软件打开spice文件,然后自动创建的电感模型,所以在LTspice看来,它是一个模块,位号就成了U1,大家知道这是我生成的电感模型就好。

可以看到,这个模型应该是比较准确的,看起来是那么回事。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spice文件提取出这个电感的等效电路模型,spice文件本质来说就是个网表

上图是我根据spice文件画出的等效电路模型,仿真一下会发现阻抗曲线与前面的一模一样。

可以看到,这个官网提供的电感的spice文件还是挺复杂的,它创建的电感的模型应是更为准确的。

我们平时可能会说电感的高频模型是下图这样的。这也不能说错,只能说不够准确,因为我们平时也不需要那么精确,因此下图也就够用了。

而这次我们需要更精准的模型,所以用厂家官网提供的spice文件是最好的。

同样的方法,我从官网下载我使用的22uF和100uF电容的spice文件,构成新的模型,测试阻抗曲线如下图所示

使用新的电感和电容模型,放入到原来的电路中,电路如下所示:

电感和滤波电容均使用了从官网下载的spice文件构建的模型,仿真SW的波形如下图:

,这说明问题不在更新的模型上面。

LTC7803只是一个驱动芯片,产生Vgs信号,用作驱动MOS管开关,抛开开关速度不谈的话,应该跟尖峰关系不大。那就只剩下MOS管的原因了。

我们接着看

从前面知道,LTspice软件自带的模型很可能是简易的,也就是说是不够精确的,NMOS管很有可能也是如此。

电路图中MOS管使用的是BSC059N04LS6,厂家是Infineon,我从官网上面下载spice文件,根据spice构建新的模型,换到前面的电路中,电路更新如下图:

仿真SW波形如下图:

上下尖峰幅度差不多,大概有8V。

现在已经看到了类似于我们现实中的尖峰,那么问题来了,目前看到的就是我们换了一个MOS管的模型就出现了。

上图是官网下载的MOS管的spice文件,

它的意思是,在MOS管的G,D,S极上面分别串联了电感。

之所以有此猜测,是因为振荡尖峰产生的原因一般就是因为LC阻尼振荡,MOS管的模型一般都不会少了电容,而电感却不一定有。

为了验证到底是不是这三个电感的原因,我将Lg,Ld,Ls都改成了1fH,1fH等于10的负六次方纳亨。其实我是想改为0的,只不过改为0后仿真出现不收敛的情况,因此就改成了1fh,这也足够小了。

将电感参数改为1fH。

创建一个新的模型,替换到电路中,再次仿真一下。

会看到SW的尖峰没有了,所以可以肯定的是,

先来看产生尖峰的时候,两个开关管的开通与关闭情况。

为例。

红色的波形是上管的Vgs电压,蓝色的是下管的Vgs电压,绿色的为SW电压,最下面的为电感电流。

MOS管使用的是BSC059N04LS6,我们查看芯片手册,会发现在Vgs的开启门限最大是2.3V。而在在SW处产生尖峰振荡的时候,Vgs都在3.5V以上,也就是说上管已经完全导通了,而此时下管是完全关闭的,这可以从上图中的波形中看出来。

也就是说,,不是在开关开始切换,半导体的时间段。

尽管上管有寄生电容,但是此时上管完全导通,导通电阻只有几毫欧,所以这个寄生电容也被短路了。

如果没有串联的寄生电感存在,那么就相当于是输入电源直接通过几毫欧的电阻接到了SW管脚,而输入电源电压可以认为是基本不变的。

所以没有电感的话,SW处不可能产生高达8V的尖峰振荡。

在上管导通之前,功率电感从下管的体二极管续流,下管的寄生电容C2电压为0。

在上管导通之后,其导通电阻只有几毫欧,因此C1相当于被短路。下管完全断开,但是上面有寄生电容C2。

我们看SW节点,因为我们现在分析的是很小的一段时间,,电流方向流向负载。

。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也怀疑过,这也是我要更新模型的原因。

不过查看功率电感的电流波形,在振荡时间段,确实是基本不变的。

另外我们知道,振荡频率是百兆量级的,而我们查看这个功率电感的阻抗曲线,其自谐振频率就在100Mhz左右,此时阻抗最大,阻抗达到了上千欧姆,所以它是无法通过高频的电流的。

我们继续。

我们知道,

在开关导通之后,SW从0V电压开始上升,那么C2在被充电,电源需要通过L1提供功率电感L3的续流以及对C2的充电。

也就是说:L1的电流=功率电感L3的电流+C2的充电电流

这是因为,也就是说在SW电压达到Vin之前,

在SW电压达到Vin时,如果电压不再上升,那么意味着C2不再被充电,即流过C2的 电流为0,那么

而事实是

所以在SW达到Vin电压之后,SW电压继续上升,会大于Vin,此时电感L1两端的电压反向,电流开始减小。

随着SW电压上升,那么C2继续被充电。

当L1的电流减小到和功率电感一样的时候。

因为。那么意味着C2的充电电流为0,就不能通过L1接着对C2进行充电了。

因为此时SW的电压大于Vin,电感L1的电流要继续减小。而功率电感L3的电流不变,所以功率电感必须从C2抽取电流,这意味着C2开始放电。

C2开始放电后,SW电压开始降低,然后SW的电压降低到Vin,此时L1的电流达到最小。再之后C2继续放电(因为L1电流小,不足以提供功率电感的续流),SW电压继续降低,L1两端电压反向,L1的电流开始增大,直到L1电流大小达到功率电感的电流。

此时C2停止放电,SW电压达到最低,然后C2开始被充电,SW电压开始升高,如此循环往复,SW处电压看起来就是振荡了。

当然整个过程中因为有电阻分量,所以振荡幅值是越来越小的,本质就是LCR阻尼振荡。

滤波电容的寄生电感,电阻,还有回路中的走线电感,电阻,都是处于振荡回路。

,因为尖峰的大小基本就等于L1的两端电压(忽略Ron两端的电压)。如果没有L1的存在,振荡虽然还存在,但是SW处的电压基本是不变的,就越等于Vin。

很明显,如果

关系是有的,负载电流越大,那么意味着功率电感电流越大,在SW从0上升到Vin电压时,寄生电感L1得到的电流也越大,L1获得的用于振荡的能量也是越大的。用于振荡的能量越大,那么振荡尖峰自然也就越高。

也就是说

同样的,,寄生电感电流上升的速度也越快,在SW从0上升到Vin电压时,寄生电感L1得到的电流也越大,参与振荡的能量也越多,

前面我们不是将Lg,Ld,Ls三个参数改成接近于0的值,重新构建模型,尖峰就消失了么?

我们继续使用该模型,然后

可以看到此时上尖峰最高为4V,而下尖峰是没有的(负的电平为死区时间的0.7V体二极管压降)

可以看到上尖峰最高为8V,比原来4V高了不少,这说明

可以看到,上尖峰达到了19V,增大了很多。这说明了

这跟前面分析是一致的,负载电流越大,上下管切换的时候,寄生电感获得的参与振荡的能量越高,尖峰也越大。

电路图如下图:

仿真的SW波形如下图:

可以看到,没有上尖峰,下尖峰大概有10.5V,这说明了

电路图如下:

仿真的SW波形如下图:

这时,可以看到,上下尖峰同时存在。

上尖峰是14V左右,下尖峰是10V左右。

我同时查看Vgs与SW波形,发现,上尖峰振荡发生在的时间段

死区时间,意味着功率电感的续流是通过下管的体二极管,我们知道体二极管有压降,会损失能量。

所以说

我们接着看

可以看到,电流改小之后,上下尖峰都减小了,这也与前面的分析一致。

不过现在上下尖峰都是7V左右,二者差不多,

我们再打开功率电感电流和Vgs的波形

,功率电感续流需要走上管,也就是说最终上管的0.8nH所需要的达到的电流较小,这会导致尖峰比较小。

,功率电感续流需要走下管,也就是说最终下管的0.8nH所需要的达到的电流较大。这会导致尖峰比较大。

我们极端一点,如果这个buck工作在断续模式,那么意味着上管导通时,功率电感电流是0,也就是说功率电感需要通过上管续的电流为0,

我们来看一下。

SW波形如下:

可以看到,上升沿尖峰并没有消失,好像与前面的分析不符啊,什么情况呢?

我们看一下上管0.8nH的电感电流,功率电感电流在上升沿时的情况。

可以看到,在上升沿时,功率电感的电流确实为0,但是上升尖峰还是存在,因为0.8nH的电感是有电流存在的。

这是因为的MOS管的DS的两端有寄生电容Coss,在上升沿之前,下管导通,Coss的电压为0V,而导通之后,最终Coss的电压是为12V的,这期间就构成了LC的振荡电路。

      

很容易想到的就是MOS管的开关速度,这个我们可以在栅极加电阻,来增加导通时间。导通时间增加,在开关管切换的时候,

在上下管串联0.8nh电感,负载电流为13.2A,MOS管栅极没有串联电阻时。

MOS导通时间大概是7ns左右,上尖峰高度为14V

我们在上管栅极添加10欧姆电阻,电路如下

运行,Vgs的电压与SW波形如下图。

可以看到,上MOS管栅极加了10欧姆电阻之后,从截止到导通的时间大概是13ns,比原来7ns时间更长,另外,SW的尖峰幅度也从14V降低了到9V

总的来说,BUCK上下尖峰的产生,与线路中的电感是密不可分的,电感越大,尖峰也就会越大。如果上下管没有电感的存在,是产生了尖峰的。

除此之外,还与开关管的开通速度也有很大的关系,开通越快,产生的振铃尖峰也越高。

这个我估计有人就说了,

我们一般用的BUCK芯片都是集成的,内部集成了MOS管,我们在线路上面也不会额外加电感,

前面做的一系列实验,那个0.5nH/0.8nH电感,可以看作是

实际电路很复杂,芯片内部引线电感,PCB走线电感,滤波电容的等效ESL等等。

当然,芯片内部我们没法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就是输入滤波电容的位置,芯片好好接地。通过

可能有人就说了,

我上面,可以看到,引起的尖峰已经很大了。

如图所以,1盎司铜厚,线宽50mil,走线长度10mm的电感量是6.52nH。可能我们输入滤波电容会放得很近,但是一般距离也有个2mm左右吧,这样走线电感也差不多1nH。

所以呢,在研究

而事实确实也是如此,我们用示波器测量实际电路的时候,都是会量到这个振荡尖峰的,只不过有大有小而已。

在设计中,选定了BUCK芯片之后,我们能做的其实不多。

就是

这一点也应该是PCB layout里面吧。

有的DCDC芯片的管脚分布并不好,PCB layout时可能需要,这个时候就需要特别注意了,

自然是因为过孔的寄生电感也是不能忽略的。

从上图可以知道,,这电感量也是不小的。

所以我们在PCB layout的时候,如果是电容放置在背面,一定要多打些过孔,因为电感并联,总电感量是减小的。

在过流能力够的情况下,如果一个老工程师要求你打几个孔,或者把孔径加大。或许你认为是在为难你,也许是别人站的高度更高。

文章有点长,做了大量的仿真与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如果用示波器测到在开关切换时,有个负压的台阶,请不要惊慌,那是正常现象

。在做电路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减小寄生电感。

关于振荡尖峰的,我有看到一个非常好的资料,大家也可以看一看。里面有说如何加RC缓冲电路(Snubber电路),如何在自举电路上面串联电阻降低开关速度等,也做了较多实验。

文件是在Richtek网站上下载的,文件名是

需要注意,拿到我仿真文件直接运行可能不行,需要添加库的路径,修改下自荐模型的属性。

在我的回复“”,即可获得下载链接。

标签: 电感19nh电感sw

锐单商城拥有海量元器件数据手册IC替代型号,打造 电子元器件IC百科大全!

锐单商城 - 一站式电子元器件采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