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Ni-Ti基合金薄膜相变行为及其力学特性研究

Ni-Ti基合金薄膜相变及机械特性研究

【摘要】:Ni-Ti基合金薄膜因其优异的形状记忆和伪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微机电系统(MEMS)中。随着微电子设备向微型化方向的不断发展,膜的特征尺寸(如膜厚、晶粒尺寸等)不断减小,相变行为和力学特性表现出强烈的尺寸依赖,甚至异常的物理和力学特性,导致微电子设备的工作可靠性和寿命无法正确预测;另一方面,Ni-Ti基合金薄膜的相变行为工艺密切相关的基合金工艺密切相关。因此,研究Ni-Ti基合金薄膜的特点、尺寸和组元对其相变行为和机械特性的影响对记忆合金薄膜的设计和制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具有响应快、相变温度高、机械性能优异的形状。基于以上考虑,通过改变沉积温度和退火温度,制备了一系列三元化Ni-Ti-Al薄膜和Ti/Ni多层膜。使用能谱分析,X辐射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示薄膜的化学组成、相组成和微观结构;利用四探针电阻测试方法研究薄膜的相变行为;利用纳米压痕法表示伪弹性、硬度、模量和应变速率的敏感性;研究了膜特征尺寸(晶粒尺寸、多层膜调制周期)、压痕深度、沉淀相和应变速率Ni-Ti影响基合金薄膜相变行为和机械性能及其作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制备高伪弹性L21相-N143Ti3gAl19合金薄膜,发现薄膜的伪弹性和硬度表现出明显的尺寸依赖性。主要结论如下:(1)制备高伪弹性L21相-N143Ti3gAl19合金薄膜发现,薄膜的伪弹性和硬度表现出明显的尺寸依赖性。随着晶粒尺寸和压入深度的降低,其伪弹性逐渐增加,最小晶粒尺寸为12 nm最小压痕深度为30nm最高值92.7%。由于应力诱导的马氏体转变所需的弹性应变和临界应力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而增加,膜的伪弹性随晶粒尺寸的减小而增加。晶粒尺寸从28开始nm减小至12 nm,在晶粒尺寸为16之前,先增加薄膜的硬度,然后降低薄膜的硬度 nm时达到最大值13.8 GPa,在晶粒尺寸≤16 nm当薄膜硬度与晶粒尺寸相反时Hall-Petch效应。(2)发现富Ni沉淀相的生长能显著改善Ni-Ti-Al马氏体相变温度和硬度降低合金膜相变滞后。制备不同的沉积温度Ni49.7Ti45.3Al5膜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高于室温,随着富含Ni随着沉淀相的生长,马氏体相变温度逐渐升高,马氏体相变滞后温度下降了一半和二阶B2→R→B相变路径为19B2→B19阶相变。随着富Ni沉淀相的生长,Ni44Ti32Al马氏体相变温度为-37.5℃增加到-33.7℃,而且相变表现出零相变滞后。由于富Ni沉淀相的强化作用,Ni49.7Ti45.3Al5和Ni44Ti32Al24合金薄膜的硬度随着财富而变化Ni沉淀相的生长分别增加了12.8%和22%。(3)通过Ti/Ni多层膜设计结合原位加热沉积和退火处理,制备超高硬度Ni-Ti合金薄膜,这证实了最初引入界面实现性能强化的想法。退火态Ti/Ni多层膜的合金化和力学性能明显取决于薄膜的调制周期,随着调制周期的减少到5.4 nm,多层膜完全合金化,层界面消失。沉积和退火Ti/Ni随着调制周期的降低,多层膜的硬度先增加后降低,调制周期为5.4 nm达到最大值。随着压入深度的增加,调制周期为13.5和27 nm多层膜硬度异常软化,可发现其载荷-位移曲线明显"pop-in"载荷急剧下降。"pop-in"由应力引起的马氏体相变引起的荷载下降现象,随着调制周期的减少,导致马氏体相变的临界荷载增加。(4)研究退火态应变速率Ti/Ni影响多层膜力学性能和相变行为。调制周期为13.5和27 nm的退火态Ti/Ni多层膜的硬度具有负应变速率的敏感性,而其调制周期的多层膜的硬度不会随应变速率而变化。应力诱导的马氏体相变调制周期为13.5和27 nm的退火态Ti/Ni多层膜的硬度出现负的应变速率敏感性的内在原因。此外,由于应变速率越快,相变(奥氏体-马氏体相变)的潜热越晚,导致马氏体相变的临界载荷随应变速率逐渐增加,这有利于奥氏体相保持稳定,导致驱动相变所需的应力增加。

fd6a45540877e2c8f1f416abf872ddb3.png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周继承;田莉;;镍铬合金薄膜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5年07期

3

张克华;文东辉;陶黎;袁巨龙;合金薄膜铜衬底抛光质量对薄膜表面结构的影响[J];2007年05期金刚石及磨料磨具工程

4

;镁镍合金薄膜玻璃日常开发[J];2009年03期真空电子技术

5

郭永廉,用高频火花和运动电极法光谱测定铝合金薄膜中镁[J];1986年06期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6

程建邦、李传芳、谢荣厚;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量合金薄膜的组分[J];1987年02期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7

程建邦、李传芳、谢荣厚;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量非破坏性的钡钴合金膜成分[J];1985年06期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8

;开发透氢合金膜[J];2006年01期金属功能材料

9

方方;张晶;朱健;郑时有;陈国荣;孙大林;氢过渡金属和合金薄膜的光电性能变化[J];2007年06期真空科技学报

10

戴国才;宋学文;陈友鹏;马洪磊;余亦顺;郭清长;氟系非晶硅材料研究[J];贵金属,1981年04期

11

沈中良;张曙东;杨辉;吴刚;姚费杰;杨立功;非连续合金薄膜及其在电磁屏蔽中的应用[J];2011年02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12

王东林

,李世琳

,唐宝琪

,时韵成

,潘云昆

,李大超;电子显微镜观察919铝合金薄膜显微组织[J];船舶科技

13

刘天成;卢志超;李德仁;孙克;周少雄;卢燕平;电沉积铁镍纳米合金膜的结构和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07年01期

14

朱从容;吕冰海;邓乾发;任尹飞;非晶合金薄膜铜衬底超精密抛光实验研究[J];2011年01期金刚石及磨料磨具工程

15

颜心良;王江涌;二元合金薄膜表面偏析[J];真空;2012年04期

16

林璇英;林训;余云鹏;曾旭;陈家宜;王洪;吴萍;研究高速沉积非晶硅氢合金薄膜[J];功能材料;1992年05期

17

李帅辉;舒勇华;范晶;;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的成分和厚度分布[J];中国科学(E编辑:技术科学);2008年07期

18

王锋、李俊、李国俊、吴卫东、唐永健、孙卫国;PLD方法制备的纳米Fe/Al膜的结构及应力分析[J];2005年09期强激光和粒子束

19

施立群、周筑颖、赵国庆;Ti-Mo合金薄膜的储氢特性和抗氢脆能力[J];金属学报;2000年05期

20

张扬伟、王富岗、李德俊、王秀兰、林国强分离靶多弧离子Nb-Al/Mo-Al研究合金薄膜及其腐蚀行为[J];真空;2001年01期

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轩雄;陈瑶;陈英;任宗欣;陆德仁;杨根庆;王渭源;电镀镍和铁镍合金膜热膨胀研究[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2

方昭训;郑文凯;赖思宇;戴明凤;钴-钛-氧颗粒合金膜的磁阻特性讨论[A];第四届学术年会和海峡两岸纳米颗粒学术研讨会摘要[C];2005年

3

李大兵;董逊;黄劲松;刘祥林;徐仲英;王晓晖;王占国;;[A];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帅辉;舒勇华;范晶;;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的成分和厚度分布[A];第八届全国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摘要[C];2007年

5

李帅辉;舒勇华;范晶;;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的成分和厚度分布(英文)[A];第八届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程可;蒙健;王晓云;吴仰晴;黄玉茜;杜祖亮;一步电沉积法制备Cu_2ZnSnS_4薄膜[A];第29届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摘要-第37分会:能源纳米科技[C];2014年

7

方昭训;王梓育;戴明凤;Cu(CoN)与CoN铜工艺中应用颗粒膜的特性[A];2013年中国颗粒八届海峡两岸超微颗粒学术研讨会[C];2013年

8

叶志镇;朱丽萍;黄靖云;张银珠;ZnO合金薄膜材料及其研究进展[A];TFC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C];2003年

9

李高仁;黄开胜;童叶翔;刘冠昆;Eu-Co-Ni电化学制备合金薄膜[A];2004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4年

10

方昭训;郑文凯;赖思宇;陈锦山;Co-Ti-O奈米颗粒合金膜的磁阻特性[A];2006年中国颗粒学会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日开发调光镜玻璃用镁镍系合金薄膜[N];2003年中国有色金属报;

标签: 电阻屏蔽膜

锐单商城拥有海量元器件数据手册IC替代型号,打造 电子元器件IC百科大全!

锐单商城 - 一站式电子元器件采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