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
1980年传输速率10Mb/s,双绞线介质以太网出现于1990年,1992年传输速率为100Mb/s,1998年1000Mb/s
DIX以太网 | 10Mibt/s以太网(10BASE-T) | 使用CSMA/CD |
IEEE 802.3 | ||
IEEE 802.3u | 100Mbit/s以太网(100BASE-T) | 可选择使用 CSMA/CD |
IEEE 802.3ab | 1000Mbit/s以太网(1000BASE-T) | |
IEEE 802.3z | 1Gibt/s以太网(光纤)(10000)BASE-LX) | |
IEEE 802.3ae | 10Git/s以太网(光纤)(10)GBASE-T) | 不使用CSMA/CD |
IEEE 802.3ba | 40/100Gbit/s以太网(光纤) |
100Mbit/s的速率称为快速以太网,超过100Mbit/s网络称为高速以太网
Ethernet Type Ⅱ的前身:IEEE 802.3(STP)
数据链路层
两个子层
LLC子层:802.2 LLC/SNAP 接近网络层
MAC子层:802.3/802.4/802.5 接近MAC层
,负责识别网络层的协议类型,接收上层数据包,封装成帧,然后传输到下层。
,负责硬件设备的物理搜索,定义网络拓扑和数据帧传输顺序
帧大小范围(数据链路层包装):64-1518
MTU:默认最大传输单元1500字节,每次发送的数据最大值
帧验证:如果接收方(根据接收的帧内容)计算数据包,则通过一定的计算公式计算数据包FCS与发送方计算FCS(包括在帧中)如果不相等,则视帧无效并丢弃
MAC地址:代表网络接口的物理地址,世界上唯一的,12位16进制,即48bits,前24bits(OUI,各厂家),后24bits由厂家自行分配
在Ping当我们知道自己的地址或域名时IP地址,对方的IP地址(By DNS),自己的MAC地址,但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报纸不能仅仅通过这三个信息包装。这时,我们需要知道ARP协议(见下章)
物理层
同轴电缆、RJ-双绞线,光纤(FC-大圆头;LC-小方头;ST-螺旋扣圆头;SC-大方头),无线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