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从造船原理的认识,到设计的巧妙,谈谈我国古代造船技术:1人们已经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跟船只所排开的水量...

一、了解造船原理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对水的浮力有了初步的认识,正是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木排、竹排和独木舟。随着人类水上活动的增加,对水浮力的认识也在加深。首先,人们发现浮力的大小跟水的多少和深浅有关,水多水深浮力大,水少水浅浮力小。水太浅了,即使是很小的物体也浮不起来。庄子曾经总结过这种理解,他说:如果积累的水不深,那么就没有能力了。比如在洼地倒一杯水,草做的船只能浮起来,即使放在杯子上,也会粘在水底,因为杯子也是这些水的船。

虽然理解仍然非常原始、初步和肤浅,但它对造船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即小船只能在较少的水和较浅的水中航行,只能在较大的水和较深的水中航行。造船和行船的长期实践逐渐加深了人们对水浮力的认识。比如大家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虽然不一定是真的,但却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经发现同一艘船载着物体,如果吃水量相同,那么不管它所载物体的体积、比重有什么不同,重量一定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人们已经意识到浮力的大小与船只排放的水量有关。虽然中国古代尚未得出浮力等于船体排出的水重的明确结论,但上述理解从定性理解阶段向定量理解阶段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了解了浮力原理的基本内容。

从对浮力的理解出发,人们对船舶的体积和载重量有了更准确的测量,知道船舶能承载多少人或材料,甚至用载重量来衡量船舶的大小。唐代以后,万斛船和2000种材料(石斛)船、千料船、二百料船等都是这样量的。石斛和料是中国古代的体积单位,相当于石头。如果一块石头是120斤,那么万斛船的载重就相当于600吨,在古代世界可以说是巨大的。

除了对浮力的理解,我们还可以从船型中看到古人对水的阻力有了初步的了解。如果说瘦长的独木舟受到天然原料的限制,那么木船出现后,所有船(即使是几艘船组成的连体船,单体船身也是如此)的形状都比宽,头尾比中间窄,这是人们有意识的行为。也就是说,在航行实践中,人们已经意识到船舶在航行过程中会遇到水的阻力。为了减少水的阻力,他们故意使船体两端变窄变长。特别是军用快船,比普通船长。当然,也不能排除有人可能制造过诺亚方舟式的方形船,但由于驾驶困难,速度非常慢,自然会被淘汰。

简而言之,古人在长期的造船和航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水特性知识。虽然这些知识只是经验性的,有些甚至非常粗糙,但它表明古人的造船和航行活动是科学的,而不是盲目的。船舶的设计和制造是基于这些理解。

二、船型

内河和海疆的地理状况复杂。在河流中,不仅河流的流速、流量、曲直、宽度、深度不同,而且上下游的地理条件也有很大的差异。在海域中,南北近海的深度、风浪、潮汐、沉淀物、礁石、岛屿等方面也有所不同。根据不同水域的地理特点,设计和建造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船只。

例如,在杭州湾以北的港口和沿海航线上,由于水浅、海滩多,一般建造和使用平底船;在杭州湾以南,沿海水较深,海湾较窄,岛屿较多,一般建造和使用尖底船。清朝学者谢占王总结了南北海船的地理因素。他指出,长江地区的海洋被称为沙船,因为它们的底部很宽,可以穿过浅滩,停泊在沙洲附近。它们通常来自淤泥或淤泥,以及河流或浅港之间,以免被困。由于各省海域条件不同,船型也不同。他的段落反映了中国南北海船型差异的一般情况和差异的原因。

除地理因素不同外,船舶的用途也不同。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有官方船舶、民用船舶、军用船舶等;从用途上看,有客船、货船、渔船、战舰等;每一个都可以细分。例如,在客船中,有皇帝的龙舟、官僚的豪华客舟、普通商人的客舟等。这导致了中国船舶类型的多样性。可以说,中国船型的多样性是古代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比拟的。直到20世纪50年代钢船得到广泛应用,估计中国的木船约有1000种,其中只有200或300种海洋渔船。

虽然中国古代船型种类繁多,但一般来说,从船头的形状可以分为尖头和方头;从船底的风格来看,可以分为尖底和平底。在历史演变中,福船是尖头和尖头船型最著名的代表,沙船是方头和平底船最著名的代表。

福船图

福船像大楼一样高,底尖很宽,头尾很高,头尾很高,两边都有一个保护板,船舱是一个水密结。尖尖的底部有利于破浪;底部吃水深,稳定性好,容易转动舵改变方向,便于在狭窄的航道和多礁航道中航行。

沙船的前尾,平底,俗称方船。其甲板表面宽敞,船型深小,干舷低,适合在浅水道航行。船上采用大梁拱,使甲板快速排水,舱内采用多水密隔舱结构。船舷大,大中型沙船每侧有四到六个大,从船头压到船尾,以增加结构强度。

广船图

除了福船和沙船,广船也是中国古代的优秀船型。广船产于广东,其基本特点是头尖体长,吃水深;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船体的横向结构由紧密肋骨和隔板组成,纵向强度取决于龙骨和大维护。广船结构坚固,适航性能好,耐久性好,是中国古代南海航线的重要船型。

有人对中西古代船只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古代船只虽然种类繁多,但大多有一个基本特征,那就是船型最宽的地方在中间后面,而不是西方船舶最宽的地方在中间前面间。

1840年,西方人注意到了中西方船舶的体型差异,并解释说原因是:因为我们最好的船体是以鱼为模型的,向头的一端往往很大,但中国人模仿鳍足水鸟。当它们漂浮在水中时,把最宽的部分放在后面。在这方面,它们很聪明,因为水鸟像船一样漂浮在空气和水之间,而鱼只能在水中游泳。后来有人更总结说:“欧洲人觉得他们应当按照鱼的外形来造船,而中国人却认为应当按照在水面上浮游的鸟的外形来造船”。

事实证明,这种理解反映了某种历史现实。在中国古代的船舶中,不仅最宽的地方一般在中间后面,而且有些船名是用鸟命名的。例如,在古代,许多船头上画着一种图案(古书中提到的水鸟像苍鹭)鸟,称船头为第一,有时甚至用它来指船。在《武经总要》中,海维船的披水板就像张开的维吾尔翼。从这句话可以推断,中国古代海船两侧的水板和太平篮可能是由水鸟两翼创造的,可以用来提高船在风浪中行驶的稳定性。

在闽浙地区,有一种船型叫鸟船,因为它的形状就像一只漂浮在水面上的水鸟,是中国古代的优秀船型。现代科学表明,这种仿水鸟造的船比仿鱼造的船要好得多,更符合科学原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船舶设计的聪明理念。

三、船舶设计

中国古代统治者不重视科技,知识分子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熟读经史上,进入仕途上。因此,虽然中国造船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但关于造船技术的文字记载却很少。即使有一些记录,也只是几句话,很难知道细节。我们只能从仅有的文献记载,参照出土文物,结合社会上工匠传授的传统技艺,得知一些古代的概略情况。今天,我们对许多古代科学技术和船舶设计的理解大多是这样的。

中国古代船舶设计一般遵循工匠传授的传统,即师传徒或父传子,代代相传。大多数造船工匠在造船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了解各种船舶的结构、尺寸比例(包括整个船舶和各种部件)、特点和性能,一些工匠也画了粗略的图案和简单的符号。他们是基于这些建造船舶的。这种历代传承形成了一种普遍采用的传统方式,虽然是经验丰富的初级船舶设计方法,但却是历代造船工匠心血的结晶。我们可以从清初福建追赶飞船的设计中了解一个大概的情况。

福建清初追赶飞船的设计是福建飞船系统设计放样的精髓。确定龙骨的关键是关键是确定龙骨。方法是先确定龙骨的长度,然后按比例确定首龙骨、中龙骨和尾龙骨的长度,然后确定龙骨两端的橇(即翘曲),即确定龙骨的弯曲度。龙骨长度和弯曲确定后,以龙骨为中轴,根据船的体型特点,选择前、中、后梁的位置,对称确定船的上下宽度,然后确定梁等部件,形成船体的基本线图。

这种设计方法非常简单,效果很好,改变船的上下宽度可以改变船的整体,改变底部和舷的弯曲程度可以局部调整。整体和局部有机结合,形成了简单、简单、聪明、灵活的设计方法。

除了这种传统的设计方法外,中国古代还有先设计制造船模,然后然后根据船模建造船只的工艺方法。在宋朝建造大船之前,张先建造了一艘小船,然后根据它的大小放大了十倍。据《金史张中彦传》记载,在金正隆年间(1156-1160年),张中彦奉命在黄河上修建浮桥,需要制造巨型船只,但工匠们不知道如何制造。因此,张中彦制造了几英寸大小的木船模型,让工匠模仿制造大船,顺利完成浮桥工程。这种先做模型再造船的方法是船舶设计的一大进步。

值一提的是,当张中彦主持建造的大船造好以后,有命令要征调附近百姓来拖船入水。张中彦却不劳师动众,他设计了一种船舶下水的新方法,只用几十个民工整理船只所在的地段,使它倾斜入河中,在地面上铺满新割的秫秸,再用大木头把秫秸两侧固定起来,到凌晨秫秸上结霜起滑后,就在秫秸上拖船入水,节省了大量劳力。这种巧妙利用地利和天时来节省劳力、提高工效的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发明创造。在古代,我国大都是利用倾斜的地势使新船下水的,它体现了我国因地制宜和改造、利用自然环境的优良传统。

在宋朝以后,我国官方的造船厂中出现并且形成了一套先绘制“船样”,然后造船的设计法则。所谓“船样”就是比较详细的船舶设计图纸。《宋会要食货》中记载,温州曾经按照制置司发下来的两本《船样》,各建造了海船二十五艘。在《船样》中绘有船图,并且注明船体和各部件的大小尺寸还规定了用料、用工、造价。应用《船样》造船是船舶设计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发展,它体现了人们对船舶的结构和性能特点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系统的认识。

古代船舶设计图纸

这种设计方法,在明清的官方造船厂中得到了普遍应用。现存的清朝《闽省水师各标镇协营战哨船只图说》的手抄本,是这种设计方法的一个最好说明。书中既有船舶的整体图,又有平面图,记载有五类船只的大小尺寸、结构以及各部件名称。可惜的是这个手抄本不在国内,它流落在马堡的普鲁士国立图书馆中。

除了一般船舶的设计和建造外,我国古代还设计了许多特殊用途的船只。比如破冰船、浚河船以及连环舟和两头船等,甚至有人设想了水下航行的“沦波船”。“沦波船”的设想记载在四世纪的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它的形状象螺,所以又称做“螺舟”。想象中的“沦波船”可以“在海底潜行,水不会浸入。”虽然这个设想没有实现,根据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无法实现,但这可以说是潜水艇的最早设想,在一千五六百年以前能有这样的设想,实在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雪龙号破冰船图

破冰船发明在十二世纪的金朝,金朝的蔡珪在《撞冰行》诗中,用“舡头傅铁横长锥”的诗句,描写了这种破冰船。“舡”就是船,“傅”字在这里是“附着”的意思,也就是说在船头包附着铁皮,上面横着长的尖锥,可以在结冰的河中破冰前进。它可以说是现代破冰船的鼻祖了。

主要参考资料:

《宋会要食货》

《宋元海船》

从造船原理的认识,到设计的巧妙,谈谈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牛X

标签: 方头静态扭矩传感器pt124b功勋高压水密连接器

锐单商城拥有海量元器件数据手册IC替代型号,打造 电子元器件IC百科大全!

锐单商城 - 一站式电子元器件采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