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十三五以来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产业格局不断优化,以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为使命和愿景的机器人企业竞相涌现;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视觉算法、运动控制、高性能伺服驱动、高精度减速器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整机功能和性能显著提升;集成应用大幅扩展,机器人在工厂生产线、仓储物流、教育娱乐、清洁服务、安全检查、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大规模应用。
然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机器人的智能水平过于依赖于本体计算能力和小样本学习的局限性,依赖于云边端集成智能机器人的突破;二是机器人本体仍不够轻,灵活性不高,执行精度有限,除了云边端协调有助于提高相关性能,还有赖于可变材料和特殊机构设计的突破;三是机器人的成本仍然较高,中小企业规模化使用仍然较为困难,一方面有赖于制造工艺的优化及场景的规模化应用,使得价格不断下行;另一方面RaaS概念逐渐被国内外接受,租赁服务和区域工厂的探索使中小企业能够使用、使用、使用机器人服务。
在此背景下,阿里巴巴云加速器联合银行调查研究中心在分析中国机器人市场现状和产业图谱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中国机器人产业研究,与深圳风险投资、元静资本、浦跃中国等机构和明星创新企业合作,对人工智能和5G、对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赋能机器人智能化、轻量化、柔性化发展进行了理性探讨,结合阿里云加速器企业案例,探讨了机器人企业的实践和成果,提出了机器人云的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1年)》(以下简称《报告》),预计2021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839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445.7亿元,占53%.1%;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约为393.3亿元,占46%.9%。在服务机器人市场,公共服务机器人和个人/家庭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02.占总市场规模的36亿元.1%;特种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约为90%.7亿元,占总市场规模的10亿元.8%。
根据该报告发布的数据,近五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2%,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继2020年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超过20万套大关后,2021年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成功超过30万套大关,达到36套大关.6万套,同比增长44万套.9%,创历史新纪录。随着国内工业制造业生产智能化转型和数字化升级的浪潮,工业机器人将继续保持乐观的发展前景。预计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接近500亿元。
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预计将达到3931年.2016-2021年复合增长34%,市场总体增长率高于工业机器人。近年来,服务型机器人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消费群体日益扩大。C预计2022年中国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0-550亿元。
机器人产业链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上游核心部件的研发与生产、中游本体制造与系统集成、下游各行各业的具体应用:
上游核心部件:机器人行业上游主要包括各种部件制造商,提供机器人生产所需的核心部件和功能模块。从成本的角度来看,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等部件是工业机器人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范围内,我国核心机器人零部件的研发制造技术水平仍处于劣势,大部分产品仍以初级应用为主。近年来,随着国内机器人自主研究水平的提高,虽然外国企业仍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但国内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企业逐渐向上游部件方向,出现了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优秀本地企业,逐渐打破了外国企业垄断技术和产品的不利局面。
涵盖机器人本体制造商以及面向应用部署服务的系统集成商。其中,本体制造商在机器人本体结构设计和加工制造的基础上,通过集成上游零部件实现机器人整机的生产;系统集成商则成为连接生产企业和客户的桥梁,通过面向具体用户需求的定制化集成开发,实现机器人在特定场景中的实际布署。
机器人行业下游主要由不同领域的企业客户和个人消费者组成,共同形成了巨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用户迅速渗透到传统工业企业到不同轨道的服务业。
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形成成熟的上下游产业链。阿里云加速器与行业研究中心 联合推出的中国创新机器人企业地图是基于机器人产业链框架,从零部分梳理出来的 创新型企业代表生产到机器人本体集成等各个领域。
我国创新型企业逐渐增多。现阶段,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相关创新型企业包括思灵机器人、洛石机器人、镁伽机器人等。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其细分领域出现了更多的创新企业。与工业机器人集成相关的创新企业包括赛那德机器人、极智佳机器人、埃夫特机器人等。江歌机器人、高新兴机器人、西农科技、海柔创新、擎朗机器人、一米机器人、哇力机器人、狗尾草机器人等创新型企业。
国家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等重要国家规划政策,大力支持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地方政府已经准备和规划了工业机器人工业园区。
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将全国机器人产业分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西六大机器人产业集群。
其中,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综合实力突出,布局相对完整,除了被称为全球机器人企业四大家族的发那科ABB、安川、库卡入驻当地外,还拥有中科新松、新时达等地方龙头企业。
以广州、深圳等地为核心,逐步加强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部署,在全国机器人产业重点集聚区中排名第一。
形成以智能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为主要方向的产业链。其中,北京在医疗机器人、物流、无人配送机器人、合作机器人等领域形成了领先优势。天津专注于家庭服务机器人和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和产业化,而河北则深入培育特种机器人的方向。
依托龙头企业,重点关注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领域的高端产品。
注重引进其他地区机器人产业溢出资源,形成以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为辅的产业链。
依托技术研发基础,形成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的工业机器人企业。
从企业数量的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据企业检查统计,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有0-3000家机器人企业的省级行政区10个,3000-10000家机器人企业的省级行政区10个,1000-20000家机器人企业的省级行政区9个,上海、浙江、山东、江苏、广东等2万多家机器人企业的省级行政区。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大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大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每日推荐范围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学习型文章。目前线上平台已收藏上千篇精华前沿科技文章和报告。
如果您对实验室的研究感兴趣,欢迎加入未来智能实验室线上平台。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