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唐宋时期的文化发展

参考:可视化历史图 参考: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从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6年(公元959年),从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403年)到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方史书中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春秋左传 《左传》全称《春秋左传》,据说是鲁国历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历史《春秋》编写的源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于鲁哀公27年(前468年),《左传》是记录春秋社会状况的重要经典。以及对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的描述和评论。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历史的最高成就,对后代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建立年度体育史书的地位方面。

隋朝

唐朝

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之后,运河对南北的连接逐渐由密切变为松懈,然后完全失去了它的作用。在唐末运河无法将军事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联系起来的情况下,大唐帝国随着自身力量的丧失而崩溃。

宪宗死了,穆宗立,穆宗长庆两年(822年),长期停止的汴州军乱再次死灰复燃;在过去不像汴州那样经常叛变的徐州军队,也在王志兴的领导下,驱逐了崔群,住在永桥,掠夺了从运河向北运送的江淮物资。后来,从文宗大和(827-836年)到宣宗大中年(847-860年),重臣领(转运)使者,岁草江淮米只有40万石,可以去渭河仓。狡猾,败溺百端。官舟沈溺者,岁七十多人。缘河奸吏,大乱刘晏之法。简而言之,从长庆到大中年,由于专横士兵的阻碍,后来由于水运人员的私人欺诈,运河的年运输量急剧下降,无法充分发挥连接南北的作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而,这只是运河运输能力下降的开始,然后在易宗咸通年间(860-874年)。一方面,由于庞勋切断了运路,另一方面,由于曹舟的脆弱,运河运输的效率急剧下降。由于南诏入侵西南边境,政府派遣徐州军队进行防御。在庞勋的领导下,这些军队愤怒地在桂林作乱,从湘水进入长江,掠夺淮南,返回老巢徐州。由于徐州有足够的运河交通线路,他们派兵攻占南北交通要冲的都梁城,使江淮物资不能由运河北运。后来,虽然庞勋的混乱被削平,但由于制造成本的扣除,水运船只脆弱易碎。因此,虽然运河重新开通,但由于缺乏坚固耐用的运输工具,南北无法紧密连接。

关于庞勋的切断运路,《通鉴》卷251载咸通九年:

12月,甲子、李湘等引兵出战大败,小偷被困在都梁城(胡注:都梁城位于泗州盱眙县北都凉山),执湘、郭厚本被送往徐州。据淮口介绍,水驿路是绝对的(胡注:东南水驿路是绝对的)。……时汴路既绝,……

按都凉山位于安徽省盱眙县东南50里,当时控制着运河和淮河,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沈亚之《沈下贤集》卷5(《全唐文》卷736)《淮南都凉山仓记》云:

汴水别河与淮河东合,淮水东米丝的输关中者也是如此。因此,它将进入,它的交易,大贾豪商,故事多,盐铁之臣也署。

因此,庞勋攻下这个地方后,运河的交通完全断绝。

第三,关于水运船舶的制造,自刘燕以来给予成本的优惠方式在咸通年间被废弃,极大地影响了造船人的生活。因此,船舶脆弱易坏,不能用于航运。《通鉴》卷226号建中元年7月:

咸通中,有司计费,无复羡余,船易脆易坏,水运遂废。

《东坡文集》卷三一《论纲略欠利害》云:

到到咸通末,杜侍御才开始用1000艘石船分造500艘石船,船开始被摧毁。吴尧卿是扬子院的官员,他开始调查每艘船共用的实数材料,估计它的钱,没有剩余。十位知识分子立即冻结和泄气,船场破裂,不断送货。

由于运河没有将江淮物资运往北方,沿途各地的仓库都是空的。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卷2《太原王公同州修堰记》云:

时间(咸通间)国家兵役屡兴,草挽已绝,所以自淮汴至于河潼之交,百敖在,人无所仰。

(874-888年)懿宗死亡。两年(875年)五月,濮州(今山东濮县东20里)人王仙芝聚众作乱。其后,黄巢应之。在广明元年(881年)12月,他们从山东河南南下,到处焚杀劫掠,然后北返攻占长安。由于这一大群寇贼的入侵,江右海(《唐大诏令集》作淮)南,伤痕累累;湖、湘、荆、汉,耕织屡空。……东南州府遭贼之处,农桑失业,不时耕种,在广州、荆南、湖南,盗贼留下,人户逃亡,伤夷最大。后来,经过毕师铎、秦彦、孙儒、杨行密等军阀的混战,以扬州为中心的江淮之间,东西千里,扫地尽。总之,自僖宗以后,中央政权赖以支持的江淮财富,在寇贼与军阀的兵火交织之下,大部分都陷于毁灭的命运。这样,运河就能畅通无阻,每年能供其运输的江淮物资也非常有限。更何况运河本身也是多灾多难?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当日寇贼与军阀混战声中运河的情况。王仙芝和黄巢作乱不久,即以兵围攻宋州,切断运河交通线。后来,虽然宋州解围,但黄巢占据长安时,溥在徐州分离时南攻运河与淮河交叉口泗州,导致运河航运再次被封。后来,当黄巢之乱平服,西宗返回长安时,藩镇在各地割据已成,运河再也无法连接南北。

关于宋州之围,《平巢事迹考》(宋写人丢失)云:

(乾符)四年二月,仙芝陷鄂州,巢陷运州。七月,兵围宋威在宋州。将军张自勉救了7000名忠武兵,杀了2000多名贼。贼解围逃走。……郑畋……上奏说:自王仙芝扰,崔安潜(忠武节使)……以兵授张自勉,解宋州围,使江淮水运流通,不输寇手。……”。

第三,泗州位于运河与淮河的交叉口,是江淮物资向北运输的必经之地。《白氏长庆集》卷三四《柳经李褒泗州判官制》云:

濒淮列城,泗州为要,控制转输之路,屯式遏之师。

又卷八了《文园英华》〇九李《泗州重建鼓角楼记》云:

泗城据汴淮奔会处,汴迅射,淮广吞咽,扭势雄重,动作气象。……虽然商贩四冲,舷击拖交,但气不衰杂。

这个地方属于高平行的势力范围。为了扩大领土,石浦派遣徐州南方进攻,以阻止南北运输。崔志远的《桂园笔耕集》卷《告知诸道征促纲运书》(代高平行作品)云:

昨天,从中夏开始,我们再次集结了军队。我们不羞于素食和饱腹感的名字。我们已经警惕了。我们我们仍然不得不护送衙门韩汶,首先有数百万的金丝和丝绸,所有的救援都被命令在公共军队面前。它不仅装载了船只,还扣上了船只,遵循了汴道,指向了苗田(今河南省中牟县东部)。徐荣来到淮口,打破了断河路,围攻了县城(泗州)。近者还拥有凶手,直奔近境,敢于用貂结吞咽。当道看到困难时,它必须暂时停止。

同书同卷《回答徐州时溥书》云:

朝廷足下身处雄城,容易委托纲运,冀济权宜。但是,自己收集兵车,一定要流通馈车。今天,有一句话:奉朝廷的意愿,收徐泗封疆,广泛师徒,穷事。……更侵犯泗境,来犯淮州县的宠荣,构州县的病害。幸运的是,他的贼势,阻止了这个师期。

根据政府委时溥催遣纲运,事在中和二年(882)正月。《通鉴》卷254云:

(中和)二年春正月……辛未,以时溥为催遣纲运租赋防遏使(胡注:纲运来自江淮,均由徐州巡内,故以溥为此职)。

但事实上,溥反而阻碍了运河的交通!

后来,当长安收复,西宗从蜀北返回时,由于藩镇分据,运河无法发挥其作用。《旧唐书》卷19篇《西宗纪》云:

(光启元年三月)丁卯,车驾至京师。……当时,李昌符合凤翔,王重荣根据蒲陕,诸葛爽根据河阳洛阳,孟方立据邢洛,李克根据太原上党,朱全忠根据汴滑,秦宗权根据许蔡,时溥根据徐泗,朱萱根据运、齐、曹、濮,王敬武根据淄青,秦彦根据淮南八州,秦彦根据宣涉,刘汉宏根据浙东。江淮转运路绝,两河、江、淮赋不供,但岁时献身。河西、山南、剑南、岭南西道数十州是国命所能制者。大约郡将自善,常赋绝绝,藩侯废弃,不自朝廷,王业荡然!

在上述割据称霸的藩镇中,控制着运河与长江交流点的高行,自中和两年以来就断绝了贡献。《通鉴》卷255年中和2年5月:

加淮南节度使高并兼侍中,罢其盐铁转运使。既失兵柄(胡注:年春罢都统),又解利权,大批。……平臣节既亏,自贡遂绝。

他底下的的干部吕用之也常常扣留纲运。同书卷二五四中和二年四月条云:

(吕)有100多个妃嫔,自尊奢侈,消费不足。他们经常离开三司纲输给家人(胡注:三司纲所谓的家庭支盐铁发纲运送朝廷人)。

高平之后,随着在淮南割据的杨行密与控制中央的朱温发生冲突,他还邀请截贡。《全唐文》卷842封顺卿《进越王钱柳为吴王竹》:

维天佑三年(906-907年)……最近淮夷(杨行密)作恶,无君,抗拒王师,邀请截贡,窃取州邑,切断梯航。

此外,在汴州分离的朱文,既然有夺取政权的意图,自然不允许运河安全向北输送独特的南方贡献。《新唐书》卷189《田传》云:

(田)移书说:侯王守方,以奉天子。比如百川不朝海。虽然他疯狂奔跑,但他最终会成为一片干涸的土地,不如顺流无穷。东南扬大,刀布金玉如富。愿上帝经常被赋予,请守护自行车。(杨)行密回答:赋予你和你的边缘,适合资敌!

同书卷19〇杜洪传:

光启二年(886-887年)……洪乘虚入鄂,自为节度留后。西宗即拜本军节度使。……洪虽得节制,但附朱全忠,绝东南贡路。

唐末,在各地分离的藩镇,运河的运输线没有被切断,以打击仰慕江淮财富的中央政权,运河的水路因为相互竞争而被破坏。以汴州为基地的朱温,因为要想获得江淮财富,就多次派兵南侵淮南,打通运河,直达长江。然而,由于杨行密在淮南的防御,他每次用兵都没有任何成就。昭宗乾宁四年(897年)11月清口(今江苏省淮阴县西南)之战,对淮汴的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时,庞师古葛从周统率领的汴军驻扎在清口。由于地势低下,他为淮军自上而下的流决堰纵水攻击。结果汴军大败。行密是为了保护江淮之间的忠诚,不能与之争论。淮军在这场战斗中因水攻而获胜,随后运河崩溃,变为污泽,以消弭敌人南下来打通运河的野心。这样一来,在过去二百多年把军事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连系起来的大动脉,此后便长期丧失它的作用了。

关于清口之战,《旧五代史》卷一三四《杨行密传》云:

(乾宁四年)八月,梁祖遣葛从周领步骑万人自霍邱渡淮,遣庞师古率大军营于清口。淮人决堰纵水,流潦大至。又令朱瑾率劲兵以袭汴军。汴军大败,师古死之。

自此以后,运河自埇桥东南遂溃决而为污泽,从而不能用来航运。《宋史》卷二五二《武行德传》云:

先是唐末杨氏据淮甸,自埇桥东南决汴,汇为汙泽。

又《通鉴》卷二九二显德二年十一月乙未条云:

汴水自唐末溃决,自埇桥东南,悉为污泽。

又《十国春秋》卷一《吴太祖世家》云:

都知兵马使徐温曰:“运路久梗,葭苇堙塞。……”

唐末运河交通阻绝的情形,已如上述。现在我们再进一步来考察当日中央政权因此而受到的影响。向来专靠江淮财赋来支撑的中央政府,既然因运河交通线的切断而得不到江淮物资的大量供应,自然要大受打击;因为这样一来,政府开支的经费便无法筹措,甚至连卫国的战士也得不到衣粮的供应了。存在了二百多年的大唐帝国,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崩溃的。

在咸通年间,由于漕运的不继,关中已经农饥卒怠。《司空表圣文集》卷二《太原王公同州修堰记》云:

时(咸通间)国家兵役屡兴,漕輓已绝,……农饥卒怠,何以振其威力哉?

其后到了乾符二年,关中仓库的存米已不够开支之用。《唐大诏令集》卷七二(《全唐文》卷八九)《乾符二年南郊赦》云:

江淮运米,本实关中。只缘徐州用军,发遣全无次第,运脚价妄被占射,遂使仓库渐虚,支备有阙。

再往后,到了光启年间(885—888年),政府对于军政各费的筹措,更是大感困难。《通鉴》卷二五六光启元年闰三月条云:

初田令孜在蜀募新军五十四都,每都千人,分隶两神策,为十军以统之。又南牙北司官共万余员。是时藩镇各专租税。河南北、江、淮无复上供,三司转运无调发之所。度支惟收京畿、同、华、凤翔等数州租税,不能赡。赏赍不时,士卒有怨言。令孜患之,不知所出。

又《唐大诏令集》卷八六(《全唐文》卷八九)光启三年七月德音云:

左右神策军及沿边诸镇将士,或堤防藩徼,或控扼封疆,……自乱离以来,衣粮多缺。顾兹疲弊,深轸朕怀。盖缘诸道赋税未来,致使如此。宜委度支户部及盐铁使,各委官吏,催促江淮及三州(《全唐文》作川)上供钱物,充给两军及边镇将士衣赐。 自此以后,“王业于是荡然”,以至于亡。

唐亡时,朱温虽然篡夺了帝位,可是,由于他的打通运河计划的失败,运河不能重新把军事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连系起来,故他所建立的后梁,国势并不强盛。此后的后唐、后晋和后汉,亦复如此。(注释略见图书第六章)

本书是一部探研大运河与唐宋帝国兴衰之关系的经济史著作,首次发表于1944年,是当时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的“丛刊”之一,其学术成就为学术界所公认,被誉为“千古不刊之作”。作品综合分析了《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全唐文》《册府元龟》等大量历史典籍中关于大运河的史料,将自隋以来运河之畅通与否与帝国国运兴衰的因果关系作了有条不紊的分析,得出结论:运河通,则国运兴;运河塞,则国运衰。这一学术成果对于我们了解隋唐至明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建都之间的内在联系,有高屋建瓴的作用;对自东晋以来中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到南方这一历史进程的描述,以及京杭大运河在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有莫大贡献。

节度使,中国古代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即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初设时为负责管理调度军需的支度使,同时兼管理屯田的营田使,主管军事、防御外敌,唐朝天宝后,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到唐朝后期势力大大加强,已经到独揽大权的地步,举例唐玄宗时期边镇十节拥兵四十九万,而中央禁军不过十二万人,典型的外重内轻。 [1]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唐室最后被藩镇 朱全忠 控制,他迫使 昭宗 迁都洛阳,并于907年逼 哀帝 禅位,唐亡,共289年。. 朱全忠建国梁,史称 后梁 ,进入 五代十国 时期 。. 唐朝的疆域广大,但因为境内俯首称臣的异族众多,时常变动,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 唐朝也是自 秦 、 汉 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 长城 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 。. 其鼎盛时期为 7世纪 ,当时 中亚 的 绿洲 地带受唐朝支配。. 其最大范围南至 罗伏州 (今 越南 河静 )、北括 玄阙州 (今 俄罗斯 安加拉河 流域)、西及 安息州 (今 乌兹别克斯坦 布哈拉 )、东临 哥勿州 (今 吉林 通化 )的辽阔疆域 ,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 。

五代十国

唐朝之后中国进入了另一个大的分裂时期,即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公元907年,朱温杀唐哀宗建立后梁,是为五代的开始。加上以后交替出现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政权,合称为五代。这五个政权是当时的中央政权,故称“代”。“十国”是指与五代同期并存的地方割据政权,如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经过宋太祖与太宗两朝的努力,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与当时北方的辽国共分天下,是为五代的终结。

五代这段历史太乱了,你方唱罢我登场。五代时期的君主大都缺少远见,残虐士民,逞一己之私欲,而不计国家万世的发展。相对于其它分裂时期如“三国”和“南北朝”,其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都逊色好多。五代有一大特点就是“兵骄将横”“武人干政”。此外,五代君主里后周的郭威和柴荣不错,后唐的明宗李嗣源也可以一看。

宋朝

北宋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改元建隆。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 [1] ),小名香孩儿 [2] 。涿郡人 [3] ,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4]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5]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累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6] ,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今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参考:北宋为什么要在开封建都? 一、交通漕运优势。隋朝开通大运河,其中的通济渠(汴河)途经开封,最后入淮入江 。因而开封便成为锁控江淮的咽喉重地。特别是唐中期以来,北方藩镇割据,战乱频频 。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相对稳定的南方地区,中央对南方依赖增强,故而苦心经营开 封,使它在战乱的环境中迅速崛起。延至五代后周时,开封交通更加便利。从水路有通 往南方广大地区的汴河,通往齐鲁的五丈河,通往陈蔡颖许的蔡河。陆路更是四通八达 。所谓:“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荆湖之运漕”。便利的交 通能将物资快捷地运往开封。而此时的长安和洛阳,由于一直是各派军阀争斗的战场, 受到较大破坏,特别是关中地区,经济更是凋弊不堪,以至皇帝也不得不率臣下就食于 洛阳。物资运至开封易,转运洛阳尚有相当难度,更不要说关河遥遥的长安了。另外一 个方面,赵家政权吸取中唐以来的教训,对待地方采取弱枝强干的中央集权政策,京城 驻有大量的精锐部队。解决城市人口和如此众多军队的消费问题,当是首要问题,开封 以其便利的地理交通成为建都的首选城市。 赵佶生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为宋神宗第十一子。初封端王。元符三年(1100年),他的哥哥哲宗赵煦(神宗第六子)去世,因无子,皇太后向氏召立端王佶继位,赵佶时年十九岁。 赵佶继位在当时曾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认为其轻佻不可以治国,但向太后力荐之,并以神宗语驳斥反对派:“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当立。”(《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六》)赵佶即位的第二年,向太后去世,改年号为“建中靖国”。这是赵佶统治政权的开始,在位共二十五年。 赵佶即位后不久,即重用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免,时称六贼。赵佶还以“绍述”的旗号,定司马光、文彦博等臼余人为“元祜奸党”,定章悼等人为“元符党人”,刻石朝堂,以示贬斥。 赵佶生活穷奢极侈,和六贼滥增捐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兴土木,修建华阳宫等宫殿园林。他派朱勋设立苏杭应奉局,搜刮江南民间的奇花异石,称“花石纲”,运送汴京,修筑“丰亨豫大”(即丰盛、亨通、安乐、阔气的意思))的园林,名为“艮岳”,将北宋政府历年积蓄的财富很快挥霍一空。“花石纲”又害得许多百姓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赵佶还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认为不吉利,他就改称10月10日;他的生肖为狗,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内屠狗。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10月,金军大举南侵,金军统帅宗望统领的东路军在北宋叛将郭药师引导下,直取汴京。赵佶接报,连忙下令取消花石纲,下《罪己诏》,承认了自己的一些过错,想以此挽回民心。金兵长驱直入,逼近汴京。徽宗又怕又急,拉着一个大臣的手说:“没想到金国人这样对待我。”话没说完,一口气塞住了喉咙,昏倒在床前。被救醒后,他伸手要纸和笔,写了“传位于皇太子”几个字。12月,他宣布退位,自称“太上皇”,让位于子赵桓(钦宗),带着蔡京、童贯等贼臣,借口烧香仓皇逃往安徽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第二年4月,围攻汴京的金兵被李纲击退北返,赵佶才回到汴京。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靖康之难”

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破宋都汴京。金人尽取宋朝内府的金银、玉玺、珍玩、图籍等,俘徽、钦二帝北去,北宋至此灭亡。这一事件,史称“靖康之难”。此后,南宋朝廷选择临安作为“行在”(即临时首都)。不过,与其说以临安为都是宋高宗的选择,倒不如说是无奈的“被选择”。 靖康之难,除徽、钦二帝被挟持外,金人还掳走了宋朝皇族在开封的全部宗室,而当时奉命出使的康王赵构,就成了徽宗唯一没有被俘的皇子。收到东京告急文书后,赵构派副元帅宗泽带兵前往东京开封救援,作为兵马大元帅的他则一路逃跑,最后在宋朝的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为帝,是为宋高宗。刚即位的赵构为了收拢人心,任命主战派李纲为右相,但实际上他还是倚重亲信汪伯彦与黄潜善。汪、黄二人都是主和派,高宗也惧敌怕战,打算一路南逃。李纲和留守开封的宗泽主张联结北方各地义军共抗金军,恢复中原。就当时局势而言,各地义军星罗棋布,宗泽扼守开封,重新布置,如果上下一心,坚守中原,积蓄力量,击退金军是有希望的。但宋高宗看到自己的父兄都被金军掳走,内心十分恐惧,李纲在朝中力主抗战,高宗反嫌他碍事,索性将之罢免。这激起了朝中有识之士的不满,太学生陈东和布衣欧阳澈上书力主恢复李纲相位,坚持抗金;宋高宗一意孤行,竟痛下杀手,处斩了陈东和欧阳澈,随后带领亲信一路逃到扬州。从满目疮痍的战场来到繁华的江南,宋高宗全然不顾中原百姓的安危,在扬州城终日寻欢作乐。 留守开封的宗泽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臣。靖康之难当年年底,金军再次南下攻宋,宗泽率军有力阻击了金兵,赢得开封保卫战的胜利。宗泽还派人收编各地义军,完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防线布局。在形势有利于宋朝的情况下,他多次上书高宗,恳求皇上回到中原主持抗金大局,但在扬州歌舞升平的高宗置若罔闻。眼看收复失地的大好形势在金军的持续进攻下化为乌有,宗泽忧愤成疾,一病不起。离世前,他沉痛地吟诵杜甫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后三呼“过河”,抱恨而终。一年后,开封再次被金军占领,金军马上开始追击赵构。在扬州作乐的宋高宗听说金军将至,狼狈逃至临安(今浙江杭州)。随后,惊魂未定的他又经历了一场兵变,虽然后来韩世忠救驾成功,平息了兵变,但这令已成惊弓之鸟的宋高宗又多了一层心理阴影。

金军兵锋直指临安,宋高宗先逃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又跑到明州(今浙江宁波)。金军乘势追击,他最后只能入海避难,开始了长达四个月的海上漂泊。金军铁蹄一路南下,在富饶的江南烧杀抢掠,临安、明州、平江府(今江苏苏州)都遭到金军洗劫。

但金军长驱直入,后防不稳,加上水路作战不敌宋军水师,在其北撤过程中,又遭宋将韩世忠在长江中的阻击,损失惨重。陆路方面,岳飞也率军击退兀术,收复建康(今江苏南京),金军被迫回撤。

得知金军确实北撤以后,宋高宗从海上回到越州(今浙江绍兴)。起初他打算把此地作为“行在”,但由于水运不便,隔年他又移銮临安,将临安作为“行在”。此时他再也无心北伐收复失地,所以临安也就成为南宋的都城。有人可能不解,既然南宋的实际首都是临安,为何宋代文献上都将之称作“行在”呢?这是出于宋人不愿承认北宋王朝覆亡的心理;需知道历史上的“北宋”和“南宋”,不过是后人所作的分期,而并非当时人的划分。

就地理位置而言,临安地处江南鱼米之乡,经济发达,水路交通便捷,此外还靠近明州港,具备漕运的便利条件。此时南宋与金朝的实力渐趋平衡,战场上大规模的厮杀暂告一段落,南宋王朝在此处偏安一隅,确得以“临安”,逐渐稳定下来。临安成为当时全国最繁华的都城。

南宋

南宋为什么要迁都临安?参考:连接 南宋(1127年6月12日 [163] —1279年3月19日 [744] )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

1127年,宋徽宗之子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建国称帝,是为宋高宗。宋高宗先任用岳飞等主战派抗金,之后主和派秦桧独相十八年,签订“绍兴和议”。 [550] 1162年孝宗受禅,励精图治,发动“隆兴北伐”失败议和,随后大力发展内政,开创“乾淳之治”。 [548-549] 1189年、1194年光宗、宁宗受禅,韩侂胄夺权,开庆元党禁,发动“开禧北伐”。随后史弥远诛韩擅政二十六年。1233年,理宗亲政,早期任用郑清之、史嵩之实行“端平更化”,对蒙战事积极,中后期重用奸臣丁大全、贾似道 [203] 。度宗即位后专事享乐,国事衰颓。 [551] 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朝廷流亡南方,文天祥等忠臣回天无力。1279年崖山海战宣告灭亡。 [552] 绍兴和议后,多数时间与金朝“淮水—大散关”为界。 [44] 统治范围限于秦岭淮河线以南地区,与金朝、蒙古(元朝)长期对峙。

秦桧(1090年—1155年11月18日) [181] ,字会之,生于黄州,籍贯江宁(今江苏南京)。南宋初年宰相、奸臣,主和派的代表人物。 [1] 元祐五年(1090年),秦桧生于湖北黄州(今湖北黄冈黄州区)江边舟中,先居住在常州,后徙居江宁(今江苏南京),遂为江宁人。 [1] [181] 父亲秦敏学,做过玉山县令、静江府古县(今广西永福县)县令。秦桧早年做过私塾的先生,靠微薄的学费度日,他对自己的生活处境很不满意,曾作诗说“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 [3] 政和五年(1115年),秦桧进士及第,中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宋钦宗时,历任左司谏、御史中丞。靖康二年(1127年),因上书金帅反对立张邦昌,随徽、钦二帝被俘至金,为挞懒信用。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秦桧回到临安,力主宋金议和。绍兴元年(1131年),擢参知政事,随后拜相,次年被劾落职,绍兴八年(1138年)再相,前后执政十九年,历封秦、魏二国公,深得高宗宠信。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逝,时年66岁,追赠申王,谥忠献。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嘉定元年(1208年),史弥远执政后又恢复其王爵和谥号。 秦桧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间,他极力贬斥抗金将士,阻止恢复;同时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560]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 [13] [345] 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12] 南宋开启了中国社会的平民化进程,并出现了欧洲近代前的一些特征:市民阶层形成、雇佣关系、城市化,还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 [13] 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具有文艺复兴和经济革命的意义 [656]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去 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 个温暖期和 4 个寒冷期。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例如,公元 1000 年到 1200年的南北宋,中国气温趋冷,苏轼诵杏花诗中的「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便可为证。 而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 19 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竺可桢据此推测,处於中国第 3 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 3 度左右。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刺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标签: 通化镍铬电阻丝

锐单商城拥有海量元器件数据手册IC替代型号,打造 电子元器件IC百科大全!

锐单商城 - 一站式电子元器件采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