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全息通信逐渐成为可能。全息显示技术利用干涉法记录物体表面散射光波的相位和振幅等信息,再利用衍射原理重建物体的三维图像。全息通信是一种新型的通信方式,利用全息显示技术捕获远程位置的人和周围物体的图像,通过网络传输全息数据,在终端使用激光束投影,通过全息图投影实时动态三维图像,并可以与之互动。未来 6G 技术的发展将为全息通信业务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更强的通信网络。
一、全息技术进入数字新时代
“全息”(Holography)也就是说,所有信息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47年 英国匈牙利物理学家年提出 Dennis Gabor 发明并获得1971 诺贝尔物理学奖年。全息技术是一种利用干扰和衍射原理记录物体反射、透射光波中振幅相位信息、再现物体真实三维图像的技术。它与物理、计算机科学、电子通信、人机交互等学科密切相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研究人员正在努力突破计算能力、设备和算法的限制,向最理想的全息三维显示发展。
全息技术的提出,不仅是一种技术发明,也是一种思维,通过全息技术的技术原理,通过物理波和参考波叠加干扰记录物体信息应用于许多其他领域,然后衍生出一些类似的领域,更具代表性:声全息、成型全息、红外全息、微波全息、光学扫描全息等。
▲全息技术衍生领域
全息成像技术根据成像原理和呈现效果分为三类:2D 全息、3D 全息,理想全息。2D 全息是指利用简单的反射、折射原理或视觉残留来创造视角有限的裸眼三维效果。包括空气成像、旋转风扇屏、雾屏/雾屏和立体光栅显示。3D 全息是目前最接近理想全息显示效果的全息显示技术,包括全息光场、点云、电离空气、光镊、声镊和全息技术。理想全息是基于计算全息图真实意义上的狭义全息,通过计算全息图的制作和再现 3D 对象全息显示。
全息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20 世纪 60 当全息技术启发了许多衍生领域,并在数字全息被提出时达到峰值时,第一台激光器出现在20世纪末。然而受制于CCD 而计算设备不成熟,数字全息研究陷入低谷。随着 21 在世纪初,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成熟,计算全息在数字全息领域产生了一个分支。由于它不依赖实物,而是利用计算机模拟物体的光学分布来制作全息图,它很快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话题。
▲全息技术发展历程图
二、全息通信,科幻通信方式
全息通信业务是基于裸眼全息技术高沉浸、多维交互应用场景数据采集、编码、传输、渲染和显示的整体应用方案,包括从数据采集到多维感官数据恢复的整个端到端过程,是一种高沉浸、高自然交互的业务形式。
6G 技术将支持人类对物理世界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知,帮助人类建立虚拟世界,扩大人类活动空间,支持大量的智能互联,从而扩展人类的身体和智能水平。结合 6G 技术、全息通信愿景与未来通信技术发展趋势,以扩展活动空间与延伸体能智能为基线,进行扩展与挖掘可获得包括数字孪生、高质量全息、沉浸 XR、新型智能城市、全球应急通信应急救援、智能工厂、网络机器人、自治系统等 6G 全息通信场景与业务形式相匹配G 愿景体现了人-机-物-境的完美合作。
未来取决于依赖技术和给用户体验 6G 全息通信的应用场景有七大类:
▲6G 全息通信应用场景总图
1、多维交互体验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追求实现更强的真实性和参与感的显示技术和体验效果。未来 6g 在这个时代,通信网络传输性能的大大提高使得全息技术和多模态交互技术得以实施。在这些技术的授权下,用户可以体验到更丰富的交互渠道,交互效果更加真实。在多维交互体验场景中,可以收集物体和环境的真实数据,利用全息技术构建用户深入参与交互的体验场景,丰富沉浸式多通道交互手段,提供丰富新颖的交互体验。
多维交互体验场景主要用于体验增强业务,需要高性能传输收集到的环境和项目数据,构建沉浸式场景。因此,通信网络的带宽和支持流量密度的能力需要更高的要求。
在多维交互体验场景中,显示端可以产生更强的沉浸性和更高的交互成像效果,为用户带来更丰富的感官体验。因此,多维互动体验场景可广泛应用于泛娱乐、文化教育等领域,为用户提供全息娱乐、全息文化教育等服务。在 6G 在多维交互体验场景中,家庭XR 借助虚拟现实、渠道交互等技术,娱乐建立了高显示质量、高交互程度的显示场景,使用户能够高度沉浸在家庭游戏、虚拟运动等娱乐项目中。此外,6G 通信网络也使全息观看成为可能。用户可以观看高度三维和全真实的全息图片,并通过多个渠道与设备互动,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
全息游戏是互动体验的一个重要领域。全息游戏虽然使用场景最广,发展时间最长,但尚未使用全息技术实现互动。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真正的全息游戏。游戏与全息技术的结合将使游戏环境的逼真性和玩家的游戏体验达到顶峰。
▲全息游戏应用布局图
2.沉浸式全息图像
目前,沉浸式体验模式是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和两种组合版本,由于显示精度和场景数据下载率,增强现实体验尚未达到商业标准。G 时代将打破枷锁,用户可以通过裸眼全息创造全场景效果,为用户提供完全身临其境的体验。
沉浸式全息图像场景应在相对固定的系统环境中,超低延迟和超高带宽通信可以为用户带来终极体验。因此,对传输的要求较高,对交互的要求也更为苛刻,以加强体验的沉浸感。同时,为了实现裸眼,显示载体和媒体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实现终极体验才能实现沉浸式体验。
通过发挥 6G 技术和裸眼 3D 显示技术、身临其境的全息图像将大大提高用户体验,并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娱乐场景中。典型场景包括全息服务和销售、全息新闻和舞蹈美、全息影院、全息体育、房地产样板房展示和身临其境的主题餐厅:
▲沉浸式全息图像场景总图
3、超智能信息网络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智能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目标。在超智能网络场景中,6G 通信网络的大带宽、低延迟和广连接特性,使收集到的大规模数据能够上传,并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综合处理和分析G赋能全球智能,实现 AI 、数字孪生与 6G 网络的紧密结合。
超智能信息网络场景一般需要收集环境和场景数据,具有较高的网络适应性和情境感知能力,甚至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因此,这些场景对通信网络提出了较高的传输带宽、较强的网络情况感知和调整能力 AI 要求融智程度。
随着 6G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整合,收集端产生的巨大数据和高性能数据传输将为人工智能处理和分析提供坚实的数据层基础,人工智能将能够感知更多的维度和更全面的数据,提高数据传输处理速度和远程数据交互能力,因此超级智能信息网络场景可用于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手眼通天的同时,让人工智能思维敏捷。在超智能信息网络场景下,可提供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的数字化管理。在超智能信息网络场景下,可以提供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的数字化管理。通过收集城市交通、公共安全等多维数据,基于城市综合数据的智能实时监综合数据的智能实时监控和分析,分配城市资源,报警异常情况。还可以通过收集车辆周边信息和其他车辆信息获取大量数据,经过智能体分析决策后提供自动驾驶服务。
4.高质量的肖像互动
高质量的肖像交互将带来新的交流方式和体验,使交流更加真实和零距离,跨越空间和时间。通过自然现实的视觉恢复,满足人、物及其周围环境的三维动态交互,实现用户对人、人、人与环境的沟通需求。
高质量肖像交互场景对信息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实现人、物、环境的高质量数据采集传输和三维多模态交互。因此,数据采集传输需要高精度的采集设备、足够快的全息图像传输能力和强大的空间三维显示能力。同时,为了让用户享受到极致的沉浸式体验,三维模式下的交互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未来全息通信的广泛应用将使人们相互交流和会议呈现各种形式,全息通信可用于远程培训和教育应用,为学生提供参与和互动能力,具有更多的互动,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记忆和学习,实现真正的跨越空间实时沟通。还可以通过输入失去亲人的身体数据,实现跨时空互动,配合 AI 技术,实现跨时空陪伴。
展示新态势模型
目前全息投影场景比较固定,设备比较笨重,对环境照明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场景比较有限。 6G 在技术背景下,小场景的光场全息可以通过光场实现 3D 模型的展示可以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从而降低操作成本,丰富交互体验。
新形势模型显示场景规模小,数据传输量小,所需数据质量不需要非常精确,但场景侧重于用户与场景模型的交互操作,因为三维数据信息承载能力比二维更丰富、更分层,用户在获取信息时可以更直观、更准确。
新情况模型显示场景可以使现实和全息完美结合,场景不需要宏大,但互动或显示更真实,虽然三维信息获取更方便,但内容要求比现阶段更严格,用户可以使用物理传感器,通过手势交互或身体交互交互模型。典型的应用场景是全息文化、全息教育、科普教学和数字互动体验餐厅。
▲新趋势模型展示场景总图总图
6.高带宽远程管理
随着生产和生活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现实物体将映射到数字世界,实现多向监控和感知。在高带宽远程管理场景下,传感器等采集和监控设备将为远端业务提供大量数据。届时6G 远程数据传输业务将提供超大带宽,帮助用户获取远程实时数据,获取全息情况信息,进行大规模数据远程传输、处理和呈现。
高带宽程管理场景的突出特点是数据传输体量大,需要远距离数据传输。因此高带宽远程管理场景的大规模数据传输特性,要求通讯网络具备大传输带宽,高吞吐量的能力,并且能够在超远距离传输下仍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将 6G 通讯网络应用于道路监控等态势采集作业后,6G 网络的大带宽,低时延等特性将会大幅提升态势监控的效率,让工作人员通过全息呈现等技术足不出户便能查看远程某物或场景的全方位信息,改善了工作体验。因此高带宽远程管理类场景在工农业业作业监控,特殊环境探查等行业有着较广泛分布。例如在采矿业,矿洞内采集端通过传感器多方位采集矿洞内多维环境信息后,就能将海量全真数据传输至远端中控室内呈现,辅助现场工作人员掌握矿下环境信息测、判别矿下环境异常状况,并对事故点进行全方位的细节检查。此外,在农作物种植业中,通过传感器采集到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周边环境等多源信息并进行远程传输,在中控室中处理呈现,让农业专家能全方位掌控农作物的态势信息,并针对作物问题给予远程指导。
7、低时延精密辅助
传统通讯网络存在的固有数据通信延迟问题,将会在6G 网络中得到大幅度减少。6G 网络的极低延迟,将会让端到端之间的数据传输质量更高,联结更加紧密,因此在需要高实时性传输数据的低时延精密辅助场景下,6G 网络能实现远程数据高质量同步,促进沟通效率、资源分配效率的提升,让万物互联真正实现。
低时延精密辅助场景的突出特点是场景需求亟待性大,传输数据质量高,部分子场景应用了高分辨率显示技术,要求端到端的数据传输的即时性更高且传输可靠性更强。因此,低时延精密辅助场景对 6G 网络提出了高数据传输上下行速率,低空口时延,强网络稳定性的要求。
通过发挥 6G 网络的低时延优势,通讯网络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将会大大提高,因此低时延精密辅助场景将能够在医疗,制造业等领域广泛应用。低时延精密辅助场景其中,6G 网络让远程医疗的实现成为可能。医院的专科医生在高性能通讯网络的赋能下,能在触觉,视觉等多维数据与病人端交互中,对病人远程实施远程问诊。此外,工作人员通过 6G 通讯网络,在安全场所传输手部移动数据,操纵实验室内机器人进行高危化学实验操作,提高了特殊场所下作业的安全性。
8、全息通信网络需求
全息高精度展示及动态交互效果,对全息通信也提出了相应要求,分别是超高带宽、超低时延、网络算力、同步性及网络安全五个方面。
▲全息通信网络需求
。与传统高清和 3D 虚拟视频相比,全息通信传输的流媒体对网络带宽的需求将达 Mbit/s 级。摄像头传感器(如微软 KinectforWindowsv2)输出的1080P图像,每个像素有 4byte 的彩色数据,深度图像的分辨率为512dpi×424dpi,每个像素有 2byte 的深度数据,相当于每帧 70.4MB 的原始数据。并且,随着传感器和视点数量的增加,在更高的分辨率和帧速率下,需要的网络带宽会更高。对于 70 英寸显示屏,全息通信需要约 1Tbit/s 的网络带宽。
使用更高效的图像压缩技术和编解码方案(例如H.266),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全息通信的带宽需求,然而未来网络仍需要超高的带宽。对毫米波、太赫兹、可见光等更高工作频段的研究表明,未来网络可提供的用户体验速率能达到100Gbit/s,峰值速度超过 1Tbit/s。与此同时,开发这些新频谱对天线和射频技术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与 AR/VR 等强交互沉浸式应用的要求相同,为了让用户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全息通信要求网络必须提供小于 1ms 的端到端时延。
RDMA(re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远程直接数据存取)技术的出现,解决了网络传输中客户端与服务器端数据处理所产生的时延。它将数据直接从一台计算机的内存传输到另一台计算机,无须双方操作系统的介入。与传统的TCP/IP 通信模式相比,RDMA 允许高吞吐、低时延的网络通信,该技术可以进一步降低网络传输时延,在未来网络的应用场景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实现全息通信的过程可描述为,首先通过采集端设备获取对象信息,计算生成全息图,经过编码压缩后进行网络传输,在终端解码后重建对象的全息图并显示出来。由于全息图包含的信息和数据量巨大,计算时间过长,除了会带来极大的带宽负担外,还会造成很大的 MTP(motion to photons,运动到成像)时延。为了满足用户沉浸式体验,对 AR/VR 等强交互应用而言,MTP 时延要求在20ms以内,对全息通信则要求 10ms 甚至更低。
随着云计算和 MEC(mobile edge computing,移动边缘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网络可通过云端和边缘端的快速部署解决全息通信的算力需求。
。全息图的生成和传输包含了多个维度的信息,这些信息来源于视频、音频、触觉、嗅觉、味觉等。只有当各个维度的信息保持严格同步,才能给用户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在传输过程中,来自不同传感器、不同角度的物体生成全息图的各个并发媒体流之间需要保持相当严格的同步。如何智能化管理这些并发流对未来网络是个相当大的难题和考验。
。通过全息通信传输的全息图中含有大量的信息数据,包括人脸特征、声音等敏感信息,需要网络提供绝对安全的保障,而现有安全技术的使用会增加端到端时延。对时延和安全性的折中考虑是未来网络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
三、市场已达百亿级别,产业链全解析
目前,全息技术在军事、教育、展示、医学领域均取得了巨大的应用,我国从事全息投影领域的企业数量也从十几家发展到千余家,市场容量已上升至百亿级别。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各项技术瓶颈的突破,全息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全息投影将会在工业、商业、医学、教育、国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运用,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人类文明的历史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全息行业产业链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部分,分别代表了全息行业的基础层、企业层和产品应用层。
(1)上游基础层
主要包括全息材料研发与制造商、全息设备零件商、全息技术服务器商和全息芯片商, 上游各个行业根据产业链后端的不同需求提供如传感器、芯片和服务器等各方面的支持。
(2)中游企业层
作为全息产业链中服务覆盖流程最长、服务内容最多样的部分,其主要包括全息内容公司、设备制造公司和综合服务公司三大类别。其中全息内容公司提供全息游戏、全息剧场、全息广告等内容服务;设备制造公司负责生产制造全息投影产品、全息显示器等服务载体;综合服务公司提供从技术支持、内容配合到实际部署的全流程服务。
(3)下游应用层
涵盖了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全息技术实际应用场景,是整个产业链中用户感知最强的部分。其产品形态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眼镜类、3D 屏幕类、空气成像类、全息存储类和全息计算类产品等等。
全息行业产业链的层级结构如下图所示:
▲全息行业产业链
1、上游职能与结构
全息产业链的上游以服务器、半导体、材料和零件企业为主,为中下游企业提供基础硬件服务。主要包括云计算、云服务器、服务器硬件设备、芯片、电路元器件、光学器件、有机材料、信号处理设备以及专业仪器。
整个产业中的算力支持由云计算、云服务器和服务器硬件设备提供,包括图像的采集、处理、传输编码等;芯片或微型集成电路是所有设备的核心处理与控制逻辑单元;电路元器件与光学器件是完成全息业务的支撑;信号处理设备用于衔接不同部分,在整套业务逻辑中的各环节之间进行信号传递;全息图像的采集清晰度和呈现效果由专业仪器决定,例如镜头、投影纱幕、材料、零件等。
▲上游结构
(1) 头戴式显示领域
上游主要提供计算、存储、连接芯片,小型显示面板,包括头部追踪可见光传感器、眼 动追踪红外传感器,深度传感器,IMU 传感器在内的各类传感器以及电池等。其中小型显示面板负责将头戴式的设备中的画面呈现在人眼前,各种传感器主要用于信息采集,将外界信号传入设备并转换为可处理的数字形式。
(2) 裸眼 3D 屏幕领域
上游提供 LED 中间体材料,全息膜,高速视觉传感器,全息光栅,以及显示芯片组,液晶面板,供电模组等,其中各种中间体材料和全息膜均属于材料范畴。裸眼对 3D 效果的显示要求更为严格,需要采用精度更高的传感器,例如液晶面板,全息光栅等。
(3) 空气成像领域
上游主要提供等效负折射率平板透镜等光学器件。将光线在空间中会聚成像是空气成像领域与前两种领域最大的区别,其更侧重于对光线的处理,因此需要更多的折射反射等光学器件。全息产业链中除了微软、索尼这样的行业巨头,同时广泛存在着年轻的创新企业,靠着技术创新与发明,探索新的道路,使得整个产业链充满着朝气、活力与机遇。
上游公司是产业链的源头,目前在基础材料、核心技术上已经可以提供必要的保障,尤其在头戴式显示领域,已经拥有了高精度的传感器和连接芯片,能够实现信号采集、输入和处理。但在裸眼 3D 和空气成像领域,由于对显示的3D 效果要求过于严格,目前在材料和技术上仍有许多困难需要所有企业共同克服。
2、中游职能与结构
整机产品商、集成服务商和内容设计商处于全息产业链的中游。依据面向实际场景中的需求,在上游技术与服务的支持下,提供整机产品销售、全链路服务和全息产品内容设计、建模与呈现等多种类型的服务。
▲中游结构
(1) 整机产品领域:中游各类公司主要提供全息投影产品、全息显示器产品、全息AR 产品和全息激光产品等设备的销售和维护服务。
(2) 集成服务领域:中游各类公司提供全息解决方案,覆盖休闲娱乐、购物体验、视频通话等众多场景,从全息应用的需求挖掘、场景研究到全息产品的部署与维护,集成服务领域的各个企业打通了全息应用的整个链路,面向企业、个人等多方用户群体提供完整的全息体验。
(3) 全息内容设计领域:中游各类公司主要提供大众最直观感受的全息内容,由于终端用户与场景的差异众多, 各个公司在内容设计的定位上也有较大差异,主要涉及全息广告、全息剧场、全息婚礼、全息游戏和全息偶像等几个常见的领域。
中游企业分别面向不同的细分领域,如内容生产商、全息集成服务提供商、全息激光厂商、全息采集厂商、以及全息显示设备制造商。整体而言,中游企业在整机产品和服务提供上已经比较完整,结合上下游企业,使得整个全息产业链结构更加丰富。但是由于全息并未真正走入大众生活,因此在内容设计和互动体验等方面还有所欠缺,这也是全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最需要重点挖掘的方向。
3、下游应用与布局
空气成像是利用光学原理,将影像在空中立体呈现的显示技术.空气成像正在从早期通过营造雾幕等承接介质进行立体内容的空间展示,逐渐向着通过电离空气、声镊、光镊等技术改变空气性质的方向发展。空气成像类产品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需要承接屏幕的空气成像:如雾幕成像、旋转风扇空气成像等。
第二类是不需要承接屏幕的空气成像:此类全息产品技术实现比较困难,实用性相对较差,大多停留在概念阶段,未实现量产。如电离空气成像技术代表公司 Aerial Burton,光镊全息显示技术代表团队 Arthur Ashkin,声镊全息显示技术代表团队英国撒赛克斯大学。以 Asukanet 公司的ASKA3D Plate 和东超科技为代表的负折射平半透镜面板等。这些产品通过光场重构技术,在医疗、电梯虚拟按键、展览展示等领域有一定应用。配合成熟的体感设备,可以实现可交互式的空气全息。
(1) 雾幕投影设备:雾幕立体成像系统技术也被称为空气成像、雾屏成像。其原理是空气屏幕系统可以制造出由水蒸气形成的雾墙,投影机将画面投射在上面,由于空气与雾墙的分子震动不均衡,可以形成层次和立体感很强的图像。雾幕投影设备包括专有的投影机和基本零件,该系统形成图像的主要利用空气以及一个小型机柜,不使用特殊的化学物质。
(2) 旋转 LED 风扇投影设备:旋转 LED 风扇投影是利用了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采用旋转LED 灯条进行空气成像。旋转 LED 风扇投影被广泛应用于展示展览、广告传媒、舞美表演等场景,其优点是价格便宜、易于实现。
(3) 360°全息投影系统:360 °全息投影系统也被称作 360 度全息和 360 度全息成像,360 度全息投影。它是由透明材料制成的四面锥体,投影机与全息膜呈45°投射,观众的视线能从任何一面穿透它。通过表面镜射和反射,四个视频发射器将光信号发射到这个锥体中的特殊棱镜上,汇集到一起后形成具有真实维度空间的立体影像。
(4) 全息显示立体屏:全息显示立体屏主要应用了激光旋转投影技术。激光旋转投影技术由于噪音和不安全性,并未被广泛使用。
(5) 可交互式全息空气成像面板:可交互式全息空气成像面板通过改变玻璃或树脂的微观结构,利用光场重构原理,让光线在这种微观结构里多次振荡、反射、折射,将发散的光线在空中重新汇聚成实像。这种空气成像技术投影在空中的影像和物体均为实像,因此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全息影像。
(6) 电离气体成像:日本 Scienceand Technology 公司利用氮气和氧气在空气中散开时,混合成的气体变成灼热的浆状物质在空气中形成一个短暂的3D 图像。这种方法主要是不断在空气中进行小型爆破来实现。 Aerial Burton 公司通过电离空气成像方法,使用1KHz 的脉冲激光,通过3D 扫描仪将激光反射并聚焦到上方空气的某一确切位置来传播激光。激光电离该位置空气分子,通过各点组成的光的闪烁图显示整个全息图。Holovect 3D 全息图投影仪根据光的反射、折射与漫射等现象,使用自行研发的技术,控制立体方形范围中空气的折射率,让激光能在特定的位置产生反射与折射。介由调整激光以及不同区块的空气折射率,Holovect 可以根据光线的空间信息来绘制出画 3D 立体图形。
(7) 光镊/声镊空气成像:光镊成像相比于电离空气成像技术有更好的安全性,该应用的一大亮点是支持触感反馈与触觉交互,缺点是分辨率低,需要稳定的环境及亮度低。2018年Arthur Ashkin 团队采用光镊技术,利用一束会聚激光在三维方向上控制微粒。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团队采用“多模式声镊显示”装置,通过扬声器阵列释放的超声波引 起空气震荡,在三维空间中产生随时间快速变化的空气压强,空气压强的变化会产生声辐射 力,从而推动粒子的快速运动。
(8) 产业成熟度:全息雾幕,LED 风扇全息投影,360°全息投影技术实现难度较低,目前已投入量产,应用在广告,传媒等领域,总体成熟度较高。全息空气成像面板,光镊/声镊空气成像,电离空气成像目前限于技术实现,成本等问题还未实现量产,因此成熟度相对较低。
从全息产业发展方向与需求市场来看,目前成熟度较低的不需承接屏幕的空气全息技术更加具有前景,是目前各厂商的主要目标发展方向。
认为,全息场景将虚拟影像与用户真实影像进行高度融合,带来极富冲击性的体验。而且,伴随元宇宙概念的涌现与普及,全息作为重要的底层技术将影响元宇宙的发展进程,并实现更深度的应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