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次看了邓李老师的文章《》有点感觉。工作快20年了,写了一些程序,大部分都和机器有关。记得本科毕业设计是用来设计的。VB 数据采集卡上写着拖拉机发动机喷油器的弹簧试验,硕士课题使用C在Linux我做了一些代码,毕业后在海天继续和师傅在一起Linux下用C和QT堆放注塑机的控制器。
第一次接触PLC,它在海天公司为双色注塑机增加了一个转轴功能。注塑机的计算机上没有这个功能,所以增加了一个PLC,记得当时用的是三菱FX,这是我第一次接触PLC,当时,供应商提供了供应商PLC、伺服电机、减速器和其他产品,所以程序是由供应商编写的。到达倍福后,因为整个办公室只有我一个人,处于一切的状态,所以除了销售工作,也做技术支持。我记得第一个项目是上海同事写的代码。我的同事来现场一次,我接管了后面的维护。幸运的是,幸运的是,第一个项目是上海同事写的代码。TwinCAT这个软件比较简单,一来二去就开始了。后来慢慢给客户写了一点DEMO,向客户解释为什么IEC61131-3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不要想到ST语言想到高级语言,等等。写作,也有一些经验。 我做了两个与我的工作无关的学习。一个是研究生,一个培训班来学校推广ISO内审员的培训,当时因为好奇报名,花了几百块钱听了一堆ISO我记得一位老干部在讲课。另一次,当我第一次上班时,我报名参加了一名高级计算机程序员的考试。读了几个月的书后,我离通过线有点远(不是一个小点)。但 ,ISO学习,让我明白一切都要有流程,流程要有标准,标准要有数据,数据要追溯,这就是后来对工业4的理解.0奠定了基础,高级程序员的考试让我学到了很多IT的知识,尤其是软件工程方面的知识,对于构建一个大的程序,还是有帮助的。下面的心得,和这两件事情,有比较大的关系,说穿了,就是 多做纸面工作 (这里我虚拟了一个立体车库项目,因为每天去办公室都要处理立体车库): ,输入输出出的模块模型、模块的位置、每个模块上每个点的定义以及外部连接的组件。对于一些电气CAD本表将自动生成软件,但我们仍然建议使用它EXCEL为了存档,做一份。






上面这几点是针对程序本身的益处,而对于项目和企业而言,则有更大的意义:
1、通过分解,将代码部分的工作量比例降低了,这种逐步聚焦的方式,可以让工程师把精力放在最关键的地方。
2、便于沟通,在代码之前的这些工作,都可以和其他人共享,比如IO表部分可以和电气工程师以及电工沟通,程序流程部分可以用来和工艺工程师沟通。
3、便于维护,在移交给其他工程师,或者多人开发同一项目时会方便很多。如果没有注释,基本上工程师自己都会忘记原来写的什么。
4、便于更换平台,当需要更换一个控制器平台时,会发现,大部分工作是相通共用的,这会在切换平台时节约大量的时间。
本文用了一些IEC61131-3的概念,关于IEC61131-3的书很少,推荐彭瑜老师和何衍庆老师的那本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我买了应该不下三十本,用来送人。记得在倍福10周年庆典那天,公司邀请了彭瑜老师,恰好庆典在人民广场附近举办,席间跑步前进到福州路的上海书城,居然买到了那本《IEC61131-3编程语言及应用基础》,请彭瑜老师签了个名,留作纪念。 另外推荐林锐博士写的 ,这本书有人不喜欢,觉得这本书水份太多,干货太少,但读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这本书出到了第三版,目前在网上有很多二手的在销售,也有一些电子版的,建议找来读一读。 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一方面是看了邓李老师的文章,也想谈谈自己的心得,另一方面,也是看到随着工业4.0的普及,以及我国OEM制造业正在向高端发展,PLC程序方面,也慢慢向IT方向发展。1、使用对象比较窄,这造成了对程序的质量要求、功能要求都不是太高,机器能开就行。 2、代码量小,因为1的原因,以及机器本身的特性,PLC的代码量是很小的。 3、协作性很低,很多公司只有一个自动化工程师负责PLC程序,而且对程序质量要求很低,只要求机器能跑。这些特点,造成了自动化行业,尤其是离散自动化行业,对于代码的质量基本是没有要求的。我记得大学时候买过一本《软件工程》的书,开头有个例子,是一个科幻电影里的飞船计算机艾尔出了软件故障的故事,随着现在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机器的销售越来越多,客户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定制化,这种软件的故障,在将来会慢慢出现,如何应对这个事情,唯一的道路,只能是从计算机行业去借一些经验来。 我作为一个销售来写这个文章,会有很多漏洞,但还是期望我的文字可以引起自动化工程师的共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大家一起为未来做些事情。
周舟,硕士,2003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师从张洛平教授,2001年开始接触PC控制和运动控制,先后就职于海天集团、施耐德电气、倍福自动化,宁波致迪自动化,以技术人员和市场人员的身份经历了浙江机械制造的重要发展阶段。
来源/工控百家谈
【原创分享】设备改造案例:S7-200PLC与横河DCS系统的通讯实现【原创分享】M200 PLC和昆仑通泰触摸屏的连接和仿真【原创分享】利用PLC消除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的安全生产隐患【原创分享】三菱Q系列和FX2N系列进行CC-Link通讯(主站和智能设备站的通讯)【原创分享】西门子PLC电路高效设计2——快速进行PLC地址编码及原理图建立【原创分享】西门子PLC电路图高效设计——基于EPLAN与TIA Selection【原创分享】三菱FX5U系列PLC和西门子MM420系列变频器实现USS协议串口通信【原创分享】谈谈国产化压力传感器的艰难发展之路【原创征集】工控技术牛人的成长之路,都有过这些时刻!【原创分享】从新的角度解读经典的PID控制器【原创分享】PLC梯形图编程很low?那你一定要看看PLC梯形图的由来了【原创分享】WINCC7.3和1200如何建立OPC通讯?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