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码,二维码,RFID,三者优缺点
条形码的形象在每种商品的背后随处可见,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由黑白条纹组成的图形,其中黑色部分称为条白色称为空。条和空分别用于代表0或1,因此不同厚度条纹之间的组合代表不同的代码信息。使用二进位代码来表数字、字符和符号信息。那么如何读取里面的信息呢?条形码条和空对同一光的反射率和反射强度不同,只是我们可以看到黑白有很好的区别,扫描枪利用这一原理,通过光学传感器检测不同发射区域的不同反射光,即检测黑白排序信息进行识别。 条形码需要用专用仪器识别,即扫描枪。条形码中条和空条对相同光的反射率不同,反射光强度也不同。条形码扫描枪利用这一原理,通过光学传感器检测不同发射区域的不同反射光,识别条形码。条形码标签可以用普通纸或专用标签纸打印。
二维码是一种比一维码更先进的条形码格式。一维码只能在一个方向(通常是水平方向)上表达信息,而二维码可以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存储信息。一维码只能由数字和字母组成,二维码可以存储汉字、数字和图片等信息,因此二维码的应用领域要广泛得多。二维条形码/二维码可分为堆叠/排列二维条形码和矩阵二维条形码。堆叠/排列二维条形码由多行短一维条形码堆叠;矩阵二维条形码以矩阵形式组成,在矩阵相应元素位置用点表示二进制1,用空表示二进制0、点和空排列组成代码。二维码的原理可以从矩阵二维码的原理和排列二维码的原理来描述。用户在手机上安装二维码客户端,使用手机拍摄和识别二维码图片,获取二维码存储的内容并触发相关应用。
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通信技术,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的机械或光学接触,即可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从概念上讲,RFID类似于条形码扫描,对于条形码技术,它将编码的条形码附着在目标上,并使用专用扫描读写器使用光信号将信息从条形磁传输到扫描读写器;RFID使用专用RFID读写器和特殊的读写器可以附着在目标物上RFID标签使用频率信号将信息通过RFID标签传送至RFID读写器。 RFID它具有多种性能特征。它可以快速多个RFID标签;体积小,形状多样;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可重复使用;渗透性强,无屏障阅读;数据记忆容量大;数据加密;RFID由于其远程读取、快速识别和自动采集数据,大大提高了信息采集管理的效率,使数据得到了更好的传输和处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条码标识技术的局限性 条码虽然在现在应用很广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物流的效率。但是条码仍有很多缺点: ( 1 )条码只能识别一类产品,而无法识别单品。 ( 2 )条码是可视传播技术。即,扫描仪必须“看见”条码才能读取它, 这表明人们通常必须将条码对准扫描仪才有效。 ( 3 )如果印有条码的横条被撕裂、污损或脱落,就无法扫描这些商品。 ( 4 )传统一维条码是索引代码,必须实时和数据库联系,从数据库中寻找完整的描述数据。 条码的局限性具体有: 1.信息标志是静态的 2.信息识别是接触式的 3.信息容量有限 4.不能给每个消费单位唯一的身份 5.数据存储和计算是集中的 6.二维条码只解决信息识别容量问题 EAN . UCC 条码识别系统在零售结算和库存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供应链仍存在几个不足: ( 1 )没有做到真正的“一物一码”:对每一个商品的管理不到位,无法 实现产品实时跟踪; ( 2 )传统的 EDI 由于成本和技术原因,不方便推广,需要开发基于互联网的 EDI 标准; ( 3 )没有分类和属性信息;不能实现分类查询、统计等应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总之,条码只能适用于流通领域(商流和物流的信息管理),不能透明地跟踪和贯穿供应链过程。
2 RFID 标识技术及其优势 RFID 本质上是标记物品的一种手段。它被认为最终将取代广泛使用的传统条形码,成为标记物品最有效的方式。它有一些非常明显的优势。条形码和 RFID 功能比较,在标签信息容量大小、一次读取数量、读取距离、读写能力更新(标签信息可反复读写 R/W ) 、读取方便性(读取速度和高速移动读取)、适应性(全方位穿透读取、恶劣环境下仍可读取、全天候工作)等。都比条形码好很多。RFID 技术具有良好的功能特性,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商品处理效率的需求。射频识别技术作为快速、实时、准确收集和处理信息的高科技和信息标准化的基础,广泛应用于生产、零售、物流、交通等行业。RFID 技术已逐渐成为企业提高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技术工具和手段。 与条码技术相比,射频识别 RFID (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 是一种新兴的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系统利用射频标签携带信息,通过感应、无线电波或微波能量实现自动识别的目的。RFID 技术是实现物流过程中货物跟踪的非常有效的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是: ( 1 )可以非接触识读,距离可以从十厘米至几十米;( 2 )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 3 )抗恶劣环境;( 4 )保密性强;( 5 )可同时识别多个识别对象等。
卫星定位
根据差分GPS基准站发送的信息可以区分GPS定位分为三类,即位置差、伪距差和相位差。这三种差异方法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即基准站发送正数,用户站接收并纠正测量结果,以获得准确的定位结果。不同之处在于,发送正数的具体内容不同,差异定位精度也不同。 1. 位置差异原理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差分方法,任何一种GPS接收差异系统可以由接收种差异系统。安装在基准站上GPS接收器观察四颗卫星后,可以进行三维定位,解决基准站的坐标。轨道误差、时钟误差、SA影响、大气影响、多径效应等误差,解决的坐标与基准站的已知坐标不同,存在差异。基准站使用数据链发送正数,由用户站接收,并纠正解决的用户站坐标。 最后得到的改正后的用户坐标已消去了基准站和用户站的共同误差,例如卫星轨道误差、 SA影响、大气影响等,提高了定位精度。上述前提是基准站和用户站观察同一组卫星。位置差异法适用于100个用户与基准站之间的距离km内部情况。 2. 伪差分原理 伪距差分是目前用途最广的一种技术。几乎所有的商用差分GPS这种技术用于接收机。国际海事无线电委员会推荐RTCM SC-也采用了这种技术。 在基准站上的接收机要求得它至可见卫星的距离,并将此计算出的距离与含有误差的测量值加以比较。利用一个α-β滤波器过滤差异并找出其偏差。然后将所有卫星的测距误差传输给用户,用户使用该测距误差来纠正测量的假距离。最后,用户可以消除公共误差,提高定位精度。 与位置差分相似,伪距差分能将两站公共误差抵消,但随着用户到基准站距离的增加又 出现了系统误差,这种误差用任何差分法都是不能消除的。用户和基准站之间的距离对精度有决定性影响。 3. 载波相位差原理 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又称为RTK技术(real time kinematics),在实时处理两个测站的载波相位的基础上。实时提供观测点的三维坐标,达到厘米级的高精度。 与伪距差分原理相同,由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实时将其载波观测量及站坐标信息一同传送给用户站。用户站接收GPS卫星的载波相位和基准站的载波相位,形成实时处理的相位差观测值,可以实时给出厘米级的定位结果。 实现载波相位差分GPS方法分为两类:修正法和差异法。前者与伪差相同。基准站将载波相位修正量发送给用户站,以纠正载波相位,然后解决坐标。后者将基准站收集的载波相位发送给用户平台,以解决差异。前者为准RTK技术,后者是真的RTK技术。
传感器
1.温度传感器 数字信号输出传感器 类型及应用场合:DS18B20,18B20 数字温度传感器可用于各种狭窄空间设备的数字温度测量和控制。 2.超声传感器 超声波测距模块可直接安装在机器人上作为寻物、避障检测等应用
3.火焰传感器 火焰传感器是一个数字和模拟的双输入模块。该模块可实现火焰检测,适用于灭火机器人、火焰报警等所有火焰检测场合。
4.压力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主要用于 石化、能水处理、工程机械、液压气动系统、水利水电、压力机、压缩机、气液增压器等领域。
5.电磁传感器 电磁传感器作为一种现代传感器,需要磁传感器将磁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出,以便于信号处理。 多摩川旋转变压器是一种电磁传感器。 电磁传感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包括: 在工厂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磁旋转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工厂自动化系统,因为它具有令人满意的特性,不需要维护。主要用于机床伺服电机的旋转检测、工厂自动化机器人臂的定位、液压冲程的检测、工厂自动化相关设备的位置检测和旋转。
6.气压传感器 在目前的中高端移动设备中配备了压力传感器。这种压力传感器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外部压力传感器,另一部分是内部压力传感器。外部压力传感器是检测我们生活场景中的大气压力,并利用大气压力的变化来检测我们的高度。当然,这也是一个位置传感器。 应用场景:1、户外运动高度测量 2、三防设备检测内部封闭程度等
7.重力感应器 应用场景:1。游戏和3D应用程序 2,摄影应用 3
8.位置传感器 位置传感器最常见的理解是GPS,说白了就是为我们提供位置服务,几百块钱的手机也有这个功能。事实上,位置传感器的功能远不止于此。 应用场景:1。地图定位 2。找到丢失的设备 3
9.近距离感应器 近距离感应器主要作用是当用户在接电话时手机会自动关闭屏幕,除了能够节省不必要的电量浪费以外,还可以减少在接电话时的误操作。近距离感应器是原理就是近距离感应器发射一束红外光线,通过红外光线反射来测试物体之间的距离。不过,像手机中的距离感应器非常短只有几厘米而已。 应用场景:1、接听电话关闭屏幕 2、手机翻转挂断/接听等
10.光线感应器 光线感应器也叫做亮度感应器,英文名称为Light-Sensor,很多平板电脑和手机都配备了该感应器。一般位于设备屏幕上方,它能根据手持设备目前所处的光线亮度,自动调节手持设备屏幕亮度,给使用者带来最佳的视觉效果。例如在黑暗的环境下,手持设备屏幕背光灯就会自动变暗,否则很刺眼。 应用场景:光线变化时屏幕亮度调节
11.超灵敏触控传感器 超灵敏触控传感器主要作用是辅助电容屏触控使用。由于现在触摸屏手机与平板中的电容屏幕主要是依靠电压的变化,来检测手指在屏幕上的位置。而对于冬天带着手套的用户来说,电容屏就很难检测到细微的电压变化。这类超灵敏触控传感器可以检测到屏幕上的微小电流,使得用户带着手套也可以正常操作手机。 应用场景:1、户外运动高度测量 2、三防设备检测内部封闭程度等
12.NFC近场传感器
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又称近距离无线通信,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在十厘米内)交换数据。这个技术由免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演变而来,并向下兼容RFID,最早由索尼和飞利浦各自开发成功,主要为手机、平板等手持设备提供M2M(Machine to Machine)的通信。 应用场景:1、快捷支付 2、标记信息快速获取 3、数据传输
13.角速度传感器(陀螺仪) 陀螺仪又叫角速度传感器,不同于加速度计(G-sensor),它的测量物理量是偏转、倾斜时的转动角速度。在手机或平板上,仅用加速度计没办法测量或重构出完整的3D动作,是测不到转动的动作的。因此,加速度计(G-sensor)只能检测轴向的线性动作。但陀螺仪则可以对转动、偏转的动作做很好的测量。这样,就可以精确分析判断出使用者的实际动作,从而 根据动作,对手机或平板做相应的操作。 应用场景:1、游戏与3D应用程序 2、拍照应用 3、惯性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