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1。传感器的认知和选择 第一,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1.智能化:集成自动化/人工智能化 2.可移动化:定位/时间同步/可扩展 3.微型化: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 4.集成化(主):同类型/非同类型传感器集成 特点:集成度高/体积小/补偿和校正 5.多样化:目前传感器有几千种(光纤和气敏) 二、传感器分类 一、按工作原理: (1)磁电传感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输入和运动速度转化为线圈中的感应电势并输出。也叫电动或感应。 应用:动态测试、位移、转距等 优点:输出功率大,配电路简单,性能稳定 (2)光电传感器:利用可见光照射产生的光电效应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传感器。 应用:尺寸、位移、速度和温度。 优缺点:无接触测量(缺点:昂贵,环境特殊) (3)热传感器:将温度变化转化为电量变化的装置。 应用:温度、电流、速度、光强等。(4)压电传感器:由某些介质产生的压电效应制成的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力和加速度。 (5)半导体传感器:由半导体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制成的传感器。 应用:自动检测系统,如温度、湿度、压力、加速度、磁场和有害气体。 优点:集成化高,功能多样 (6)谐振(频率)传感器:使用谐振元件将被测量的传感器转换为频率信号。 优点: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分辨率高,传输储存方便。 应用:压力、密度、转距、加速度等。 (7)电化学传感器:基于离子导电。 可分为/电位/电导/电量/电解/极谱 应用:气体、pH值、液体和液体中的固体等。 第三,用传感器介绍 1.温度传感器:将温度变化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 (1)接触式:精度高。常用:双金属/玻璃/压力/热敏电阻/温差电偶等。 (2)非接触式:利用黑体辐射的基本定律(从黑体中发射的电磁辐射的辐射率与频率的关系) 优点:最高可测温度无上限。 (3)热电偶:使用两个不同导体的工作端(A)和自由端(B)温差,形成电路,产生热电势。 特点:精度高,范围广,结构简单。 (4)热敏电阻:利用半导体的温度变化引起的阻值变化的装置。 优点:灵敏度高,体积小,温度变化响应快。 缺点:不强,容易自热造成永久性损坏。 (5)红外温度计:利用红外原理,通过光学信号将被测物体的红外辐射能量转化为电信号。 优点:非接触,响应快,寿命长。 应用:目标尺寸、距离、材料、环境和目标材料。 2.加速传感器: (1)压电式:利用压电陶瓷或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 优点:动态范围广,不需要外部电源,坚固耐用。 应用:振动测量传感器。 (2)电容式:基于电容原理的极距变化的电容传感器。 优点:精度高,输出稳定,漂移小,成本低。 (3)力传感器:将力的物理量转换为相关电信号的装置。 力传感器分类:应变式/压阻式/电容式(种类繁多): .根据特定场合选择合适的设备 .环境:温度、密封、防爆等 .根据精度要求: .传感器量程:一般量程大于冲击力的两倍以上。 (4)气体传感器:根据气体体积分数转换为电信号装置。 分类:半导体/电化/热导体/红外/催化燃烧/电介质 如何选? .测量对象和环境 .灵敏度:灵敏度越高,干扰越大 .响应时间:越短越好 .线性范围:量程和精度范围内(非线性可视为线性) .有害气体:测毒、测爆 (5)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利用微电子技术与其他领域集成开发的传感器。 优点:功耗低,易于集成和智能化。 应用:医疗系统、运动跟踪、拍照等。 1.热电偶传感器在温度传感器中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应用于哪些方面? 2.传感器有哪些类型? 任务二、 感知技术的认知与分析 一维条码技术 为了识别食品项目,自动识别相应设备的应用,条码技术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 一维码是什么? (1) 符号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组合线条和空白,代表一定的字母和数字数据。 (2)组成:前静区/起始符/数据符/终止符/后静区 (3)条(光放射率)和空(光反射率高) 2、一维条码的工作原理: 组成:条码符号/条码扫描器/光电转换器/译码接口电路/计算机系统 原理:识别时,条形码读取器扫描一维条形码,获得一组反射光信号。光电转换后,将其转换为一组对应线条和空白的电子信号。解码后,将文本和数字恢复到计算机中。 3、优点:可靠性高、速度快、准确度高、成本低。 四、常用一维条码:EAN交叉25码/贸易单位128码(通用商品码) 二、二维条码技术 1.什么是二维条形码? 答1.二维条形码是指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二维空间存储信息条形码。 答案2。按照一定的规律,将黑色几何图形分布在平面上,记录数据信息 二维码工作原理:利用二进制对应的几何图形存储数值信息。 自动识读和处理图形输入设备/光电扫描设备 三、二位条形码优点:密度大/容量大/安全性高。 4.一维/二维条形码的区别? (1)二维码是一维码的升级版 (2)信息的承载能力不同(30/1850字符) (3)信息的表达方式不同(一维码高度不表达信息) (4)外观结构不同 一维:矩形(垂直高度只便于设备标记和读取) 二维:正方形(三回点(对焦),纠错率约9%。 (5)码制不同 一维码:EAN交叉25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码/UPC码等 二维码:PDF417Datamatrix/QR Code/Code系列等。 (6)存储的信息不同 一维:数值 二维:照片、声音、指纹、虹膜、基因等信息 三、射频识别技术(RFID) 1.什么是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是90年代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特定目标,读写相关数据。 2.组成和工作原理: 组成:电子标签(EPC) 读写器(手持/固定):天线/射频/控制/接口模块 数据管理系统:存储和管理器/读者控制电子标签 耦合元件:实现空间耦合(空间传输通道),实现能量传输和数据交换。 目的:数据交换 方法:时序关系 基础:能量 射频信号耦合类型: (1)电感耦合:变压器模型(电磁感应定律)在中低频段工作,识别距离小于1米,有效距离 (2)电磁反向散射耦合:雷达原理模型,利用空间电磁波(电磁波空间传输规律) 高频和微波的识别距离大于1米 原理:标签进入磁场,读写器发送射频信号,通过感应电流获得的能量发送芯片中的产品信息,读写器解码后进入信息系统。 3.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史 20世纪初,雷达技术不断完善催生RFID 20世纪30年代:RFID二战中出现了信息武器。 20世纪50年代,1948年发现了探索期RFID理论撑。 20世纪70年代:蓬勃发展期:基于集成电路的RFID应用 20世纪90年代:RFID标准出现,并称为主流。 4、不同频道的RFID的穿透能力和距离区别? 5、常见的电子标签EPC编码标准 64位/96位(最常用[原因?])/256位。 6、 任务三、 短距离无线传输 第1、ZigBee技术 1、什么是ZigBee? ZigBee是IEEE802.15.4协议的代名词,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的近距离双线无线通信协议(技术),主要用于自动和远程控制领域。 2、ZigBee技术结构 .物理层:主要实现点对点之间的信号发射和接收。 采用:频段、编码、调制、扩频等通讯技术 .MAC层:主要功能是建立、维护、结束设备间无线链路模式确定及帧传输和校验、信道接入控制广播管理。 .数据链路层:实现两个对等MAC之间可靠的链路,无线信号的访问、产生网络信号、同步信号等。 .网络层:保障设备间的组网和网络节点间的数据传输。 .应用接口(服务接入点SAP):实现层与层之间的沟通渠道。 .应用层:ZigBee业务数据流的中心,安全和鉴权,设备和业务的发现。 3、ZigBee的组成和网络结构: 组成:协调器、路由器、节点(父节点和终端节点) 拓扑结构:星形网络(最简单)和网络结构(覆盖范围最广) 4、ZigBee的技术工作频段和速度 868(20Kbit/s)、915(40Kbit/s)、2.4G(250Knit/s) 5、ZigBee的技术优势 .低功耗:工作时间短、配合休眠模式使zigbee节点非常省电。 .低成本:专利免费,终端节点无需存储和计算,全功能设备仅需32K的代码。 .低速率:三个频段(20—250Knit/s)能够满足数据传输要求。 .近距离:10M-3KM(增加射频发射功率/路由和节点间转发) .短时延:终端节点从睡眠转入工作状态只需0.015秒 .容量大:一个网络节点最多保护255个网络节点通过网络协调器:整个网络可以超过64000个网络节点。 .高安全:数据完整性检查和鉴权功能提供三级安全保障。 .可靠传输:在MAC层采用碰撞避免机制(没有回复就重发) .免执照频段运行:物理层采用工业、医疗、科研免执照频段。 第2、蓝牙技术 1、什么是蓝牙技术? 蓝牙是一种近距离点对点或点对多的无线技术的标准,实现设备间(主/从设备)的短距离,设备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主设备可以同时与7个从设备保持通信,可以同时与100个设备保持同步但不通信。 数据交换(微微网络),两个以上的微微网络组成分散网。 2、蓝牙技术的发展史? .1994年爱立信进行蓝牙技术研究 .1998年5个跨国公司共同研究:全球性的小范围无线通信技术,并发布蓝牙v1.1速度800Kbit/s(干扰),蓝牙v1.2(抗干扰调频) .2004年:蓝牙v2.1,配对上增加NFC机制 .2009年:蓝牙核心规范V3.0高速发布,推出新一代AMP交替射频技术。 .2010年:蓝牙V4.0改进续航、节能、设备种类。 .2013年:蓝牙V4.1融入物联网(批量传输、IPV6、4G及简化设备连接) .2014年:蓝牙4.2可直接通过IPV6和LPWAN接入互联网。 .2016年:蓝牙V5.0传输速度可达24Mbit/s,工作距离约300米,升级物联网功能 3、蓝牙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1)组成 .天线:蓝牙天线的空中接口标准FCC(0db-100db)的ISM频段。 .蓝牙协议(软件单元):核心协议和协议子集(profile) 作用:规范个人区域内的通信协议(分成协议) .链路控制:媒体接入控制、差错控制、认证和加密等。 .链路管理:连接的建立、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等。 (2)层次结构(三层) .底层硬件模块:由射频层,基带层,链路管理层 .主机控制层:统一命令接口(桥梁) .协议层:链路协议和适配协议。 .应用层:应用模型和应用程序。 4、蓝牙系统的扩散网(分散网络)? 多个微微网络重叠覆盖(皮克网)区域的网络叫分散网络。 一个微网的主设备可被认可是另一个微网的设备 各微网间有自己的调频信道,不再以时间或频率同步。 5、蓝牙技术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功耗低、体积小:有四个模式(工作、呼吸、保持、休眠模式) .短距离:通信距离约10米。如果增大发送电平可到100米。 .同时传输语音数据:电路和分组交换、异步数据同时传输信道。 6、蓝牙的应用 第3、WiFi技术 1、WiFi技术的定义? WiFi也叫无线宽带,是IEEE组织以802.11b为标准制定的无线通信的协议。工作在2.4GHz频段。 2、WiFi的组成和网络结构? (1)无线网卡:负责接收AP发射的信号的客户端设备 (2)AP/网络桥接器:是有线和无线网络之间连接的桥梁 3、WiFi技术安全设计?(重点) (1)WiFi技术安全设计分为访问控制和加密。 目的:保护无线网络安全,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敏感数据,只有正确的接收方才能理解数据。 采用的安全策略为:加密和认证。 (2)WPA加密技术(RC4算法)? .TKIP(暂时密钥集成协议):是在WEP协议基础上数据加密和完整性保护。 (1)协议由WEP的手工配置转动态生成且唯一。 (2)TKIP的长度由WEP的40位加长到128位 (3)增加MTC(消息完整性校验)、认证和防止重复攻击功能。 .AES(高级加密标准):采用AES加密,AES是一种迭代的、对称密钥分组的密码。与公共密钥密码对不同,对称密钥使用相同的密钥加密和解密数据。 (3)WPA认证技术? a.802.1x认证(工业级):需要搭建认证服务器,是一系列认证的集合 b.PSK(预先共享密钥)认证(家用):用在安全性要求不高的地方,AP和终端有四次握手。 4、WiFi技术的特点? .覆盖范围广/组网简单/业务可集成/完全开放ISM频段 5、三种近距离通讯技术的对比与区别? (1)单点覆盖范围:ZigBee和WiFi (2)网络扩展性:ZigBee (3)电池寿命:ZigBee->蓝牙->WiFi (4)复杂性:ZigBee->蓝牙->WiFi (5)传输速度:250knit/s->1M/s->10m/s (6)频段:ZigBee(868-2.4G)蓝牙和WiFi(2.4G) (7)网络节点:ZigBee(65000) 蓝牙(8)WiFi(50) (8)联网时间:ZigBee(0.03秒)蓝牙(10秒)WiFi(3秒) (9)安全性:ZigBee(AES加密)蓝牙(64加密)WiFi(TKIP/AES加密) (10)安装使用难易:ZigBee->蓝牙->WiFi(简单->难) 任务四、感知层设计案例分析 1、智慧校园 1、可行性分析 .增强感知力,获取高质量的数据 .新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及系统集成 .智能化(新的计算模式和算法)预见和决策 .资源整合、系统扩展。 .平台管理共享和自由。 2、整体方案建设 1,整体框架: 2,组网: .射频识别 .二维码组网 .传感器子网 2、智能电网 1、可行性分析 输电,变电,配电,用电 电力通讯网 智能电网综合信息平台
物联网一班 王秦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