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软件定义汽车”,车企还没有做好准备

55e1e30cd2d8afe449bcd372a3108ffc.gif

1603

作者:酸泥

编辑:小瑞瑞

头图来源:摄图网

软件是智慧的体现。软件定义是当前科技革命的新力量,赋予产品权力,提升价值模式,影响产业发展,重构新的产业生态链。

企业首先嗅到了无限的商机,企业主动接近软件,掀起了软件驱动市场的趋势。汽车工业作为主流产业,正处于这一趋势的前沿。

2015年左右,市场上涌现出一批造车新势力,依靠互联网背景试图抢占市场份额。不幸的是,五六年后,只有少数汽车公司实现了智能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和交付。自2021年以来,另一批科技公司进入了汽车行业。

驾驶是人性和行驶方式。汽车是实现驾驶的最佳载体。那么,汽车公司如何利用软件帮助人们实现人车合一的驾驶美呢?你准备好了吗?

2月9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指出特斯拉汽车的一个软件是错误的,可能会导致挡风玻璃除霜,特斯拉必须在美国召回26681辆汽车。

特斯拉2021—2022年新推出的Model-3、Model-S、Model-X车型都在这次召回之列。虽然没有因故障造成的事故,但是NHTSA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故障可能会降低挡风玻璃的能见度,并存在潜在的碰撞风险。

特斯拉表示,这个错误可能会导致热泵的阀门无意中打开,并将制冷剂困在蒸发器中。特斯拉准备升级无线软件来解决这个问题。

特斯拉可谓“汽车软件化”的大热门,可是,由软件引起的争议也是接连不断。据媒体报道,自2021年10月至今,特斯拉汽车因驾驶辅助系统Autopilot政府对车载游戏功能等安全问题进行了9次调查。

安全是汽车软件软件化头上的咒语。安全也是汽车向软件化发展的诱因。软件驱动汽车,软件定义汽车正成为一种趋势。

软件是人类智慧的体现,软件定义被认为是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力量。软件的应用,扩大产品功能,改变价值模式,将产品扩展到平台设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作、智能生产、服务扩展、数字管理等新形式,影响更多产业的发展,重建新的产业生态链。

软件驱动行业,软件本身没有动力,也不构成行业驱动。事实上,软件帮助人们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推动行业的运行。就像一台生锈干燥的机器,操作非常困难和僵硬,软件就像一罐油,灌输在机器体内,操作立即变得灵活和生动。

说白了,软件在市场上开启了一个万利的新机遇。过去,僵化的市场机突然倒了一层润滑油,突然变得活跃起来,仿佛赋予了新的生命。

企业嗅觉敏感,首先嗅到了无限的商机,各行业都接近软件,出现了暂时的趋势。汽车工业作为当今的主流产业,正处于这一趋势的前沿。

软件在汽车行业的投资逐渐从最初的为汽车配备一些软件转变为为软件配备一些汽车。汽车公司首先建立了一个高度兼容的软件系统,然后根据系统设计匹配的硬件,控制硬件完成模型,从而实现用软件定义汽车。

特斯拉的创业团队来自美国的软件中心硅谷,而不是汽车强调地下特律。他们的背景是一群软件怪物。在他们看来,制造汽车是一个将软件的虚拟场景转化为真实物体的过程。就像盖房子一样,传统的汽车公司先铺地基,然后建梁,然后加屋顶,最后完成装修。特斯拉先装饰房间,然后盖上外壳,然后连接屋顶,最后找到一个地实现着陆。

人们还记得2018年重庆公交车坠河事故吗?一名女乘客因错过车站与司机争吵,用手机殴打司机。司机挥臂反击,导致驾驶失控。公交车撞坏了对面的护栏,掉进了70米深的河里。十几个人一辈子都没还。

悲剧令人震惊。生命的痛苦促使人们对智能驾驶有需求。想象一下,如果在5号公交车上配备智能应急软件G在信号支持下,当发现汽车偏离正常路线时,可以快速自行制动,避免车祸。

智能驾驶技术可以通过科学的理论来完成这个想法。

还有倒车、停车,也在寻求智能技术的帮助。在驾校学车,倒车入库是难点之一。教练员用贴标签、画标记的办法,让学员尽快完成停车入位,早点拿到驾照。但是,离开驾校来到社会上,现实的街头并没有贴标签、画标记,倒车入库又是眼前一抹黑,又要靠自己重新摸索。于是,不会倒车的人急得团团转。

此外,新手车手这个话题在社会上也经常被讨论。比如新手经常停不下来,或者女司机误把油门当刹车,或者有人把车卡在拐角处,走不动就退不回。新手车手也被称为道路杀手。有时候他们把油门当刹车,猛烈地把油门撞到大楼和人群中。场面真的很野蛮很惊艳。

因此,智能驾驶显示出优势。智能汽车可以自动停车,使汽车能够顺利、标准地停在路边,技术比老司机更准确。智能汽车还可以拆下油门、刹车和方向盘,这样司机就不再需要左、右、正、倒……这样的公式伤脑筋。人们躺在座位上,让汽车自己调度,效果都很开心。

在未来的城市,交通实现了智能互联,无人驾驶汽车全面启动,所有道路和车辆都实现了有效的连接,车辆自动穿梭,交通流量有序部署,解决了拥堵,消除了事故。只要你坐在车里,车就会自动把你带到目的地,你就可以放心地阅读、工作、免费娱乐、休息、餐饮。

这种境界令人向往。不过,冷静下来,这是商家引导消费的宣传,诱惑用户买车,因为那个境界潜伏着无限的利润。

问题是,无论城市的智能互联网有多完美,只要有人坚持用自己的手脚驾驶,整个城市的互联网系统失败。也许有一个固执的老人,他对城市互联网不感兴趣,他只是想开着他的旧手动变速器皮卡车穿过市中心买一袋面粉。此时,谁有权禁止他对手动驾驶的爱好呢?

随着汽车功能的丰富,软件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即将到来。许多汽车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软件平台,以抓住机会。

2022年1月,梅赛德斯·奔驰推出了一款VISION EQXX概念车。梅赛德斯-奔驰官员声称,这是品牌历史上最有效的车型。它是一款由软件驱动的电动汽车,构建了高响应、尖端智能和软件驱动的标本,并以数字思维定义了电动汽车。

但仔细看,这款车的数字化主要体现在制造过程中的数字化上。数字技术为工程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精确的设计、测试和生产过程,提高了生产质量,缩短了制造时间。事实上,最终完成的车身仍然是一辆传统的电动汽车,只是在车上添加了一些软件设备。

添加的软件装置只是更舒适,更享受,比如你好,奔驰的语音音效控制更灵活。事实上,即使这些这些装置,车身也没有什么不同。传统燃油车关注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对于电动汽车,关注电动驱动、电气控制和电池。至于那些豪华的坐垫,即使换成冷板凳,也不会影响汽车的本质。至于软件控制的自动开门关门,不一定比徒手开门关门高。

丰田原本是传统汽车,现在已经成为智能汽车的追求者。计划推出丰田Arene预计2025年将推出汽车操作系统。Arene系统应将丰田纯电动车型打造成万物互联的终端设备,通过软件适应控制车辆方向盘、刹车、油门、额外娱乐、导航、自动驾驶等应用,与特斯拉、大众等汽车品牌和苹果、Google、华为等科技品牌形成竞争,抢占市场地位。

归根结底,一些所谓的软件汽车品牌的目标是抓住市场份额,而不是真正改变软件。市场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他们朝着什么方向努力,机会主义者总是可以抓住自己的领域。

中国在传统汽车方面落后于西方,但在智能汽车方面与国外差距不大,中国汽车公司总是有不甘落后的斗志。

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造了第一款现代智能汽车。1987年,国防科技大学开发了国内首款智能驾驶车型。2003年,国防科技大学和一汽集团改装了一辆红旗轿车,实现了自主超车的功能。2011年,改装后的红旗轿车具有自动驾驶功能,完成了从长沙到武汉长达286公里的公路试验。

2021年1月,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支车队参加了长春举行的首届全球无人驾驶汽车冰雪挑战赛。中国一汽队是参赛队伍之一,在比赛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比亚迪也是中国智能化汽车的领先者,其开发的“汉”品牌车被视为智能化汽车的鼎力之作,被评与特斯拉的Model-3型号不相上下。

华为和大疆也将软件技术扩展到智能驾驶,主要从事图像识别、感知算法、导航和避障功能等车载业务。

目前,国内智能汽车驾驶技术主要体现在L三级智能驾驶汽车。特定的公路环境,车辆可以实现自动加减速、转向、倒车和拐弯等功能,但是,驾驶员必须要随时接管车辆。

中国车企的智能化之路,与国外车企好高骛远的风格有所不同。国内车企并不冒进,而是遵循“软件服务于驾驶”的理念,稳扎稳打,有序开发智能新技术。这是一个务实的、靠谱的途径,让软件服务于人类,而不是取代人类,才是真实有效的智能化途径。

人驾车前行,一路上,“人车合一”是最佳的行驶境界。当你坐上汽车,汽车就成了你身体的延展,你有什么性格,汽车就体现什么性格。软件要实现的,就是无限扩大人类对驾驶的追求。当前,中国高速公路限速120公里/小时,有了软件的支撑,时速可以扩大到200公里、300公里、500公里,如果你想时速1000公里飞起来,那么,软件就帮你飞起来。

2021年3月1日,美国底特律市一辆行驶的智能汽车,由于无法识别白色外皮的卡车,径直与卡车相撞,场面十分惨烈。事故经媒体传播,引起世人的惊惶和质疑,明明是为安全而生的智能汽车,为什么自身的安全却没有保障?

专家对此做出解释:智能汽车是靠传感器来辨别路况,传感器有一种是视觉系统,就是通过摄像头的拍摄来辨别车外的物体;另一种是雷达传感器,雷达传感器又分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不同的雷达有各自的适应性和优缺点,激光雷达通过激光的反射来辨别物体,它的优点是精准度高,缺点是在雨雾天容易失效。毫米波雷达不受雨雾影响,但缺点是对一些静态障碍物、特殊材质物体会穿透过去,不会反射回来,从而造成误判。

解决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多地装置不同的传感器,当它们的感应发生重叠,对车外物体的辨别就更加准确。

即便如此,智能驾驶也都是靠“信息+计算”得出来的结果,终归属于计算技术,不属于真正的智慧。无论智能化多么接近人类大脑,甚至计算效率超出常人,但它终究不是人,终究属于没有生命的物质。

人的大脑如何思维?人的生命到底是什么?这在科学界仍然是不解之谜。在谜底揭开之前,人工智能不存在超越人脑思维的可能。智能产品无论多么超级,也不可能真正替代人类生活。

古人自从奔跑、骑马开始,体验到了疾驰向前的感觉,后来又到了马车、自行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航天器、火箭……在疾速的前进中,驾驭身体与车体的平衡,把持前进的方向,躲避沿途的风险。这是发自人体的一种本能,一种生命的属性,人类享受着驾驭的美感,向往开得更快,飞得更高,从中不断磨炼驾驭的本领,让思维与体力达到高度合一的飞驰境界。

汽车,无疑是所有行具中最能体验驾驶美感的载体。可是,如果“无人驾驶”时代到来,人们构建了“全智能化交通”的城市,人类是否从此离别这种飞驰的方式?退化掉这种行进的本能?

“无人驾驶”的重要起因,是为了安全,避免事故。可是,每天有千百万辆汽车在行驶,发生事故的只有几辆,甚至没有事故发生。因为极少数人的不良驾驶,就要求所有人更换智能汽车,这不符合人类行为的正常反应。

寻求安全、避免事故的真正办法是什么?真正的办法,应该是反复锻炼自己的驾驶技术,反复熟悉交通的规则。技术来自人的身体,规则来自人类的共识,这才是正常的行车法则。而其他的软件、装置,都属于辅助设备、可选的功能,在人力不能及的情况下备用的。人类一向是在迎难而上的奋斗中,进化了自身的能力,如果逢难而退,用机器代替人工,只会让人变懒,慢慢退化掉人的驾驶天赋。所以,提高自身的驾驶技能,才是人们追求安全的第一选择。

当然,老年人、婴幼儿童、病人、盲人、残疾人、天生缺乏驾驶能力的人,以及醉酒者、疲劳驾驶者、从事危险工程的作业车……使用无人驾驶汽车是肯定的、必须的。但是,这部分用户只占据极少的比例,决不会是市场的主流,并且这种偏于福利供给的产品,也不会产生巨大的利润。

这不是探讨“无人驾驶”的伦理课题,这是来自生命本性的排斥。人类只要还有生命体征,还有进化的迹象,就不会允许“无人驾驶”完全统治自己的生活。企业虽然是潮流的主角,但市场还是由广大人群来决定的,人群需要的是什么?企业是否已经搞清楚?是否做好了准备?

软件,可以定义产业,但是定义不了人类。“软件定义汽车”打开了一片市场的蓝海,可无论新汽车有多么强势,都改变不了,人,永远是驾驶的主角。

标签: 六合一传感器

锐单商城拥有海量元器件数据手册IC替代型号,打造 电子元器件IC百科大全!

锐单商城 - 一站式电子元器件采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