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路设计问题
1.元件生产应能反映实际引脚位置的元件符号;
2.网络名称应表示其电气特性
3.电路设计应模块化,并根据功能在同一页显示
4.一般来说,多页电路应能够反映电路架构
5.要区分电源符号,真的无法区分,用网络名来表示
6.除特殊需要外,所有电阻选择均为0603,并选择合适的值;如果功率不够,可以选择其他类型。
7.电容选择小于1uF,使用0603,确定电容值和耐压值。
对于电源滤波型电容于5V胆电容全部使用;高于5V使用贴片铝电解,方便生产。
插件电容可考虑特殊要求,但在设计中PCB躺在板上,开槽控制滚动。
8.屏幕应根据安装环境选择合适的尺寸和使用温度。
9、PCB尽量使用5V,然后将5V稳压成所需电压,如:3.3V,4.2V等
所有开关信号输入都需要光电隔离输入。
11.所有开关信号输出需要光电隔离输出,继电器不应放置PCB上。
12.严格区分电源地。
13、其·理解别人设计的电路。
14.仔细考虑设计原理图PCB生产和实际安装环境。
15.为了方便材料清单和生产,必须连接相似的元件和相同的元件值。除个别元件外。
16.尽量考虑一板,但不要追求太多。生产板和开发板应区别对待。
17.通信中使用的一些上拉电阻,其他人使用10K,可以工作,但是我们用了就会出现工作不稳定,这时就要看PCB适当降低上拉电阻值。
18.电源功率应尽可能大,不要恰到好处,需要用水泥电阻测试其承载能力。
19后的设计中,SWD编程界面VCC不再使用脚。
注意:
。
二、PCB设计工艺问题:
1、少用插件,尽量使用贴片电阻、贴片电容、贴片晶振、贴片芯片。
2、尽量使用PCB端子台和带锁扣的连接器,如VH插座,KF128端子台,KB396,KF7.62接线方便,插座尽量合并。
3.尽量不要用对插板,最好做一块板。
4、PCB走线要区分信号线和电源线,要走粗线,不要细,要严格区分电源和信号线。通常使用1条电源线~2mm宽线,到达元件引脚后和元件贴片盘一样大。所有信号线至少使用0.25mm除非元件引脚的贴片盘小于0.25mm,以组件贴板的宽度为准。电源主干线应清晰,少走S形和环形。
5、PCB过孔太小,可以用0.5mm孔0.7mm盘,不要使用0.3mm孔。电源过孔不能用三个小孔代替。
6.不需要铺铜的地方,不要铺。
7、线路距离尽可能短或近,以增强其抗干扰能力。对于低速开关信号线,可以放宽要求。
8.布线间距以板上元件引脚的最小间距为准,最小间距为0.254,对于0.5脚距元件可在引脚连接处使用0.25mm,不得使用小于0.2mm间距走线。
9.元件包装设计要规范,焊盘要符合生产要求。对于电源引脚的焊盘,需要增加,不能小,小地方不能大,防止散热快导致虚焊。
10.插件元件的焊盘和孔应反复拆卸,以免损坏。排针引脚通常使用1.0~1.1mm,特殊插座比实际引脚大0.5mm,而且焊盘要大。
11、PCB部件布局应紧凑、适当、宽松,以满足生产要求。过于紧凑,拆卸和维护不方便。易于测试和生产。
12.白油文字应放置在插件元件孔旁边,以识别其电气特性。
13、SWD接口插座使用1.25mm不要使用插件插座;
14.减少手焊和后焊元件。
15.如果插座有电源输出,则需要添加铝电解电容.1uF电容。
16、PCB设计完成后,放公司LOGO,版本号,完成时间。
注意:
。
三、硬件设计归档
检查原理图是否符合项目要求。
2、检查PCB设计是否符合规范。
3、检查物料单是否符合规范,且要注明单一元件当前的市场报价;
电阻、电容、芯片、卡、插座、螺丝、电箱、导线等安装元件。
4.原理图,PCB和材料单,放在同一个文件夹里。
四、算法问题
1.绘图不准确,与竞争对手相差太远,需要改进。
2.智能调参往往超出冲次范围,需要改进。
3.每天调参,冲次变化不明显,甚至一个月不变,需要改进。
4.调参和平衡分析仍需进一步验证。
五、软件问题 让别人提,尽量考虑可以改进的地方。
六、生产问题分析
1、接线问题
接到屏的导线,最好保持在10厘米范围内,太长容易受到干扰,或者降低其上拉电阻,以求距离。按键板的导线也同样如此。
DB9插座焊接导线后需要打上热熔胶,并保持线与线之间要分开。
2、喷绝缘油之前,要用胶布裹住插座,以防止接触不良。
3、适量使用热缩管,在收缩时,线与线之间要保持相互独立,不要粘在一起,以防热缩冷张导致拉断。
4、在现场,遇到需要拆卸的东西,不要怕麻烦,该用表测量必须用表测量,不要认为焊接的元件很好很牢固。遇到问题,要多思考、多动手。实在无法解决,就把问题描述清楚,再请人帮忙解决。
5、发现问题不能解决,这个和没有发现问题是一样的。要学会从问题的表象,去分析,去解决,逐步调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
6、去现场,需要带可替换的产品和必要的工具。
7、插座连接器选型不合理:
1)XH插头插不紧,导致接触不良,无法烧录程序。热缩冷张导致线路断开,造成无法烧录,这些都有。建议改为VH插座,将电源3.3V引脚去掉。DB9焊接处要打上热熔胶。
2)双排针插座不能包裹针脚,测又测不到,一碰又通了,也有。建议取消排针对插连接。
3)传感器使用PH插座,容易造成插座和插头一起被拔掉。建议改为VH插座,将12V和GND合成一个脚。或者改为端子台,采用锁螺丝方式。
4)电源插座5V和12V分成了两个VH插座,建议二合一,防止插错。
8、外部开关信号没有加隔离就直接连接到CPU的引脚,这是严重的低级错误。建议整改。
9、焊接完成要清洗PCB。把锡渣和残留的松香清洗掉,保持PCB光亮整洁,防止短路。在生产中,就有锡渣短路这种事情发生,希望大家要牢记。
10、PCB装盒子之前要测试:
1)开关信号输入是否正常,3.3V、5V和12V是不是正确的,这些都是可以用万用表测试到的。
2)接上传感器感应一下,看看是否执行ON/OFF切换,很简单就是看一看。
3)修改EEPROM中的数据后重启设备,看看是不是设置的数据是不是正确的。
4)看看定时保存,再用USB导出数据,就可以测试出板间通讯和USB通讯是否正常。
5)设置RTC时间,重启是不是对的。
6)电源板接上水泥电阻试试,看看是不是稳定。
7)接上传感器,学习减速比。
8)智能调参和每天学习能否进行。
9)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碰撞和振动,振动测试也要做。除非PCB设计考虑了这方面的问题。
这些测试都是在大家的能力范围内,动动手测试,就可以做好的。不要把问题留给自己,也不要把问题带到现场,更不要把问题留给别人。
11、PCB设计要保留3~5个插件测试按钮,不用焊接,为的是能够执行生产测试程序。如:EEPROM自检程序,让程序去检查EEPROM的好坏,比人工判断快多了。其次是恢复出厂设置参数程序。
12、做事一定要认真,不要怕麻烦。越怕麻烦,麻烦就会越找你,方便自己,也是方便别人。
13、创新就是不断地去找麻烦。怕麻烦的人,这种人肯定没有创新精神,最起码没有忘我的工作精神。要想自己进步,就要不断去找工作中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