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般部位墙厚度不小于160mm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不得小于3/40mm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不得小于。
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得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得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
2
一、二级不得小于2000mm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不得小于;
三四级不得小于16级mm不得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得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2;
三四级不得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
3
一级时9度不应大于0.4.7、8度不应大于0.五、二三级不得超过0.6(这一项需要在建模阶段进行控制)。
一、二、三级抗震墙垂直水平分布筋最小配筋率不小于0.四级抗震墙分布筋最小配筋率不小于0.20%。;
部分框架支撑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固区垂直水平分布加固率不小于0.3%。
剪力墙垂直与水平分布筋之间的距离:不得超过300mm,部分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固区垂直水平分布筋间距不得大于200mm;2.分布筋直径:不大于墙厚的1/10,不小于8mm,垂直筋直径不小于100mm;拉筋间距不应大于6000mm,直径不小于6mm。
4
对于剪力墙结构,一级(9度)大于0.一级(7、8度)大于0.二、三级大于0.3.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小于上述情况应设置结构边缘构件。
截面尺寸按照《高规》图7.2.16.注意不要根据抗规确定截面尺寸,因为抗规中边缘构件的结构约束长度比高规短;
纵向钢筋的配筋率、箍筋的直径和间距均按抗规表6计算.4.5-1取用即可,结构边缘构件箍筋无体积配箍率要求。
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根据轴压比和墙体的类型和长度确定,最终约束边缘构件的截面尺寸根据规范中的图纸确定;
纵筋直接配筋PKPM结果结合抗规表6计算最小配筋量.4.5-3确定;
结合抗规表6.4.5-3中,有轴压比检查配箍率的特征值,然后得出体积配箍率的最小值;表还检查了箍筋间距。
剪力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4倍时,应按柱的相关要求设计;
介于4~一般剪力墙在8点以上。
5
跨高比小于5为连梁,不小于5为框梁。(楼面梁不宜支承在连梁上)
只要一端与剪力墙连接在同一平面上,就认定为连梁,并根据连梁结构加固箍筋,上下纵筋梁(考虑剪切)相同。
当跨高比小于2时.5.应增加斜向交叉钢筋。《混凝土》11.7.10~11.7.11。
6
底部加固区剪力墙结构从地下室顶板开始,底部两层和总高度的1/10;部分框架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固区从地下室开始,取至转换层以上两层,不小于房屋高度的1/10。
墙体与平面外的梁刚刚连接,可沿楼梁轴线方向设置剪力墙、扶壁柱和墙内暗柱。设置墙体时,墙体厚度不得小于梁宽;
设置扶壁柱时,截面不得小于梁宽;墙内设置暗柱时,截面高度可取墙厚,宽度可取梁宽加2倍墙厚。
暗柱或扶壁柱箍筋直径不小于8mm,四级和非抗震时不得小于纵筋直径的1/4;箍筋间距不得大于150mm,四级及非抗震时不得超过200mm。
1
四级或不超过2层不得小于300mm,圆柱不小于350mm;
一、二、三级及2层以上不得小于4000mm,圆柱不小于450mm;长宽比不大于3。
2
比例大于2(可用柱净高除以截面长边>4来确定,净高指层高减梁高)。
单侧加筋率不小于0.2%;
当一级框架剪跨比不大于2时,单侧配筋率不大于1.2%,框架柱和框架柱的全截面配筋率最抗规表6最小.3.7-1取值(表中分边柱、中柱、角柱、框支柱确定配筋率,注意表下注释),框架柱最大配筋率不大于5%;
另外,建在Ⅳ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增加0.1%;注:模型计算值未考虑全截面配筋率是否符合表中值,因此需自行检查总配筋率。
柱箍筋加密区体积配箍率一级不小于00.8%,二级不小于0.6%,三四级不得小于0.4%计算复核螺旋箍时,箍筋体积应减少0.8;
(实际体积配箍率=除保护层混凝土体积外,100高度范围内不含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根据柱轴压比计算的最小体积配箍率=配箍特征值(查《抗规》表6.3.9)混凝土轴抗压强度设计值(不小于)C35)/钢筋拉伸强度设计值。
剪跨比不大于2(短柱,容易出现在与梯梁连接、框架剪切结构的柱中)应采用复核螺旋箍或井字箍,体积配箍率不小于1.2%,9度一级不小于1.5%;
此外,框架支柱应采用复核螺旋箍或井字箍,其最小配箍率特征值应与抗规表6相比.3.9内数值增加0.2、体积配箍率不小于1.5%。
根据抗规表6,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3.7-2确定,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率特征值不宜小于0.12、0.10、0.08,体积配箍率不小于0.6%、0.5%、0.4%。
3
纵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一般纵筋间距不应小于50mm,一二三级及柱截面边长大于400时纵筋间距不宜小于200mm,四级、非抗震一级截面小于400时不宜大于300;
圆柱纵筋不宜少于8根,不应少于6根。
1》箍筋直径 一级不小于10mm,二三级不小于8mm,四级不小于6mm,柱根(嵌固部位)处不小于8mm;不应小于d/4(d为最大纵筋);
2》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一级不大于6d、100,二级不大于8d、100,三四级不大于8d、150、柱根100,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不应大于100;
一级框架在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肢距不大于150mm及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底层柱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
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3》非加密区箍筋间距:一二级框架柱不应大于10d,三四级框架柱不应大于15d(d为最小纵筋,此处规范中未说明是最大还是最小,判定为最小);
另外非加密区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50%;
当纵筋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0d且不应大于200mm,(d为最小纵筋直径),此注意项判定为非加密区箍筋的要求。
加密区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至少每隔一根纵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和拉筋约束;
箍筋加密区范围: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1/6和500mm较大值;底层下端不小于柱净高的1/3;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剪跨比小于2的柱、框支柱、一二级角柱取全高,注意,三四级角柱没有全高加密要求,但是计算的时候还是要按角柱计算的。
4
柱的绑扎接头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对于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短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箍,一级时单侧纵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
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9度且一级时不应小于1.5%;
加密区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四级框架中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柱的纵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板柱节点计算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9及附录F。
1
长宽比大于2.0按单向板算,板厚不小于短边长度的1/30,不大于2时按双向板算,板厚不小于短边长度的1/40;商业及屋面板厚一般不宜于120mm;
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端时不小于180mm,不作为嵌固端时不小于160mm,且地下室顶板不设井字梁和十字梁,直接设大板即可;
异形板按实际情况至少取跨度的1/30,可酌情加厚;
楼梯设计时取梯板经济厚度为跨度的1/28,一般现浇板厚度详《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表9.1.2。
一般,悬挑板厚度取L/10,L为悬挑板跨度;无梁楼盖最小厚度150mm,现浇空心楼盖最小厚度200mm。
2
对于单向板垂直于受力筋方向的分布筋最小配筋率为0.15%,受力筋:板作为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需满足构造规定(《混凝土规范》表8.5.1),表中此处为0.20%和45ft/fy%中的较大值(表下说明:当采用强度等级400Mpa、500Mpa的钢筋时,最小配筋率允许采用0.15%和45ft/fy%中的较大值);
双向板两个方向均不得小于0.20和45ft/fy中的较大值;温度应力筋配筋率不得小于0.1%。
3
当板厚小于150mm时,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当板厚大于150mm时,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5倍板厚及250mm。
可以采用分离式配筋,也可采用双层双向附加钢筋,屋面层钢筋必须采用双侧双向配筋附加钢筋。
板厚不小于180mm,配筋需双层双向,配筋率不小于0.25%,混凝土等级不小于C30。
4
计算注意在出现小板大板连接时,进行连板计算。
可以用PKPM生成施工图,然后修改,该图中除边界处钢筋长度有问题外,其它基本都可用。配筋时,记得使用范围选数工具。
是否合理,注意设选跳板的话,边界需重新定义。
阳角处增设放射筋。
The End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性能分析
【JY】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浅析(一)
【JY】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浅析(二)
【JY】浅析消能附加阻尼比
【JY】近断层结构设计策略分析与讨论
【JY】浅析各动力求解算法及其算法数值阻尼(人工阻尼)
理念
【JY|体系】结构概念设计之(结构体系概念)
【JY|理念】结构概念设计之(设计理念进展)
【JY】有限单元分析的常见问题及单元选择
【JY】结构动力学之显隐式
【JY】浅谈结构设计
【JY】浅谈混凝土损伤模型及Abaqus中CDP的应用
#概念机理
【JY】基于Ramberg-Osgood本构模型的双线性计算分析
【JY】结构动力学初步-单质点结构的瞬态动力学分析
【JY】从一根悬臂梁说起
【JY】反应谱的详解与介绍
【JY】结构瑞利阻尼与经济订货模型
【JY】主成分分析与振型分解
【JY】浅谈结构多点激励之概念机理(上)
【JY】浅谈结构多点激励之分析方法(下)
【JY】板壳单元的分析详解
【JY】橡胶支座的简述和其力学性能计算
【JY】振型求解之子空间迭代
【JY】橡胶支座精细化模拟与有限元分析注意要点
【JY】推开土木工程振型求解之兰索斯法(Lanczos法)的大门
【JY】基于OpenSees和Sap2000静力动力计算案例分析
【JY】建筑结构施加地震波的方法与理论机理
#软件讨论
【JY】复合材料分析利器—内聚力单元
【JY】SDOF计算教学软件开发应用分享
【JY】Abaqus案例—天然橡胶隔震支座竖(轴)向力学性能
【JY】Abaqus6.14-4如何关联fortran?
【JY】如何利用python来编写GUI?
【JY】如何解决MATLAB GUI编程软件移植运行问题?
【JY】浅谈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
【JY|STR】求解器之三维结构振型分析
【JY】SignalData软件开发应用分享
【JY】基于Matlab的双线性滞回代码编写教程
#其他
【JY】位移角还是有害位移角?
【JY】如何利用python来编写GUI?
【JY】今日科普之BIM
~关注未来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