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新劳动合同法触发上千家鞋厂倒闭

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

1月16日,佛山祖庙汽车站。湖北外来工人肖汉军和七八个同乡在站前广场的寒风中等了很多包裹。在穿越南方城市的公交车之前,肖汉军留下了上述感叹。

临近年底,但肖汉军及其代表团这次回家,不是为了新年。半个多月前,他们所在的平安镇的牛仔加工厂关闭了,在收到最终的工资补偿后,他们集体撤离了。明年春天,他们从家乡出发的目的地可能是苏州的一家工厂。

34岁的肖汉军几乎流下了眼泪。他仍然记得十多年前第一次来广东时的兴奋和渴望,以及另一群同乡挤在火车上。现在一切都变成了烟云。

新年的第一个月,入冬的珠江三角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移痛苦:数千家鞋厂倒闭,1万多家香港企业面临关闭潮,更多 中小企业(市场 股吧)计划迁离这里。

在中国经济版图上曾独领风骚多年的珠三角,昔日热闹、辉煌的“世界工厂”的场景或将成为历史。

迁出、引进、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为现代产业体系,是现实,也是历史的必然。

重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企业和外国工业大学搬迁后的珠江三角洲将迎来什么样的未来?在高压、躁动、犹豫和对抗的痛苦中,珠江三角洲正站在裂变的十字路口。

―――珠三角企业语录

没有人愿意去,但他不能再坚持了。

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成本上升,招聘困难,出口贸易受到抑制,政策频繁调整。刚刚颁布实施了《劳动合同法》和《两税合一》新政。我们头上挂着一把刀!

珠三角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就像一张越来越紧的网。

一切都涨了,赚不到钱,连工人都难招。

这里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给了一些企业搬迁的最后一掌。鞋企大面积崩溃,致命的是企业长期以来的内伤

梁嘉耀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越南地图。他指着平阳省易安县南部的位置说:明年,我们的新工厂将搬到这里。没有搬家的乐趣。梁嘉耀摊开手,普通话里有点沮丧和无助。

52岁时,他是东莞一家香港鞋厂的老板。18年前,像许多来自香港大陆的老板一样,他在世界鞋之都东莞厚街镇建立了一家工厂。然而,在过去的六个月里,他周围的许多鞋类企业都消失了,梁嘉耀也在为他的工厂谋划出路。

2008年1月12日,春节前20多天,香港老板再次从越南胡志明飞回广州。下飞机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安排公司讨论搬迁工厂的会议。

没有人愿意去,但他不能再坚持下去了。梁嘉耀认为,企业的负荷正在以加速的速度连续出现。人民币继续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成本上升,招聘困难,出口贸易受到抑制,政策调整频繁。刚刚颁布并实施了《劳动合同法》和《两税合一》的新政策。我们头上挂着一把刀!

梁嘉耀不讳言,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是推动他决定最终迁出的最后一掌。早在新法实施前的2007年底,这家鞋厂就基本关闭了,600多名员工遣散了近三分之二,光是补偿就拿了几百万。

梁估计,根据《劳动合同法》,鞋厂的劳动力成本将增加20%,这对于已经不堪重负、利润在8%左右徘徊的鞋厂来说是无法承受的。现在工人流动频繁,不仅麻烦,还会赔钱。

在东莞,约有200-300家制鞋企业倒闭。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说。东莞只是珠江三角洲的一个角落。据介绍,广东制鞋企业主要集中在东莞、惠州、广州、鹤山、中山,共5000-6000家。近一年关闭了1000多家大中型鞋企。惠东有3000多家鞋厂,鞋企比较集中。近两三个月,中小型鞋厂关闭了4500家。

东莞宏腾鞋厂业务经理金飞告诉记者,年底即将来临,许多鞋厂仍在考虑同样的问题:关闭还是搬家?他预计,大量的鞋类公司将在春节后关闭。

金飞不同意鞋类企业大崩溃的原因。他认为,致命的是企业长期的内伤,《劳动合同法》只是压迫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谓内伤,金飞表示,珠江三角洲80%以上的鞋类企业仍然依靠低成本、低利润的加工贸易模式,始终处于价格链的底部,利润仅为5%-8%。近年来,一系列原材料、工资、水电、工厂等成本迅速上升。大多数鞋类企业在新法实施前已经奄奄一息。

金飞表示,大部分提前关闭的都是低端鞋企,有的关闭,有的搬迁,大部分迁入内陆省份或东南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较低。

据亚洲鞋业协会统计,约25%的关闭鞋企迁往越南、泰国、印度、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约50%迁往江西、湖南、广西等内地省区,约25%仍在观望。

据业内人士分析,春节前后将有近1个.200人以下2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以港资企业为主

鞋业的撤退只是珠三角暗流汹涌的制造业集体迁移的缩影。

东莞经贸局告诉记者,在服装、纺织、塑料制品、电子元件、金属、非金属制品等传统制造业中,企业大规模撤退。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记者参观了东莞、佛山、广州、中山等地。一些过去很受欢迎的工业园区现在被遗弃了。许多工厂人空无一人,凌乱的地面留下了企业搬走的痕迹。

2008年1月6日,在佛山张茶经营服装厂11年的朱永新收到株洲传真的合同,计划年后将工厂迁至湖南长株潭经济区。

一切都在上升,赚不到钱,甚至很难招聘工人。朱永新说,2004年生产铜扣的铜仍然是每吨2万元以上,现在已经上升到每吨6万元以上。即使是日常使用的汽车油,2月份仍然是一桶60元,现在上升到75元。招聘,两年前是600元到800元的工资,现在上升到1200元左右,技术工人到1500-2000元,这仍然担心招聘人员。

特别是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我们在这里关闭了许多服装厂。广州太和镇,工艺品厂老板邱林,在这里出口外贸10多年,也计划将工厂搬到非洲。我们主要出口欧盟,非洲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要低得多。

泰奇工艺厂以树脂为主要原料,2000年树脂每吨5500元,现在每吨1.4万元。

放开原材料,工资成本上升,我们也可以‘硬吞’,但今年的各种政策,只是把我们逼到了火山口。

2007年佛山玩具制造商张树红自杀给玩具技术企业带来了压力和恐慌,随后出台了各种限制政策。2007年7月1日,部分商品出口退税政策调整;7月23日发布44号文件(加工贸易限制商品目录),纺织、家具等1853种加工贸易出口有限;12月底发布新589种商品加工贸易禁止目录。

邱林说,1月1日的《劳动合同法》和《两税合一》直接导致他的许多同行倒闭。剩下的不到三分之一,关掉的比搬走的多。

香港工业总会对珠三角港商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珠三角约有8万家港企37家.3%计划将全部或部分生产能力搬出珠三角,63%以上的企业计划迁出广东。

一家台湾投资公司预测,2008年劳动力成本将增加8%,许多台湾企业将转移到内陆省份或越南,东莞和深圳数百家台湾投资的小工厂将于明年关闭。

深圳加工贸易企业协会会长陈永汉也表示,许多企业认为这是近20年来最严重的时刻,面临着环保要求、工人最低工资、贸易政策、银行贷款、农民工短缺、供电、劳动合同法和地方政府促进产业升级转移等诸多压力因素。陈永汉说,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春节前后将有近1个.2万名员工在2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香港企业为主。

香港驻粤经贸办主任梁百忍也预测,未来两年,珠三角8万加工贸易型港企将面临生死攸关的选择。他呼吁香港企业尽快转型升级或迁移,行动越早越好。

据东莞一家包装厂负责人分析,多米诺效应正在形成,大面积企业倒闭或迁出,春节后倒闭冲击波会越来越明显。1万家大工厂倒闭,集群链上有20万家小工厂受到影响

东莞市中堂镇,2008年1月10日。

一家纸箱厂的工作人员在蔬菜市场附近的电线杆上张贴了新的广告,由于公司的另一个发展,资本周转短缺……连带业务整体低价转让。

纸箱厂老板、四川人郭婷婷告诉记者,工厂以前主要为东莞、深圳的鞋厂、制衣厂、电子厂等提供纸箱包装等,以前业务较为固定的客户近来倒闭了多半,纸箱厂的订单骤减,迫不得已转让。

中堂镇另一家包装厂负责人蔡华清说,大面积企业倒闭或迁离,引起的多米诺效应势必会形成,以前捆绑在企业上的链条会迅速崩解。蔡华清举例,拿鞋厂来说,一家较大的鞋厂关门,为鞋厂提供配套的纸箱厂、印刷厂、包装厂、鞋的各种配件厂都将受牵连。“通常大厂有一二十家配套的小厂。”“而这些小厂,譬如鞋垫厂倒闭,又会引起更下端的连反应。就像一条大河决堤,周围的地带也都淹了。”

蔡华清推算,如果1万家较大的厂倒闭,集群链条上会有20万家小厂受影响,如果再加上更小的甚至作坊式的小店,这个数字还要乘以10.

“不仅企业形成了链条,生活的各方面也都形成了链条,做工人生意的商店会倒闭,针对外来工的幼儿园会倒闭,还有很多其它第三产业第四产业等等,都会跟着关。”

为整治污染、降低能耗,“陶瓷之都”佛山正对陶瓷企业全面施压,准备在近一两年内将低端陶瓷企业全面淘汰。而与此同时,“多米诺倒闭链”的影响成为令人忧虑的问题。

据记者调查,佛山最高峰期曾达到了10000多条陶瓷生产线,经过外迁和关闭剩下不过1000条,今年还将再强制性关闭约上百条生产线。

南庄紫洞一家被关闭的陶瓷厂附近,很多士多或餐饮小店已经关门,或是准备转让。这里原本许多以外来工为主要客源的湘菜馆、川菜馆、江西菜馆、河南菜馆等,很多生意萧条濒临倒闭。

受冲击的不止于此。佛山石湾、南庄附近很多居住小区的出租屋,也因外来员工大量返乡,很多房子空了出来。“基本上都是租给做陶瓷的人,估计明年会少很多人租了。”佛山石湾榴苑路某房地产中介公司说。

佛山本地从事陶瓷行业的人,也在为出路担忧。“从小在石湾长大,见得最多的就是陶瓷,基本上都是在陶瓷企业里找工作。”阿荣苦恼着,除了做陶瓷外,他还能做什么职业?有阿荣这样想法的佛山本地人很多。

东莞一位从事运输的本地司机也忧心忡忡,工厂搬了,外地人少了,以后东莞原住民靠什么过日子?

从“生产基地”向“总部经济”转型,正是珠三角许多城市谋求的“变身”之路

产业转移在珠三角,早该不是新鲜的故事。

如果说持续的原材料、工资等成本上涨,是市场不断向珠三角企业发出了信号,那么一直以来政府导向给企业释放的信息,是同样的指向:珠三角的出路只有一条,产业转型和升级是惟一的出路。

面对大量鞋企的迁出,东莞厚街镇镇长陈仲球表示,他并不为此担心。因为目前转移出去的只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而核心的技术研发和采购贸易依然留在东莞。目前东莞鞋的产量仍占全国的1/4,全球的1/10,厚街的国际鞋业采购商超过1000家。

陈仲球说,政府目前正做的事,就是在厚街镇打造一个亚洲鞋业总部基地。何谓总部?即新产品的研发中心,知识产权的开端,另外还是信息交流的中心,贸易订单的中心和定价的中心。这个基地是为整个行业提供高端服务的,它不一定给你增加一个车间,一个工厂,而是给你增加品牌,增加核心竞争力。

在东莞,一些优势的制鞋企业并没有迁移。全球最大的女鞋贸易商、美国利威鞋业公司总裁查理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并不打算离开东莞,因为没有一个地方产业链像东莞这么完善,而且这里的工人做鞋10多年了,都很内行,目前在全世界仍然是最好的地方。

从“生产基地”向“总部经济”转型,正是珠三角许多城市谋求的“变身”之路。

据了解,目前各城市也已确定基本定位,深圳发展高科技,广州重点发展大型装备制造业,惠州是能源及石化基地,东莞打造为先进制造业的总部基地,佛山则大力发展陶瓷装备制造业和产业总部经济、物流、会展、研发中心等现代服务业,“拒绝污染,做强陶都”。

变身,对遭遇发展瓶颈的珠三角来说,也是基于现实的迫切选择。而如今珠三角的现实是,虽然产业转移和升级喊了多年,但“雷声大,雨点小”,传统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据着主要份额。

数据表明,珠三角地区家具制造、皮革、服装鞋帽等行业用了全省用工的25%,但是只创造了8.5%的增加值。东莞由于工业用地已近饱和,2006年上半年有24宗首期投资超500万美元的项目因用地指标不能及时解决而被迫搁置,涉及投资总额11.68亿美元。

不仅是来自土地等资源的压力,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广东2007年全省人口达9450万,可能成为第一人口大省,主要是外来人口迁移带来的。如果再不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资源、环境、治安、社会管理、外来工的子女读书、住房等压力都很大。

升级需要空间。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新春说,劣质企业的退出,给优势企业腾出了做大做强的空间。从中长期来看,本地的产业集群不但不会缩小,反而会因优势企业的做大做强而不断提升竞争力。

早在3年前,政府就在努力为珠三角的加工制造企业“寻下家”,在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等地规划了多个产业转移工业园,接受珠三角产业转移到当地。目前全省入园项目已达477个,投资总额454.9亿元。

然而对于转移,各地政府部门都感觉到,并不是搬个家、换个地方那么容易。

一个逐渐失去生产制造能力的总部,如何能保证不会有空心化的危险?珠三角在产业“旧去新来”的衔接上,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

2008年1月6日,中山市东升镇105国道旁的工业区里,几间大规模厂房空荡荡地闲置着。

代理出租的恒达物业公司经理金晓玲告诉记者,几家厂房面积均在20000平方米左右,以前是做电子厂的,元旦前企业搬走,到现在还没租出去。

金晓玲说,以前是“招商引资”,现在是“招商选资”,污染严重、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企业不让进来,导致原有企业搬走了,新的企业又没进来,空置的厂房比较多。

“把企业都往外赶,我们自己不就空心了吗?我们也想让低端的企业迁走,但又希望在新的产业没有补充进来时,企业外迁的规模不要太大,否则对村镇经济会有影响。”一位地方官员表示。

东升社区村民梁庆安说,各村居民收入和福利很大一笔都来自厂房出租,如果厂房没人租,村民的福利自然就少了。他认为应该务实,有好的企业来了再动员落后企业外迁。

产业转移触动的,是很现实的经济利益。

与中山毗邻、全国闻名的“家电之都”佛山顺德也面临“产业空心化”之忧。最近几年,美的、格兰仕、万和等知名品牌都将部分产能迁移到了中山等地,虽然“家电之都”的地位在国内尚难动摇,但大企业外迁、影响力限于地域性等问题还是有人担忧。

顺德也在致力于打造“总部经济”,龙江镇一家电器厂生产经理黄立昌说,顺德家电产能转移后,总部变得越来越“软”,总部有边缘化的倾向。他的担忧在于,一个逐渐失去生产制造能力的总部,如何能保证不会有空心化的危险?黄立昌说,我们的国情就是人多,劳动力便宜,现在一窝蜂的都转型,都搞高科技,都建总部,我担心有些脱离现实。“最起码的一条,高科技、升级、创新都需要人才,哪有那么多人才来支撑呢?珠三角廉价劳动力、中低端人才还是主流。”

黄立昌认为,原有企业外迁必然短期内给当地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税源减少,经济总量削弱。作为地方就应思考:原有企业怎么迁走?新企业招进来会不会有新问题?采取什么措施留住想外迁的高端企业?留不住的话,如何避免交接期的“空心化”?

迈入“3000亿GDP俱乐部”的东莞最近爆出新闻,连续20年的高速增长,去年慢下脚步,创了新低。预计今年东莞的GDP增幅更低,只有14%.

有分析认为,东莞GDP增速放缓,有制造业陆续迁出,新的产业未及时补充进来,遭遇“产业空心化”的原因。

对此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表示,“不能光讲GDP,要看经济质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口与自然协调发展。”三来一补企业为东莞的原始积累贡献了第一桶金,但现在问题暴露出来了,“人口多,污染重……只讲发展,没有讲科学,代价非常大。”

“是机遇,也是挑战。”深圳市副市长张思平谈到企业升级时说,“如果处理得好,将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像香港那样空心化,削弱城市的竞争能力。”

迁到外地固然可以降低用工成本,但不完整的产业链会导致原材料配套成本的上升

转移,对面临困境的企业,是否一剂起死回生的良药呢?

从珠三角出发,沿着辐射状的各条高速公路北上,正是大部分企业的求生路径。

赣州市被称为江西省的南大门,紧邻广东,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局长冯钰说,以前他们是主动找客商,现在很多企业主动找上门来。目前落户开发区的企业有200多家,以现代轻纺、电子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

赣州华坚国际鞋城董事长、50岁的张华荣是第一批到赣州吃螃蟹的广东商人。5年前他从东莞来到这里,建起了制鞋生产线。两年后,又在劳动力更便宜的越南建了两条生产线。

赣州的劳动力成本,张华荣说,人均月工资要比东莞便宜300元左右,而且人手充足。水电成本也要低不少,赣州每度电0.68元,东莞是0.9元多,赣州用水每吨0.9元,东莞则是1.5元。越南的劳动力成本则是中国的3/5左右。

但迁出了广东,并不表示一切都顺利。

一些工厂“北移”之后,发现当地的产业配套不完善、交通物流成本增加。“在当地运费最少要占成本的10%,而在深圳东莞运费只占生产成本的3%.另外不少的企业还得在当地买地建房,而不像广东这边有一个成熟的厂房租赁市场。”

在越南,劳动力成本是优势,但在产业配套方面同样不方便,配件和原材料都得从东莞运过去,物流成本大增,技术工人、管理人才也是较大问题,研发几乎是零。

广州市致新工艺品厂总经理胡刚宝说,早在几年前,他身边的很多老板都已经实现了转移,把厂建到越南、柬埔寨、印度等国家去了,那里人工便宜,贸易战也没有这么激烈。

但转移并非那么简单,胡刚宝说,经过20多年发展的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与生产能力相匹配的产业链。迁到外地固然可以降低用工成本,但不完整的产业链会导致原材料配套成本的上升。

胡刚宝说,转移不是简单一家企业的事,而是整个行业的事,譬如鞋厂转移了,耗材厂、配件厂、原料厂、主料厂,统统都要跟着转移。很多企业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才发现什么都做不了。

“转移不成,就转型。”胡刚宝说,但自主创新、品牌创新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有些企业就适合制造业,善长成本控制和管理,毕竟做了这么多年了,你让他放弃熟悉的,转型搞其它产业,谈何容易!

但转移成功的例子也有,胡刚宝说,一些动作较早、迁入地政府有远见的企业还是在当地站住了脚,而且随着“扎堆”的企业越来越多,配套的问题也得到解决。华坚鞋城的张华荣是例子之一,今年,张又准备斥巨资在东莞厚街建一个超大规模的世界鞋业(亚洲)总部基地,将基地定位为研发、贸易、品牌孵化、物流的亚洲总部,并免费为入驻的企业提供服务,带动行业转型。

“如果按新法,我们都得关门。据我所知,大多数小厂都没照办,都还在观望。对峙成了无奈的选择”

“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企业还在对峙和观望。”

在珠三角从事外贸加工制造业近20年的赵新春,向记者敞开心扉透露了他所掌握的实情。

赵说,相对于年前倒闭撤退的企业,珠三角数量更庞大的制造业群体大多数仍按兵未动,在“暗中对峙,察言观色”。

年前,赵新春家乡一位县领导来广东招商,希望他把厂迁往家乡,并许诺了一大堆优惠条件,但赵婉拒了。赵说,不是不愿为家乡做贡献,而是回去没法发展,“我要找个螺丝钉,还得跑到广东来订货,包装、物流都不方便。”

“而且我已经在这里打拼多年,事业根基在这里,对这片土地我有感情。”

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赵新春选择了沉默。“如果按新法,我们都得关门。据我所知,大多数小厂都没照办,都还在观望。”

当然,对《劳动合同法》赵并非全然无动于衷。元旦前他就数次召集管理层开会,要求敏感时期对待员工尽量人性化,千万不能让员工投诉、闹事。

为安抚员工,赵还投资修缮了员工宿舍,食堂伙食也做了改善。

“对企业来说,违法成本远远大于守法成本。有工人投诉,翻不了天。我违法的成本,一年查一次,罚一万元不得了,要按新法,工人经常加班加点,一年来来去去100人,肯定超过100万了。”

赵新春甚至有些窃喜,近一年来与他一起竞争的许多同行,“人民币升值放倒了一批,原材料猛涨关掉了一批,这次新法实施又死掉一大批”,竞争对手一家家少了。

“珠三角这么多制造业,肯定不会都死。谁能守到最后,谁就能等到机会。譬如,这么多企业倒闭之后,这些工人怎么办?失业率会不会激增?别看现在招工难,到了明年、后年,说不定工资成本会降下来,又有人托亲戚找朋友送人来做工,而且到时政府命令又来了,你这个厂,今年必须完成多少多少人的就业指标!”

赵也坦承,珠三角产业转移、升级的政策肯定是对的。制造业是“雁行企业”,永远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迁移,曾经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都是这么过来的,如今珠三角遵循着同样的规律,这里成本上升后,势必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转移。

“规律是不可阻挡的。”赵说,这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是件好事,我们看到的也是珠三角未来的希望。但问题是,操作上太急了,替中小企业考虑得少了。应该多给一点时间。

“大多数企业还没准备好,突然喊撤,自然乱了方寸,对峙就成了无奈的选择。”赵说,对峙的同时,更多的企业是在观望,政策执行松就挺,政策执行严,那就不关也得关,不转也得转了。

赵说,他的想法,代表了珠三角目前还在观望的相当一部分企业心态。他们在等待自己命运的同时,也在观望、思考珠三角今后的命运。春节过后,他们倾注多年心血、亲手打拼出来的这片“世界工厂”的热土,会快速土崩瓦解奔向尽头吗?而在前方等待珠三角的,又将是什么样的未来?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feedjit.com/coFilter/?bc=ffffff&amp;tc=494949&amp;brd1=336699&amp;lnk=494949&amp;hc=336699&amp;ww=160"></script>

标签: 均安压力变送器u型铜扣连接器

锐单商城拥有海量元器件数据手册IC替代型号,打造 电子元器件IC百科大全!

锐单商城 - 一站式电子元器件采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