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颠覆未来作战的前沿技术系列——脑科学
二、颠覆未来作战的前沿技术系列——人体增强
石墨烯
四、颠覆未来作战的前沿技术系列-超材料
五、颠覆未来作战的前沿技术系列-太赫兹技术
六、颠覆未来作战的前沿技术系列-微系统结束
7.量子信息技术是颠覆未来作战的前沿技术系列
八、颠覆未来作战的前沿技术系列——增强现实
多年来,人类对大脑奥秘的探索从未停止过。数十名从事大脑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大脑科学已成为发达国家科学研究的皇冠之珠。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率先提出了十年大脑计划。欧盟成立了十年欧洲大脑委员会,国际大脑科学组织也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大脑科学研究的发展。
奥巴马宣布启动美国脑计划
2013年4月,美国宣布启动大脑计划;2014年6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发布了大脑计划路线图,详细阐述了大脑科学计划的研究目标、关键领域、实施计划、具体结果、时间和资金估算,并提出资助9个大脑研究领域:统计脑细胞类型,建立脑结构图,开发大型神经网络记录技术,开发操作神经回路的工具,了解神经细胞与个体行为的联系,整合神经科学实验与理论、模型、统计等,描述人脑成像技术的机制,建立科学研究、知识传播和培训的机制。2014年8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宣布将资助涉及实时全脑成像、新神经网络理论和下一代光遗传技术的36个脑科学项目。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DARPA)近年来,开展了可靠神经界面技术项目、革命性假肢、恢复编码存储器集成神经装置、重组加速伤害恢复项目、复杂信号处理和数据分析项目等数十个项目,旨在提高对大脑动态和机制的理解,促进相关技术的应用。
2013年,欧盟委员会宣布将人脑工程纳入未来新兴技术旗舰计划,努力聚集各种力量,为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新脑研究模式奠定基础,加快脑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该计划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脑科学研究计划,由瑞士洛桑理工学院协调,欧盟130家相关研究机构,预算12亿欧元,预计研究期10年,旨在深入研究和理解人脑的操作机制,基于大量的研究数据和知识积累,开发新的前沿医学和信息技术。该计划首先利用30个月型实验和科研基础设施,包括神经信息学、大脑模拟、高性能计算、医学信息学、神经形态计算和神经机器人。这些设施将向世界顶尖科学家开放研究。
此外,日本、德国、英国、瑞士等国家也推出了自己的脑科学研究计划。
自21世纪以来,随着相关理论的改进和新实验工具的出现,一些大脑最深层次的奥秘开始浮出水面。特别是近年来,大脑竞争在欧洲和美国爆发,全球大脑研究掀起了新一轮的热潮,与大脑相关的科学发现不断出现,为大规模推广和应用大脑科学奠定了基础。
哈佛大学科学家在研究和探索脑结构方面,研究了一种新的核磁共振扫描技术,用于探索人脑内部结构;DARPA与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合作,开发人脑神经结构与功能联系的脑研究技术;2014年,DARPA在可靠神经界面技术项目的支持下,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了新的脑结构研究技术,这项技术对大脑中神经网络活动的可视化和量化研究具有重大贡献。
在脑信息获取技术方面,脑电信号破译研究、神经活动信息还原视觉图像研究、神经活动信息支持行为与神经元关系研究、神经活动信息再现人类梦想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例如,澳大利亚Emotiv该公司开发了一种脑电信号装置,可以翻译8种生理性能和7种表达方式;美国、德国和英国的研究人员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将大脑活动信息转换为想象对象图形;DARPA近期正在开发新型脑植入物,实现对脑信号的实时跟踪和响应;2014年,DARPA启动神经功能、活动、结构与技术项目D整个大脑成像只需220天。
在脑接口技术方面,许多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验证和突破,实现了对外部设备和另一个生物体的异体控制。2008年,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科学家从植入猕猴大脑的电极中获取神经信号,并通过互联网将这些信号与视频一起发送到日本实验室。最后,美国猕猴在日本实验室的机器人成功地用意识控制了同样的动作;2013年,布朗大学开发了第一台大小火柴盒的脑接口无线连接装置,它可以将大脑数据传输到1米以内的其他设备;2013年3月,英国研究人员开发了第一种用于控制飞船模拟器的脑接口装置。美国研究人员创建了计算机模拟程序。将脑接口装置戴在头上后,飞船模拟飞行可以通过人类大脑的概念进行控制;2015年6月,俄罗斯未来研究基金会负责人表示,俄罗斯成功开发了思维控制机械的脑接口,该脑接口采用医学上广泛流行的脑电描述法捕捉脑电活动。
在脑对脑控制方面,2013年2月,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将在美国和巴西的两只大鼠的大脑中,通过植入大脑中的芯片和计算机建立脑电波传输电路,实现成功率为65%的脑对脑异体控制实验;2013年8月,美国华盛顿大学宣布首次非侵入性脑对脑接口实验,无需在大脑中插入电极,一人成功遥控了另一人的手部运动;2014年2月,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等机构利用一只作为发出指令的“主体”猴子和一只作为接收指令的猴子实现了异体操控,任务完成率高达98%。
模拟脑控飞船的实验装置
此外,近期脑研究和应用领域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例如,塔夫茨大学成功创建了类似于大鼠脑组织的三维脑组织模型,可用于研究脑功能,开发新的脑功能障碍治疗方法;2013年,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物理系的研究人员制造了纳米记忆障碍元件,每个大小仅为人类头发直径的1/600,该记忆障碍将作为人工大脑设计的关键部件;2014年9月,西班牙、法国和美国科学家联合实验,利用脑电波和仪器设备实现人际交流,成功地将两个单词从一名印度志愿者转移到8000公里外的法国实验者,这是人类第一次几乎直接通过大脑收发信息;2015年7月,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和加利福利亚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纳米尺度的内存矩阵,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模仿人脑的电子记忆细胞;目前,DARPA启动了一个新项目,旨在研究神经重播在形成记忆和记忆过程中的作用,帮助人脑更好地记住具体的意外事件,更快地学习技能。
脑科学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在军事价值,可直接应用于现代战场的许多领域,包括催生新的脑控制武器和智能设备,提高战斗人员的知识和操作能力,优化军事训练和决策,改善军事神经和精神损伤的治疗,促进心理战争的升级。脑科学的军事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仿脑、脑控制和脑控制。
仿脑是指借鉴人脑的结构运行机制,开发新的信息处理系统和更复杂、更智能的武器装备,甚至开发非常接近人类的智能机器人。近期仿脑热点领域主要包括开发模仿人脑的神经芯片、具有人脑处理功能的仿脑处理器、开发认知计算技术等。这些“仿脑”技术的问世与应用将大幅提高无人系统的智能化水平,还可能给包括云服务、机器人、超级计算机在内的多个领域带来重大变革。
神经芯片最近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仿脑技术应用。著名的《科学》杂志和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杂志将神经芯片评为2014年十大科技突破之一。2013年,瑞士和美国科学家联合开发了一种能够实时模拟大脑处理信息的脑神经芯片;美国陆军研究室通过模拟人脑思维过程开发了量子神经元计算机芯片;美国高通公司最近通过模拟神经结构和大脑处理信息开发了大脑芯片;2014年8月DARPA在项目资助下,IBM公司宣布成功开发第二代脑计算芯片真北,类似于人脑,集运算、通信、存储功能于一体。与第一代芯片相比,真北神经元从256增加到100万,突触数从26增加.2万个增加到2.56亿个,包54亿个晶体管,每秒可执行460亿次突触运算,总功率仅为70毫瓦;2015年,美国加州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一个联合研究小组,首次仅用忆阻器就创建出一个神经网络芯片,从而向创建更大规模的神经网络与人造大脑迈出了重要一步;英国嵌入式处理器厂商ARM与曼彻斯特大学、海德堡大学合作研究的神经形态芯片已经被纳入欧洲人类大脑计划,并得到支持。欧洲方案与美国方案相比,单位面积功耗较高,但神经元模拟更接近生物神经元,因此在模拟大脑方面也被报以更大希望。
在“仿脑”处理器方面,美国DARPA多年来致力于发展能够模拟人脑认知和推理能力的类脑处理器,已经开展了“传感与分析自适应局部学习”等多个项目;2012年,谷歌公司实验室的研究小组通过模拟人脑中相互连接、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的“神经元”,由1000台计算机、1.6万个处理器、10亿个内部节点相连接,形成一个“谷歌虚拟大脑”;2015年,IBM公司利用48块“真北”试验芯片构建了一个“电子大脑”,每一块芯片都可以模拟大脑的一个基本构件,该试验系统可以模拟4800万个神经细胞,基本可以与小型啮齿动物大脑的神经细胞数齐平。
IBM开发出的神经元计算机原型,它搭载了16颗“真北”芯片
认知计算是一种模拟人的认知、智能和解决问题方式的计算技术。国外主要军事强国以未来军事应用为牵引,积极推进认知技术的发展。例如,美国通过实施自学电子攻击技术、认知无线电台技术、基于认知的协作决策感知认知模型、基于脑电波识别和认知算法的战场威胁探测技术等项目,大力推进认知计算技术在武器装备领域的应用。2014年,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授予通用电气公司一份高性能嵌入式计算系统合同,以模拟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路径,该系统可推动开发与部署自适应学习、大规模动态数据分析和推理的先进神经形态体系结构和算法。
“脑控”,即通过大脑实现对外界物体或设备的直接控制,减少或替代人类肢体操作,从而提高作战人员操控武器装备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近年来,“脑控”应用得到进一步发展:日德研发出了“脑控”车辆;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飞行系统动力学研究所首次成功展示了“脑控”飞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成功研制出能够用意念控制的四轴飞行器,其躲避障碍物成功率高达90%;英国科学家开发了专门的脑机接口装置来控制飞机和飞船模拟器;美国DARPA开展了名为“阿凡达”的尖端军事科研项目,旨在探索扩展人类机能,获取神经代码进行整合,以控制进攻性武器和系统,DARPA还在2013财年投入700万美元研发一种自主式双脚机器人,能够让士兵在战场上远程控制,以替代士兵执行部分作战任务,如放置监视设备、搜索并攻击建筑物内的威胁目标、救助伤员、设置障碍物等。
明尼苏达大学脑机接口装置控制飞行器实验场景
“控脑”,即利用外界干预技术手段,实现对人的神经活动、思维能力等进行干扰甚至控制,导致出现幻觉、精神混乱甚至做出违背己方利益的行动,其关键是开发能够监测和干预大脑思维活动的信息系统。“控脑”目前产品应用还较少,美国DARPA联合商业机构开展了相关的概念研究,主要包括:通过计算机模拟脑电波控制人体的心理反应和思维,通过特殊频率的无线电波与人体脑电波作用产生催眠效果,神经系统脑电波声音操纵项目等。
脑科学的发展对于人类了解自身神经精神领域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军事应用前景,将推动军事领域的重大变革。当前,脑科学研发已经成为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其大规模进步必将为人类带来一个日新月异的新世界,我们应该及时未雨绸缪,趋利避害。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组成的六角形呈蜂巢晶格的平面薄膜。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成功地从石墨中剥离出了石墨烯,证明了石墨烯可以单独存在,因此荣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而掀起了石墨烯制备、改性和应用的全球热潮。石墨烯优异的性能使得它在多个领域具备变革潜力,已经有所建树的领域包括散热材料、柔性触摸面板、微型传感器、电容、芯片材料等,在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环保等领域显现了巨大的应用前景,将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影响,被称为“改变未来世界的革命性材料”。如果说20世纪是硅的世纪,神奇的石墨烯则是21世纪新材料的宠儿。
石墨烯自初次被发现就被赋予“神奇材料”“材料之王”等美誉,单原子纳米结构赋予了它许多无以伦比的独特性能,是迄今发现的厚度最薄、强度最高、结构最致密的材料,并拥有与众不同的电学、热学、光学、磁学等特性。
石墨烯是已知最薄最轻的材料之一,它是单碳原子层,厚度仅有0.34纳米,相当于一根头发的1/200000;石墨烯是已知强度最高的物质,比最好的钢铁还要高上100倍;石墨烯是已知最坚硬的纳米材料,比钻石还坚硬;石墨烯是已知导电性最好的材料,其电子运动速度高达光速的1/300,远远超过电子在一般导体中的运动速度,常温下其电子迁移率是硅的100倍,其可耐受的电流密度是铜耐受量的100倍左右;石墨烯是已知导热性最好的材料,导热系数高达5300瓦/米·度,高于碳纳米管和金刚石,更远高于常用的散热材料铜以及最好的导热金属银(420瓦/米·度),有望成为划时代的散热材料;石墨烯还具备高透光率、高性能传感、高吸附强过滤,常温可实现无散射传输等优良而独特的性能。
石墨烯的单层结构
近期,美国、日本等在制备石墨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2013年,英国牛津大学团队通过控制碳原子在铜箔上的排列,同时辅以适当压力,从而能够控制石墨烯的厚度、边缘形状以及晶界,向大规模制备石墨烯迈进了一步。2014年,韩国三星公司和成均馆大学联合成功研制出在硅晶圆上合成单晶单层石墨烯的工艺,实现了在硅晶圆上的氢端锗缓冲层生长无皱单晶单层石墨烯,有望解决石墨烯大面积生产问题。2015年,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表示,其研究团队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出了2英寸见方的单原子厚度的碳复合材料,能消除石墨烯片状集聚问题,这意味在聚合物中可以用更少的石墨烯材料获得更好的导电效果。
由于石墨烯在能源、材料等各大领域都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多个国家纷纷将石墨烯及其应用技术研发作为长期战略予以重点关注。在各方的重视下,石墨烯的研究持续升温,新的发现不断涌现,大大加速了其产业化进程。
美国全面布局石墨烯技术。美国的重点集中在石墨烯替代硅材料技术和电子元器件、储能电池等应用方面,主要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防部及其下属的以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为首的政府与军方支持。2006~2011年,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关于石墨烯的资助项目有200项,包括石墨烯超级电容器应用、石墨烯连续和大规模纳米制造等项目;2013年8月,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设立专项,资助石墨烯热性能和批量制备技术研究。
石墨烯的优异性能
欧盟将石墨烯研究提升至战略高度。欧洲是石墨烯的诞生地,长期以来,一直通过框架计划支持石墨烯研究。2013年,欧盟委员会选定石墨烯项目作为欧盟首个10年投入10亿欧元的“未来和新兴技术旗舰项目”,这一项目的使命是帮助石墨烯从实验室走向社会。该项目由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牵头、欧盟15个成员国的100多个研发团队组成,其中包括4名诺贝尔奖得主。2011年,英国政府把石墨烯作为国家今后四个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宣布投入7150万英镑支持石墨烯研究,包括建立国家石墨烯研究院。2014年,英国政府联合马斯达尔公司宣布,继续投资6000 万英镑在曼彻斯特大学成立石墨烯工程创新中心,作为国家石墨烯研究院的补充。
日韩等国加大投入力度。日本学术振兴机构从2007年起开始对石墨烯材料、器件的技术进行资助,并以实现绿色低碳为目标重点,支持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批量合成技术研发。韩国预计2012~2018年间向石墨烯领域提供总额为2.5亿美元的资助。
石墨烯的发现虽然仅10年左右,却引发了席卷全球的一波又一波研究开发浪潮。特别是近两年来,石墨烯的研究继续升温,新的发现不断涌现,大大加速了其实用化进程,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在石墨烯材料研发方面,201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发现,将具备高电子迁移率的石墨烯薄膜材料置于两片铁电材料之间,石墨烯薄膜材料可以产生太赫兹信号,利用该机理,有望为光电信号互换提供新方式。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研究人员与莱斯大学合作,在2014年展示了可实现大面积Bernal型(或AB型)堆叠双层石墨烯薄膜的新技术。
在能源方面,石墨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氢能存储、超级电容器制造、锂离子电池和锂-空气电池制造等方面。2013年,美国莱斯大学制造出高比容微型石墨烯锂电池,比容达到204毫安时/克,厚度仅10纳米,充放电时间20秒。试验表明,充放电1000次后电容量仅损耗10%。2014年,麻省理工学院利用两张褶皱的石墨烯纸制作了简单的超级电容器。研究人员证实,这种石墨烯纸可以平复1000次,且制造的超级电容性能不发生明显降低。这种将石墨烯起皱的技术不仅可用于制造超级电容器,也可用于制作柔性电池的电极,或者为特定的化学或生物分子制造可伸缩传感器等。
在探测与传感器方面,2012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科学家成功制成石墨烯光电探测器,能非常快速地处理和引导光电信号。2014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将可感应光子的石墨烯薄层嵌入到隐形眼镜之中,从而使昏暗的图像看起来更明亮。
在显示屏方面,2014年,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展示了首个可弯曲的石墨烯柔性屏幕,采用软塑料和石墨烯底板取代了传统的金属电极。2014年,韩国三星先进技术研究院与成均馆大学联合宣布,他们已经合成一种能在更大尺度内保持导电性的石墨烯晶体,这是一种可以用在柔性显示屏和可穿戴设备上的屏幕显示技术。
近期各国主要石墨烯发展计划与项目
在芯片材料方面,石墨烯被誉为“21世纪取代硅的材料”,有望成为新一代的电子元件或晶体管材料。2012年,韩国三星公司利用石墨烯研制出了新的晶体管结构,形成了一个叫做“肖特基势垒”的能源壁垒,通过调整壁垒高度可以实现电流的开关。2014年,IBM公司发布由片级石墨烯材料制造的全功能集成电路,它是最先进的全功能石墨烯集成电路,可使电子设备以速度更高、能效更低、成本更低的方式传递数据信息。
在环保与生物方面,近期进展主要集中在污染物的吸附、海水淡化等。美国莱斯大学和俄罗斯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仅有原子厚度的氧化石墨烯薄片能快速吸附天然和人造的放射性核素,并凝结成固体,陆地、水下都能使用。2012年,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借助石墨烯开发出了一种海水淡化的新方法,通过精确控制多孔石墨烯的孔径并向其中添加其他材料的方法,从而改变石墨烯小孔边缘的性质,使其能够排斥或吸引水分子。这种特制的石墨烯就如同筛子一样,能快速地滤掉海水中的盐。2013年,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也研发了一种新的石墨烯海水净化系统,其采用的薄膜厚度是目前市场上最好薄膜的1/500,强度却达到了它的1000倍,过滤同样多的盐分所需的能源和压力也是它的百分之一。
石墨烯具有卓越而独特的电学、光学、力学、化学性能,这些优越的性质及特殊的二维结构使其在国防军事上有着难以估量的应用前景,将对未来作战产生颠覆性的重大影响。
利用石墨烯超薄超轻、抗压力强的特性,通过与其他材料复合,研制出了具有超薄、超柔和超轻特性的新型超强材料,可用于机翼、弹翼等。利用石墨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可代替硅、锗等材料制成电容、晶体管、集成电路,成为新一代电子元件,可用于超级计算机、雷达、通信设备等未来新型军用电子装备上。石墨烯还有望蕴育出新型宽带激光器,并取代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成为飞秒光纤激光器的核心材料。
石墨烯可用于防弹衣、装甲车辆的新材料中,用于代替凯夫拉、芳纶等高性能材质,在减轻重量的同时还能提高防护能力。近期实验数据显示,石墨烯可以迅速分散冲击力,并能中断通过材料的外展波,承受冲击的性能远胜钢铁和凯夫拉等材质。用石墨烯制成的防弹衣拥有2倍于现有防弹衣技术(凯夫拉纤维)的防护能力。美国莱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次微观弹道测试,以一颗微小的硅粒以3000米/秒的速度射向单层石墨烯,发现这种蜂巢形结构的材料可有效分散动能,其能力比凯夫拉强2倍,比钢材强10倍。
利用石墨烯透光性好、对环境敏感度高的特性制成的高效光传感器,可用于红外夜视仪和红外热像仪等光电探测装备中,也可以生产导弹用的非制冷红外导引头,提高导弹的精度和毁伤目标的能力。IBM公司已经研制出石墨烯/绝缘体超晶格,使石墨烯具有光子特性,并制成可实现太赫兹级频率的滤波器与线性偏光片等光学元件,有助于在未来扩展至中红外和远红外波段的光电设备应用中。2014年3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石墨烯开发出一种只有指甲盖大小的红外线图像传感器,其实现方式是在两层石墨烯之间放置一个绝缘层,然后施加电流,当接触到红外光后,可产生足够的电流生成红外图像。该新技术无需笨重的冷却装置就能运行,首次实现了在室温下对全红外光谱的观测。
石墨烯具有高透明性、强韧性以及优良的导电性,可用于制作各类武器装备上的仪表盘、屏幕面板等。尤其是利用石墨烯制作的柔性屏幕,不仅清晰度高、安全性好,而且重量轻、便于折叠与携带,在单兵作战系统、增强现实装置、军用可穿戴设备上优势明显。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开发的生物组织传感器
在能源方面,石墨烯作为负极材料能够大幅提升锂电池性能,并提高电池的弯曲、拉伸等力学特性;石墨烯同时兼具高透过性和高导电性,使其可成为透明电极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利用石墨烯类膜材料特性,有望解决燃料电池核心部件质子传导膜的燃料渗透难题;石墨烯符合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的超级电容器对电极材料的要求,普遍认为它有希望成为理想的超级电容器极板料。2012年,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首次证明,在柔性衬底上采用喷墨打印技术可以制备出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电极,并进一步制造出柔性超级电容器原型。运用石墨烯开发的柔性超级电容器可以增强超级电容器的性能并减少尺寸,与电池相比,其功率密度更高、寿命更长,可增加武器和无人系统的动力并减轻重量。
此外,石墨烯还可以制成特殊涂料,用于军舰的舰体防护上,抵御海浪冲击以及水气、盐雾等的侵蚀,大幅提高武器装备的抗腐蚀能力;石墨烯良好的密闭性,不透气透水,且能抑制细菌滋生,可用于制作战地医疗物品、军用食品包装袋等;石墨烯的薄层结构对固体、气体、离子都有着很高的吸附容量,可用于战场污染物的清理,从而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损害。
石墨烯的问世不过短短的十余年光景,但其独特的二维晶体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使它迅速成为众多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在国防和军事等领域扮演重要角色。但是,石墨烯的更广阔利用仍面临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必须统筹规划,精心布局,紧紧抓住石墨烯研发和产业化所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努力掌握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超材料是通过在材料关键物理尺寸上的结构有序设计,突破某些表观自然规律的限制,获得超出自然界原有普通物理特性的超常材料的技术。超材料是一个具有重要军事应用价值和广泛应用前景的前沿技术领域,将对未来武器装备发展和作战产生革命性影响。
尽管超材料的概念出现在2000年前后,但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更早。1967年,苏联科学家维克托·韦谢拉戈提出,如果有一种材料同时具有负的介电常数和负的磁导率,电场矢量、磁场矢量以及波矢之间的关系将不再遵循作为经典电磁学基础的“右手定则”,而呈现出与之相反的“负折射率关系”。这种物质将颠覆光学世界,使光波看起来如同倒流一般,并且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有违常理的行为,例如光的负折射、“逆行光波”、反常多普勒效应等。这种设想在当时一经提出,就被科学界认为是“天方夜谭”。
随着传统材料设计思想的局限性日渐暴露,显著提高材料综合性能的难度越来越大,材料高性能化对稀缺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发展超越常规材料性能极限的材料设计新思路,成为新材料研发的重要任务。2000年,首个关于负折射率材料的报告问世;2001年,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科研人员首次制备出在微波波段同时具有负介电常数和负磁导率的超材料;200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从理论上证实了负折射率材料存在的合理性;2003年,由于超材料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当年全球十项重大科技进展之一。此后,超材料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多项成果,维克托·韦谢拉戈的众多预测都得到了实验验证。
现有的超材料主要包括:负折射率材料、光子晶体、超磁材料、频率选择表面等。与常规材料相比,超材料主要有3个特征:
-
一是具有新奇人工结构;
-
二是具有超常规的物理性质;
-
三是采用逆向设计思路,能“按需定制”。
负折射率材料具有介电常数与磁导率同时为负值的电磁特性,电磁波在该介质中传播时,电场强度、磁场强度与传播矢量三者遵循负折射率螺旋定则,因此存在负折射效应、逆多普勒效应、逆切仑科夫辐射和理想透镜等多种奇特物理现象。负折射率材料的实现使人类具备了自由调控电磁波的能力,这对未来的新一代通信、光电子/微电子以及隐身、探测、强磁场、太阳能和微波能利用等技术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光子晶体是指具有光子带隙特性的人造周期性电介质结构,是一种介电常数周期性分布的电介质复合结构,可以阻止某一种频率的光波在其中的传播。由于光子晶体具有固有的频率选择特性,被认为是未来的半导体,对光电子、光通信、微谐振腔、集成光路、红外/雷达隐身等领域将产生重大影响。
部分超材料示例
“电磁黑洞”是一种采用电磁超材料制造的人工黑洞,能够全向捕捉电磁波,引导电磁波螺旋式行进,直至被黑洞吸收,使基于引力场的黑洞很难在实验室里模拟和验证的难题迎刃而解。这一现象的发现,不仅将为太阳能利用技术增加新的途径,产生全新的光热太阳能电池,还能应用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大幅度提高红外信号探测能力。
频率选择表面是由大量无源谐振单元组成的单屏或多屏周期性阵列结构,由周期性排列的金属贴片单元或在金属屏上周期性排列的孔径单元构成。其可对不同频段的入射电磁波进行有选择性的发射或传输,已被广泛应用于微波天线和雷达罩的设计中,也可用于反射面天线的负反射器,以实现频率复用 ,提高天线的利用率。
超材料研究的重大科学价值及其在诸多应用领域呈现出的革命性应用前景,使其得到了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等国政府,以及波音、雷神等机构的强力关注,现在已是国际上最热门、最受瞩目的前沿高技术之一。2010年,美国《科学》杂志将超材料列为21世纪前10年自然科学领域的10项重大突破之一。当前,国外的研究领域己涉及超材料基本原理和特性、超材料实验验证、超材料设计、超材料加工制造和超材料的应用。
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把超材料列为“六大颠覆性基础研究领域”之一(请参阅:【科技资讯】美国国防部瞄准未来六大颠覆性基础研究领域),美国国防部专门启动了关于超材料的研究计划;美国空军科学研究办公室把超材料列入“十大关键领域”;美国最大的6家半导体公司英特尔、AMD和IBM等也成立了联合基金资助这方面的研究。欧盟组织了50多位相关领域顶尖的科学家聚焦这一领域的研究,并给予高额经费支持。日本在经济低迷之际出台了一项研究计划,至少支持两个关于超材料技术的研究项目,每个项目约为30亿日元(约合1.5亿人民币),同时将超材料列为下一代隐形战斗机的核心关键技术。
在多个项目的支持下,超材料技术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例如,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与加利福尼亚大学合作完成了负折射率材料太赫兹频率特性的研究探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完成了利用负折射率材料精确控制光线速度和方向的研究;美国普渡大学和诺福克州立大学合作完成了负折射率材料对光线吸收的研究;2013年以来,美国陆军和普渡大学研究了在特定的电磁频谱波段具有光谱选择性的新型等离子体隐身材料;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制造出了全球首个非线性零折射率超材料,通过这种材料的光在各个方向都会得到增强;2014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和法国波尔高等化学物理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结合物理化学组成和微流体技术,研发出了第一个三维超材料。
使用超材料的隐身衣
在超材料应用方面,有关国家和机构近年来启动了多项研究计划。如DARPA实施的负折射率材料研究计划;美国杜克大学开展的高增益天线超材料透镜研究,以及可升级和可重构的超材料研究等。此外,还有近百家美国企业获得小企业创新计划和企业技术转移资助计划资助,对超材料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和产品转化。目前,超材料领域已初步形成的产品包括超材料智能蒙皮、雷达天线、吸波材料、电子对抗雷达、通信天线、无人机载雷达等。
超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性能而一直备受人们的青睐,在军事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近年来,超材料在隐身、电子对抗、雷达等领域的应用成果不断涌现,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和发展空间。
隐身是近年来出镜率最高的超材料应用,也是迄今为止超材料技术研究最为集中的方向,如美国的F-35战斗机与DDG1000大型驱逐舰均应用了超材料隐身技术。未来,超材料在电磁隐身、光隐身和声隐身等方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在各类飞机、导弹、卫星、舰艇和地面车辆等方面将得到广泛应用,使军事隐身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超材料实现隐身与传统隐身技术的区别是,超材料使入射的电磁波、可见光或声波绕过被隐藏的物体,在技术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隐身。
在电磁隐身方面,2006年,美国杜克大学与英国帝国学院合作提出了一种微波频段的电磁隐身设计方案,这种设计方案由10个同心圆筒组成,采用矩形开口环谐振器单元结构,实验结果证实负折射率材料用于物体的隐身是可行的。2012年,美国东北大学采用掺杂钪的M型钡铁氧薄片和铜线组合,设计和试验了可在33~44吉赫兹电磁波段实现可调的负折射率材料。美国雷神公司开发了“透波率可控人工复合蒙皮材料”,该材料采用嵌入了可变电容的金属微结构频率选择表面,通过控制加载在可变电容上的偏置电压,可以改变频率选择表面的电磁参数,从而实现材料透波特性的人工控制,可应用于各种先进雷达系统和下一代隐身战机的智能隐身蒙皮。
在光学隐身方面,2012年,加拿大超隐形生物公司发明了一种名为“量子隐身”的神奇材料。它能使周围光线折射而发生弯曲,从而使其覆盖的物体或人完全隐身,不仅能“骗”过人的肉眼,在军用夜视镜、红外探测器的探测下也能成功隐身。这种材料不仅能帮助特种部队在白天完成突袭行动,而且有望在下一代隐形战机、舰艇和坦克上应用。2014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一种可实现可见光隐身的超材料,实现这一技术突破的关键是利用纳米转移印刷技术制造出一种多层三维超材料。纳米转移印刷技术可改变这种超材料的周围折射率,使光从其周围绕过而实现隐身。
在声隐身方面,2011年,美国杜克大学卡默尔教授的团队开发出一种二维声学斗篷,能使10厘米大小的木块不被声波探测到。2014年3月,杜克大学制造出世界上首个三维声学斗篷,它是一种利用声隐身超材料制成的声隐身装置,能使入射声波沿斗篷表面传播,不反射也不透射,实现对探测声波的隐身。三维声学斗篷由一些具有重复排列小孔的塑料板组成,能在3千赫兹的声波下表现出完美的隐身效果,验证了声学斗篷应用于主动声呐对抗的可行性。此外,美海军自主开发一种名为“金属水”的潜艇声隐身技术,制造一种六角形晶胞结构的铝材料,并将其纳入潜艇艇壳外覆盖的静音材料内,实现对声波引导,达到隐身目的。声隐身超材料技术的发展将对潜艇等水下装备的隐身产生变革性影响,有可能改变未来水下战场的“游戏”规则。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隐身,最近超材料在触觉隐形上也有了新的突破。2014年,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机械超材料制成触觉隐形斗篷。这是一种全新的隐身技术,可以欺骗人体和探测设备的传感器。这种触觉隐形斗篷由超材料聚合物制成,具有特殊设计的次微米精度的晶体结构。晶体由针尖相接触的针状锥组成,接触点的大小需精确计算,以满足所需的机械性能。利用这种超材料制造的隐形斗篷可以屏蔽仪器或人体的触觉,如用隐形斗篷覆盖住放在桌面上的一个突出物体,虽然可见突出物,但用手抚摸时无法感到物体突出,就像抚摸平整的桌面一样。该技术虽然还在纯粹的基础物理研究阶段,但是将会为近几年的国防应用开辟一条新路。
超材料将圆柱体隐藏起来,使其无法被手指感觉到
天线与天线罩是超材料的另一个用武之地。国外众多实验表明,将超材料应用到导弹、雷达、航天器等天线上,可以大大降低天线能耗,提高天线增益,拓展天线工作的带宽,有效增强天线的聚焦性和方向性。
天线方面,雷神公司研发了超材料双频段小型化GPS天线,通过精确的人工微结构设计,可提升天线单元间的隔离度,减少天线原件之间的电磁耦合,从而使天线的带宽得到大幅拓展,其可应用于对天线尺寸要求苛刻的飞机平台与个人便携式战术导航终端。2011年2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开发了一种新型电磁超材料,可用于在喇叭形卫星天线上,使产品体积更小,制造成本更低,并能够显著提高航天器天线的性能。2014年,英国BAE系统公司开发出一种可用于无人机通信的超材料平面天线,可使电磁波在透过平面天线后进行聚焦,在实现对电磁波聚焦的同时保留了平面天线的宽带性能,克服了传统抛物面天线变为平面天线所带来的带宽损失、低增益等问题,同时可实现一个天线替换多个天线,减少天线的数量。这一技术突破可能使飞机、舰艇、卫星等天线的设计产生划时代的变革。
雷达天线罩方面,在美国海军的支持下,美国公司成功研发出雷达罩用超材料智能结构,并应用于美军新一代的E2“鹰眼”预警机,大幅提高了其雷达探测能力。通过采用超材料的特殊设计,该项目提供了解决传统雷达罩图像畸变的问题,同时这种超材料电磁结构质量轻,方便后期的改装和维护,极大提高了E2“鹰眼”预警机的整体性能。
导弹天线罩方面,美国雷神公司研制了基于超材料的导弹天线罩,可以使穿过导弹天线罩的电磁波不产生有效折射,有效提高导弹打击精度。
用于制作光学透镜的超材料,可以制作不受衍射极限限制的透镜、高定向性透镜以及高分辨能力的平板型光学透镜。其中不受衍射极限限制的透镜主要应用于微量污染物质探测、医学诊断成像、单分子探测等领域;高定向性透镜主要应用于透镜天线、小型化相控阵天线、超分辨率成像系统等领域;高分辨能力的平板型光学透镜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的光学引导原件等领域。2012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完成一种新型超材料透镜研究,可用于观察尺寸小于100纳米的物体,且在从红外光到可见光和紫外光的频谱范围内工作性能良好。
超材料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几类主要的人工材料上,最主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人们可以在不违背物理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获得与自然界中的物质具有迥然不同的超常物理性质的“新物质”。“一代材料,一代装备”,创新材料的诞生及发展必将会催生出新的武器装备与作战样式。诞生不久就受到全世界拥趸的“超级材料”能否成为下一个新材料传奇?不禁令人无限地遐想和期待。
太赫兹波泛指频率位于红外和微波之间、0.1~10THz波段内的电磁波,处于宏观电子学向微观光子学的过渡阶段。由于处于交叉过渡区,太赫兹波既不完全适合用光学理论来处理,也不完全适合用微波的理论来研究。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太赫兹波段两侧的红外和微波技术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但是人们对太赫兹波段的认识仍然非常有限,形成了所谓的“太赫兹空白”。近年来,太赫兹波以其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而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已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是高科技领域的必争之地,其研究和应用对于未来作战与国家安全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不同电磁频谱及其应用
太赫兹技术之所以引起科学界广泛的关注,是由于太赫兹波频率上要高于微波,低于红外线;能量大小则在电子和光子之间,与其他频率的电磁波相比,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
-
高穿透性,太赫兹波对许多介电材料和非极性物质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可对不透明物体进行透视成像,是X射线成像和超声波成像技术的有效互补;
-
低能量性,太赫兹光子能量只是X射线光子能量的约1%,太赫兹辐射不会导致光致电离而破坏被检质,非常适用于针对人体或其他生物样品的检查;吸水性,水对太赫兹辐射有极强的吸收性,太赫兹波不易穿透含水物体;
-
瞬态性,太赫兹脉冲的典型脉宽在皮秒数量级,通过取样测量技术,能够有效地抑制背景辐射噪声的干扰;
-
相干性,太赫兹的相干性源于其相干产生机制,能够直接测量电场的振幅和相位,从而方便提取样品的折射率、吸收系数、消光系数、介电常数等参数;
-
指纹光谱,大多数极性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间距都处在太赫兹波段,通过特有的光谱特征可以识别分子结构并分析物质成分,具有指纹般的惟一性,就像利用指纹可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