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终端(Multimedia Terminal,MT)
[编辑]
多媒体终端是什么?
多媒体终端是计算机终端技术、声音技术、图像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科技集成产物,是整个多媒体通信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多媒体终端设备是形成通信网络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功能与通信网络的性能直接相关,也与其自身的业务类型密切相关。
[编辑]
多媒体终端的特点
☆集成:指多媒体终端可以处理和表达各种信息媒体,并可以通过网络接口实现多媒体通信。这里的集成不仅指各种多媒体硬件设备的集成,也指多媒体信息的集成。
☆同步:指在多媒体终端上显示的图片、文本和声音。它可以确保多媒体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完整性。它是多媒体终端的一个重要特征。
☆交互性:指用户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具有完整的交互控制能力。多媒体终端和系统的交互通信能力为用户提供了有效控制信息使用的手段。这是判断终端是否是多媒体终端的重要标准。
[编辑]
多媒体终端分类
根据其发展,多媒体终端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是基于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和手持电脑开发的。这种多媒体终端以计算机为基础,增加了语音、图像、高速数据等通信功能,并将其用作双向通信终端。
另一种是基于当前的图像信息接收终端-电视,增加语音、数据、图像的双向通信功能、计算和数据处理,主要用于语音、数据、图像信息的综合接收和不对称的双向通信。
[编辑]
多媒体终端的组成
多媒体终端由搜索、解码、同步、准备和执行五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多媒体终端的构成框
(1)搜索部分:指人机交互过程中的输入交互部分,包括各种输入方法、菜单选择等。
(2)解码部分:解码各种信息,并以要求的表达形式呈现给用户。
(3)同步部分:处理各种表示媒体之间的同步问题。各种表示媒体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终端,通过同步处理部分完成同步处理,然后发送给用户是一个完整的声音、文本、图片和图像集成信息。
(4)准备部分:反映了媒体终端的再编辑功能。
(5)执行部分:完成系统的接口任务。它主要由网络和各种接口组成。
为完成各部分功能的协调,多媒体终端应使用I协议、B协议和A协议。
I该协议又称接口协议,是多媒体终端对网络和传输媒体的接口协议。
B该协议也被称为同步协议,它传输系统的同步信息,以确保多媒体终端能够同步显示各种媒体。
A协议也被称为应用协议,它管理不同内容的应用程序。ITU—T的T.105协议即为ISDNA协议中的可视图文。
由上述五个部分和三个协议组成的终端是一个完整的多媒体终端,通常被称为多媒体终端工作站。在实际应用中,一个简单的视频终端只能由搜索和解码组成,比如可以发声的视频和文本终端。智能多媒体终端的前置机器由同步、执行和准备组成。智能终端由搜索、解码和同步组成。
[编辑]
多媒体终端关键技术
(1)开放系统模式。为实现信息交换,多媒体终端应按分层结构支持开放系统,模式设计的通信协议应符合国际标准。
(2)人机与通信的接口技术。多媒体终端包括与用户和通信网络的接口两个方面。多媒体终端与最终用户的接口技术包括汉字输入的有效方法、汉字识别技术、自然语言识别技术和最终用户与多媒体终端的交互界面。多媒体终端与通信网据网、多媒体终端与通信网的接口N—ISDN和B—ISDN等通信接口技术。
(3)多媒体终端的软硬件集成技术。多媒体终端的基本硬件和软件支持环境包括计算机硬件平台、网络软件、操作系统接口、多媒体信息库管理系统接口、应用程序接口标准、设计和开发。
(4)多媒体信源编码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终端设备必须完成语音、静态图像、视频图像收集和快速压缩编码解码算法的工程实现,以及多媒体终端与各种表达式媒体的接口,并解决分布式多媒体信息的时空组合问题。
(5)多媒体终端应用系统。为了使多媒体终端真正进入使用阶段,有必要研究和开发相应的多媒体信息库、各种应用软件(如远程多用户互动辅助决策系统、远程医疗咨询系统、远程学习系统等)和管理软件。
[编辑]
多媒体终端标准
多媒体通信系统和终端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于当前各种通信网络和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络的发展(N-ISDN)。其业务和终端功能围绕处理静态图像、文本、图形、视频和音频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开发。第二阶段是基于宽带综合业务的数字网络(B-ISDN)等。
尽管B-ISDN它是支持多媒体通信的理想网络,但即使是发达国家也需要几年的时间。甚至十多年才能实现,人们迫切需要多媒体通信。ITU—T注意这一需求。对不同网络环境的多媒体终端、终端接入和终端交换进行了标准化研究。图2显示了五个多媒体终端的组成图。
图2 多媒体终端标准
(1)H.32X类型终端
H.32X是用于ATM环境多媒体通信终端标准。可选择语音编码G.711、G.722、G.728、MPEG_1 part3、MPEG一2 part3.可选择图像编码;H.26l、H.262的(SP/ML、MP/ML、MP/H14L、MP/HL);单个多媒体的复接和同步可同步VC(虚电路)H.221和多VC上的H.221,或者通过H.222.0(MPEG一2 partl)分组复接后的传输流或节目流,然后使用H22.1适配单VC或多VC;适配层规范可以是AALl、AAI。2、AAL5.可选择传输速率n×64 kb/s的CBR(恒定比特率)VBR(变比特速率);内部通信规程和多媒体系统控制规范为H.24X。
(2)H.32Y类型终端
这个标准是窄带多媒体通信终端(H,320型终端适合人ATM环境(D—ISDN)技术规范。符合这一规范的终端DJ以和在B-ISDN中的同类型H.32Y终端,在N—ISDN中的H.320终端互通。H.32Y与H320的主要区别在于适应人ATM环境的部分.以及用户网络信令部分。H.32Y终端将支持AALl的SAR(CS(聚子层)功能。根据相应的N—ISDN选择单个或多个信道速率VC。采用用户网络信令~ISDN用户环路信令(DSS2),即Q.2931,H.32Y终端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可以符合H.231、H.243的MCU(多点控制设备)连接多点通信。MCU可以放在N—ISDN也可以通过宽带适配器放在网上B—ISDN可以这样做N—ISDN和B—ISDN多点通信,终端交换。
(3)H.32Z类型终端
H.32Z类型终端是非ATM视听多媒体通信的终端类型在局域网上进行。由于现有的局域网协议大多不能满足会话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因此ITU—T把H.32Z分为两个标准H.32Z.1‘和H。32Z.2。H.32Z.1针对能够提供确定业务质量的局域网(如交换以太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IEEE802.9.令牌环网,FDDI—2等),而H.32Z.2对于其他不能提供确定业务质量的局域网。
(4)H.320类型终端
H语音编码采用320系列标准G.7ll、G.722、G.728采用图像编码H帧结构为H.22l,带内通信规程为H.242端到端控制/指示H.230,终端为H.320。另外,端到端加密系统为H.233密钥管理和认证系统H.234。
(5)H.32P类型终端
ITU注意传统的电话网络(GSTN)多年来,在这种低比特率传输网络上提供多媒体业务将有明显的市场需求,因此I丁U制定了低比特率可视电话终端系列标准。1995年制定了一套标准,以确保制造商开发的连接GSTN可视电话终端可以互通。1998年制定了低比特率多媒体通信终端系列标准,图像质量和语音质量更好,抗误码能力更强,交换功能更多。五个标准文本是:H.32P(用于GSTN多媒体通信多媒体终端的低比特率可视电话业务),H.22P(低比特率多媒体通信复接规程),H.24P(多媒体终端之间的通信控制采用低比特率分组复接的方式),G.72X(5.3用于多媒体电信传输kb/s和6.4kb/s加上双速语音编码器V.34(用于GSTN租用点到点2线电话电路的数据信号率高达28.8kb/s的Modem操作)和V.8(在GSDN上数据业务重量的通信规程),构成完整GSTN标准系列低比特率可视电话终端。
[编辑]
参考文献
↑
↑ 舒华英等编着.IP电话技术及其应用.2001年4月,人民邮电出版社第二版.
↑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赏
MBA智库APP
扫描,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