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早发表于2008年8月的《软件世界》(目前已更名为《软件与集成电路》)SaaS四个阶段:SaaS1.0:软件在线阶段;SaaS2.0:在线服务阶段;SaaS3.0:能力在线阶段;SaaS4.0:能力弥漫阶段(可搜索本号) 《SaaS的窘境与CIO详细了解系统力)。10年前的这篇文章是基于当时的区域产业观察。
软件与生俱来就是一种独特的服务。事实上,我们看到的许多商业软件都省略了企业精细咨询活动的服务。SaaS事实上,服务为了使原来的亲密服务更加产品化,它只能广泛应用于一些一般领域,涉及企业业务的核心服务,由软件公司提供SaaS不能满足。
那么,未来,或者从现在开始,软件这样的服务会有什么趋势呢?它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软件公司或用户的变化是什么?
软件必须透明业务逻辑
任何企业的诞生和发展都是由于最初的简单概念,或想法、概念。要实现这个概念,需要一个渠道来帮助,这个渠道是商业模式。商业模式面临着大量资源和能力的收集,包括许多无法控制的东西。无论什么样的商业模式都必须确保闭环现金流,否则它只是一种学术或社会模式。
要实现闭环现金流,需要逻辑来控制业务,从而产生业务逻辑。其实这个环节最容易出现问题,甚至是反对商业模式的问题,通常是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冲突。业务流程或者说是业务过程又是保证业务逻辑的,由于业务过程中通常会遇到资源、能力与需求的冲突,我们通常只顾及流程层面而经常忘记逻辑方面是否得到了进化。
随着业务的发展,由这种商业模式决定的业务逻辑被认识,但这种理解通常是无意识的,但它确实非常重要。
如果软件产品能够在这方面经受住检查,就可以说明它透明了企业的业务逻辑。这样,在软件服务的实际过程中,用户提出的新需求就离不开如来佛的手掌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的业务运营操作系统。与计算机操作系统不同,它是数字信息和模拟信息并存的。软件最初是一件刚性的事情,因为它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做事情,但它不能为企业发挥预期的效用,但表现出它的软和弱,本质上,因为与企业的业务运营相比,它是非常不匹配的。
这些匹配通常包括三个方面,软件是否符合企业的业务逻辑?软件的业务操作细节是否与企业价值活动的管理精度相匹配?软件架构是否与企业的业务发展相匹配,即能否面向未来。这些方面通常不容易同步实现,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会通过二次开发和升级来满足它们。即便如此,在需求满足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上,用户还是相当不满意的。
软件需要与用户需求呼吸
我们听说过太多的软件项目失败,软件项目结束,软件项目不满意。根本原因是软件服务跟不上用户的需求。任何软件在设计阶段都必须以可识别的完美为目标。没有软件公司会故意制造有问题的产品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软件太软了,真的是因为服务太软了,不是因为软件公司不愿意提供服务,而是因为它经常有足够的心和缺乏力量。软件是服务,我们关心的是如何让用户获得最有效的服务?
该软件是一个典型的管理支持行业,由独特的商业逻辑主导。事实上,大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已经享受到了深度支持,这是他们周围的各种智库(内部和外部智库)。然而,这种支持的成本太高了,只有少数企业的少数人才能享受它。深度支持贵族产品的唯一方法是降低支持成本。
降低成本的方法是统一基础工作——专家支持企业完善管理方法,成为一些共享模式、共享模式、共享标准、模式、模式、标准等管理积木,以适应各自企业的建设模式。这样,管理者就可以在“非专家”型顾问的协助下设计自己的个性化的管理系统(平台软件的完善和推广将很快让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像使用个人电脑一样在信息系统平台中设计个性化的管理系统)。
在这个支持系统中,每个模型、模型和标准都有出生证明,发明者、改进者和其他有经验的人可以在必要时得到最专业的帮助。除了畅通的知识供应链外,还有基于新一代供应链管理软件的物质供应链,可以实现支持网络成员之间的协调合作,增强信息交流的实时性,创建共享信息数据库,并利用平台程序合并网络成员企业的重复功能,实现整个供应链中真正的跨企业无缝合作。
大型软件公司完全有能力构建这样的系统。我们很高兴看到,一些国内软件公司已经开始通过社区和合作伙伴论坛提供这样的支持。
此外,还有一类公司通过开发技术平台与用户项目团队合作开发,实际证明软件的生产过程是与用户需求呼吸的过程。即使是类似的特殊服务也会以低成本提供,这种服务模式,我就叫它万氏模式。深圳时代华信与东经控股集团内部供应链项目(ISCM)在这种模式下,两家公司在第三方技术开发平台的帮助下,在2006年达成了意向,深圳时代华信东京控股集团开发了100%个性化的内部供应链项目。通过努力,这个完全基于互联网的业务操作系统开始投入运营。
该系统的核心是支持用户的每个角色都可以在业务逻辑的框架内通过截图解释IM、电子邮件和特殊远程需求提交渠道提交需求,时代华信将需求任务分解为技术力量。这种短距离协作可以在一小时内完成一项任务,并在5分钟内快速部署到用户系统中,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这个支持服务系统自助获得各种灵活的方法,快速掌握使用技能。在线应用、在线培训和在线服务都能得到最方便的满足。
以行业商业生态系统为基础,围绕领先企业核心业务SaaS服务是未来软件服务的主要模式,也将为软件行业的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转移软件服务主导权
软件公司对应单个用户,无论服务多么有效,也是一种简单的再生产服务。软件行业应与行业相结合,走行业信息化之路。基于这种普遍需求和当前的技术条件,特别是由于特殊网络的广泛应用,未来将围绕行业领先企业运营的核心业务,面向客户和合作伙伴SaaS服务将大行其道!
温州是世界上罕见的工业集群集中地。1990年前,温州的低压电器行业在面临灭顶灾后再次崛起,成为全球重要基地。打火机行业也经历了当年反倾销的灾难,赢得了生存空间。为什么没有电器这样的情况?现在更难了?其他行业会怎么样?
电气行业早已被动联合,突破了温州老板宁做鸡头的心理底线。面对共同的灾难,没有办法。根据领导企业的意愿重组早期的电气生态系统,通过信息系统连接形成现状。与大企业合作的外国巨头。电气生态系统本质上是乐观的。信息化是附着在这个生态系统上的工具,是温州新生产模式的摇篮。仔细观察这些在用软件,我们会发现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软件可以与单个企业分开。这是温州软件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将单个企业的软件与供应链/供应网软件分离。
而且打火机行业在共同面临问题后并没有这样做,现在遇到了问题。同类型的是鞋业。虽然武林门有两场大火,但行业还是没有电器行业那么融合,没有这样的秩序。老板还是太多了,所以这个行业面对其他经济体的竞争是被动的。这不是一个单一的洗牌问题,而是如何在该地区经济范围内重新分配行业利益。
一个经济体和另一个经济体之间的竞争反映在速度、力量和厚度上。速度是满足需求的速度,自然依赖于许多基本工人;强度是文化、品牌和技术进步,需要一个大国的宽容来慢慢培养,这是小企业无法承受的;厚度是供应网络的深度,温州的主要产业有非常厚的供应网络深度,但遗憾的是,资源被中小利益群体分化,成为普通价格战的机器!
从这几个行业的情况来看,每个行业都需要一个“商业操作系统”,借以整治行业之秩序,营造更多更好的竞争力,在行业链条的每个环节上都能做到精致管理。这需要一大批有远见、有耐心的管理软件项目人员深入其中,与有远见的企业家、政治家一起来缔造。
在领先企业的领导下,大多数用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构成了一个更加敏捷的商业生态系统。事实上,网络连接和基于因特网络的连接肯定会产生一种新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也侧重于共享一个系统来运行一定的经济秩序,SaaS提供商将从软件公司转移到行业领先企业!
如果温州有第三创业,那就是率先完成全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使命,推进温州模式,演变出基于福特流水线生产模式和丰田精益生产模式的第三代和谐生产模式。
逐步增加供应网络管理的比例,增加温州人在全球投资和市场网络优势下对其他经济体的控制。当然,首先是加强当地产业的整合,然后逐步降低当地制造业在整个经济贡献中的比例,将温州建设成为商业智慧、资本和经济总部。完全消除落后的生产力!
以温州为例,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假设进一步假设,我们可以看到工业化和信息化在一个新的领域的整合,这可能会激励感兴趣的人。
首先,重点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寻找能够覆盖行业的领先企业,构建正泰、美邦等信息系统。集中和吸收软件资源为这些系统服务,开发或改造适合单个企业的系统,并与公共平台的支柱系统相连。注重政府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方面的智力和财力资源。这个过程是为了从供应网和单个企业中提取行业需求而放大再分蘖的过程(请参考图1)CRM势力演进图)。
图1 CRM势力演化图
其次,重点关注行业应用,鼓励创建各种专业的行业应用开发和集成公司,为公共服务平台、领导企业控制的信息系统和单一企业的信息系统提供生态支持,产生大量的插件公司。
然后,将整合温州产业智慧的插件依靠领先企业(一个行业不仅是一个行业)进行外部扩张。基于商业操作系统的设计,政府根据温州版的支持目录发布了插件研究和开放机构,鼓励应用研发。
最后,伴随着领袖企业对外的高强度渗透与扩张,进一步融合全国、全球的应用软件资源为这些领袖企业所代表的商业生态系统服务。
回头看一下软件就是服务的三重境界:第一重:软件体现用户逻辑;第二重:软件生产就是软件服务,与用户需求过程贴合;第三重:软件服务主导权将从软件公司转移到行业的领袖企业。
写到这里,这个假设已经超越了一般的软件就是服务的研究范畴,将软件行业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话题以及软件企业的真切地位话题,然而这不正是一个我们都必须正面面对的服务吗?
原始评论:
王甲佳 2010-12-18 12:02
这是2008年11月发表在《软件世界》杂志上的文章。
余蜀平 2010-12-18 21:15
SaaS是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客户不再象传统模式那样花费大量投资用于硬件、软件、人员,而只需要支出一定的租赁服务费用,通过互联网便可以享受到相应的硬件、软件和维护服务,享有软件使用权和不断升级,这是网络应用最具效益的营运模式。
王甲佳 2010-12-19 13:38
甚是!甚难!
余蜀平 2010-12-19 23:03
古语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贾琼 2010-12-20 12:08
提到云战略我就赶忙来学习。
王甲佳 2010-12-20 12:58
呵呵,标题管用,内容更实惠就好了。
贾琼 2010-12-20 16:15
原来如此~~呵呵~
王甲佳 2010-12-20 19:06
用户,用户。
王刚 2010-12-26 09:31
这是好文章!!!
王甲佳 2010-12-26 10:55
谢谢老师鼓励。
月亮的天空 2010-12-28 13:05
企业业务的核心的服务就真的不能saas么?这个问题有机会要跟甲佳好好讨论讨论。
王甲佳 2010-12-28 20:10
企业业务的核心的服务是一定可以SAAS化的,文章的观点认为单体企业的SAAS在成本上并不占特别优势,集群使用了则区别很大了。所以赞成先从企业边界之处动手。另外企业业务的核心的服务的SAAS涉及到内部的诸多调整,创造条件需要一个过程。
和谐生产方式系列连载
0106:058 信息化项目如何从容行进?
0105 : 057 企业的资源到底应该如何被调动?
0103:056 ERP只是信息化的一个局部?
0102:055 需求个性化了,能力单元为什么被降解?
1231:054 工业价值链中,哪里是增值的主场?需要怎样的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