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整机设计及负反馈介绍
负反馈放大器介绍:
将部分放大器输出信号的反相位置发送到输入端,称为负反馈,负反馈放大器称为负反馈放大器,也称为闭环放大器。反馈信号强度与输出信号电压成正比的,称为负电压反馈;反馈信号强度与输出信号电流成正比的,称为负电流反馈。
负反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放大器的性能,主要是扩大频率带宽,减少失真和噪声。 但也降低了电路的放大倍数。
负反馈可分为并联负反馈和串联负反馈。顾名思义,并联负反馈意味着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并联。串联负反馈意味着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串联。
综上所述,反馈可分为:电压系列负反馈、电流系列负反馈、电压系列负反馈、电流系列负反馈。除了负反馈的共同特征外,它们还不同程度地影响输入和输出阻抗。
其中,电压反馈降低输出阻抗,电流反馈增加输出阻抗;并联反馈降低输入阻抗,串联反馈增加输入阻抗。例如,电压并联负反馈不仅降低了输入阻抗,而且降低了输出阻抗。
反馈信号与输出信号的比值为β,称为反馈系数。反馈信号为电压反馈Uf,输出信号为Uout,则反馈系数 β=Uf/Uout
设置系统开环放大倍数Ko,加负反馈后的闭环放大倍数Kf以下简单公式可计算:
Kf=Ko/(1 βKo)
若开环增益Ko足够大,反馈深度深,即 βKo 》1时(通常当βKo>10时可以认为βKo》1)公式可简化为Kf=1/β,也就是说,它与开环放大倍数无关(这是晶体管操作放大器电路中常见的闭环)。
1.典型的单级电压并联负反馈(图14):
简单分析:放大系数 Kf=Ko/(1 βKo)=Ko/(1 Ko?RF/Rs),
Rs为图中信号源内阻,由于栅漏电阻Rg往往远大于Rs,所以这里忽略不计。
输入阻抗 Rif=Rg||[Rf/(1 Ko)]
此时,电子管等效内阻 raf=ra/(1 uβ),等效放大系数 u=u/(1 uβ)
这表明,u束射四极管和五极管的高值β当值较大时,等效内阻可接近甚至小于三极管的内阻。
2.典型的单级电流串联负反馈(图15):
放大倍数 Kf= uR'L/ra R'L (1 u)Rk
其输入阻抗Rif和原输入阻抗Ri的关系为 Rif=(1 βKo)Ri,是增大的
此时,电子管等效内阻raf=ra (1 u)Rk,可见电流串联负反馈增加了开环时管内阻 (1 u)Rk 倍。
串联电压负反馈和并联电流负反馈馈和并联电流负反馈,可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分析。
多种负反馈组合称为混合负反馈电路。
3.简单实例分析(图16):
电路由三部分组成:共阴电压放大单元(V1,Ra,Rk组成),阴极输出单元,(V2.负反馈网络(Rf和Rs组成),另外120K电阻和33uF电容组成电源退耦部分。
4.简单计算共阴极放大单元:
查表得12AX7特性如下,ra=50K,u=100
电路采用直耦,由于阴极输出器输入阻抗高,忽略不计,因此交流等效阻抗R‘L=Ra=220K。
可以看出,电压放大级是典型的电流串联负反馈电路,应用上述分析公式
本级放大倍数K1=100×220K/[50K 220K (1 100)×2K]=46.6倍。
阴极输出器放大倍数小于1,约等于1,阴极输出器放大倍数K2=0.9
然后,整机开环放大倍数 Ko=K1?K2=46.6×0.9=42倍
由于反馈信号是由电阻引起的Rf与信号源内阻Rs获得分压(电子管V因此,反馈系数:
β=Uf/Uo=Rf/Rs=100K/1M=0.1
整机环路负反馈是典型的电压并联负反馈,因此上述公式适用于闭环放大倍数:
Kf=Ko/(1 βKo)=42/(1 0.1×42)=8倍
实际实验结果表明,选择12条线路程式AX7管实测闭环放大倍数为7.9倍
选择放大系数u=70的6N9P实测闭环放大倍数为7.8倍
负反馈稳定了电路参数。
反馈深度对数计算方法:
反馈深度 Ku=20lg(Kf/Ko)
如果反馈后放大倍数Kf=0.5Ko
则反馈深度 Ku=20lg0.5=-6db,即反馈减少了6db电压增益
需要指出的是,深度负反馈电路可能会引入新的互调和瞬态互调失真,同时减少谐波失真,因此需要谨慎应用。
七、简单管甲功放电路设计实例:
要求:设计输出功率为8W功率放大器。谐波失真要求小于5%。
1.选择功率放大管。在常用的功率放大管中,检查手册可以看到EL34五极管做单端A1类放大,输出功率可达11W,但实际电路中往往存在各种损失和误差,但输出8W功率仍然不是问题,所以选择EL34更适合输出管。同时,由于功率输出级失真较大,需要引入负反馈。
2.确定电路程式。已确定采用输出级A为稳定起见,采用阴极自给偏置提供栅极所需的偏置电压。查手册可知EL34满功率输出需要推动电压8.2Vrms,设置0输入音频信号.5Vrms,则电压放大级需要16.4倍放大量。由此可见,一级共阴极放大采用三极管可以满足要求。当满功率输出时EL34功率管失真率达到10%,需要施加一定量的负反馈,因此设置电压放大级电压增益Au=32倍。满功率输出8W8欧姆负载电压有效值Uo=8Vrms,输入电压0.5Vrms,整机闭环增益Kf=16倍。
3.根据图表数据和要求,如图17所示,制作功率放大级单元电路:
实际取Rk=200欧姆
由于流过Rk电流包括窗帘电流和屏幕电流,Ik=83 13=96mA
保守计算设Ik=100mA,则Rk实际承受功率P=Ik?Ik?Rk=0.1A×0.1A×200Ω=2W
为确保长期工作稳定,选择标称功率5W的电阻
为了安全起见,选择阴极电阻两端电压值的两倍。阴极电阻两端的电压值Uk=Rk?Ik=96mA×200Ω=19.2V,50系列耐压值V的电解电容
阴极旁路电容的容量取决于功率放大器工作的最低截止频率,
设置最低截止频率fL=20Hz,则Ck计算值不得小于以下公式:
Ck≥3/2π?fL?Rk=3/(2×3.14×20×200)=0.00012F=120uF
这里取Ck=330uF
功率输出级电压增益:Au1=1(计算略)
4.电压放大级计算。设置了电压放大级增益。Au≥电压放大管的放大系数为32倍u=2?Au=64,查手册12AT7放大系数u=70,符合要求。所以选择12AT7做电压放大管。
常用的负反馈引入方法如图18所示:
反馈电路由是电压系列的负反馈Rf和Rk组成,反馈系数 β=Rk2/Rf。
同时注意到为了引入整机电压串联负反馈,Rk在计算电压放大级时,应同时引入电压放大级电流系列负反馈。
查手册得12AT7参数,内阻ra=10K,放大系数u=70
供电电压为Ea=250V,通常屏极电阻Ra这里选择内阻2-10倍Ra=24K
功率放大级计算已确定EL34栅漏电阻Rg=240K,10倍于Ra,可以忽略不计
电压放大级交流负载电阻R‘L=Ra=24K。
利用手册上12AT静态分析7特性曲线图(具体方法见电压放大级分析,此处略),
得出12AT7静态工作点,栅偏压Ug=-1V,屏压Ua=124V,屏流Ia=5mA
作图中得出最大输出峰峰值电压Upp已远大于EL34满功率驱动电压峰值,无需验证。
计算电压放大级增益,Au2=35倍,满足预先要求32倍 。
整机开环增益,Ko=Au1?Au2=1×35=35倍。
根据上述计算,整机需要闭环增益Kf=16倍,反馈系数 β=1/Kf-1/Ko≈0.03
反馈电阻Rf=Rk1/β=200/0.03=6.6K,选取Rf=6.2K。
耦合电容C应满足系统的低频下限。
C≥3/2π?fL?Rg=1/(2×3.14×20×240K)=0.1uF,取0.22uF,耐压应大于本级直流供电电压400V耐压系列。
电路设计如下(图19):
整机电路如图200所示:
各项验算工作从略。
八、成功制造功率放大器的关键。
成功生产功率放大器的要素很多,如各级电子管工作点的选择、变压器等部件的质量、生产工艺、调整水平等。在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关键因素是电子管工作点的选择和变压器的质量。
1,关于输出变压器:输出变压器的设计将另文讨论,这里不做详细说明。
关于变压器,常见的误解是输出变压器不结合电路和功率管。显然,这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里只指出以下几点:
a,输出变压器是为电路服务的。只有为某个电路设计的输出变压器才能同时使用几个电路,即使其主阻抗一致。
b,在其他参数中,输出变压器的分布电容基本上与泄漏感成反比,这是一对矛盾。
不同的电路和不同的功率管所需的输出变压器的初始电感必须不同
c,即使所需的低频参数指标相同,不同的输出管对变压器的电感要求也不同。例如,低内阻300B只需要10-20H如果使用6,可以满足初级电感量的要求P3P但是需要几十H的电感,所以两者的分布参数必然不同。
对于高内阻管而言,所需初级电感量大,影响高频的主要因素是分布电容。
这点在设计输出变压器的时候必须考虑,所以脱离电路谈输出变压器基本是没有意义的。
乙,电子管的特性曲线。
要正确的设计电子管的工作点,就必须依靠其特性曲线,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所用电子管的相关特性曲线。有了特性曲线,我们才有可能设计制作出性能卓越的放大器。特性曲线的来源有三个途径:查阅手册与自己测量,当然,还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不过,对于相当多的爱好者而言,自己动手测量则是最可靠的途径。如何自己动手测量电子管的特性曲线——转移特性曲线以及板极特性曲线,本文不再讨论,将另文说明。
参考资料:
1,http://www.hifidiy.net/jyxd/200706/t20070627_1052.htm
2,http://www.ic37.com/htm_tech/2008-3/47257_997720.htm
图十四.png
(39.15 KB, 下载次数: 23)
2008-6-5 05:06 上传
图十五.png
(28.5 KB, 下载次数: 22)
2008-6-5 05:06 上传
图十六.png
(11.25 KB, 下载次数: 32)
2008-6-5 05:06 上传
图十七.png
(17.15 KB, 下载次数: 31)
2008-6-5 05:06 上传
图十八.png
(38.47 KB, 下载次数: 26)
2008-6-5 05:06 上传
图十九.png
(12.97 KB, 下载次数: 24)
2008-6-5 05:06 上传
图二十.png
(42.27 KB, 下载次数: 30)
2008-6-5 05:06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