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工程
总论
-
标准常识
-
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2021)
1.常规项42项,非常规项64项 2.微生物指标、毒理指标、感官特征和一般化学指标、放射性指标 3.溶解总固体:10000mg/L;总硬度:450mg/L;耗氧量(按COD Mn计):3mg/L 4.饮用水消毒剂的常规指标和要求(mg/L):
消毒剂名称 游离氯 (30min) 总氯(120min) 出厂水余量 ≥0.3 ≥0.5 管网末梢余量 ≥0.05 ≥0.05 最大允许浓度 4.0 3.0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集中饮用水源:III类及以上 2.常用项目标准值(mg/L):
项目 I类 II类 III类 IV类 V类 COD Mn 2 4 6 10 15 COD Cr 15 15 20 30 40 BOD5 3 3 4 6 10 氨氮 0.15 0.5 1.0 1.5 2.0 总P 0.02 0.1 0.2 0.3 0.4 总N 0.2 0.5 1.0 1.5 2.0 -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常用标准值(mg/L):
项目 一级A 一级B 二级 三级 COD 50 60 100 120 BOD5 10 20 30 60 氨氮 5(8) 8(15) 25(30) - 括号外为水温>12℃,括号内为<12℃
-
-
水中杂质分类
杂质 溶解物 胶体 悬浮物 颗粒尺寸 0.1-1nm 10-100nm 1-10μm 100μm-1mm 水的外观 透明 浑浊 浑浊 分辨工具 电子显微镜 超显微镜 显微镜 肉眼 -
污水分类: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初期雨水、城镇污水
-
城镇污水排放体制
合流制: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 半合流制: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初期雨水 分流制:生活污水+工业废水
水质工程上
混凝
-
定义:通过投加电解质使水中胶体颗粒及细小的悬浮颗粒相互聚结
-
胶体的基础知识
- 稳定性:动力学稳定性、聚集稳定性
- 结构形式:胶核→反离子吸附层→反离子扩散层
- 几个概念:总电位、动电位、双电层结构、电中性
- DLVO理论:对憎水胶体而言,当两个胶粒接近到扩散层重叠时,便产生静电斥力,突破排斥能峰,胶体即脱稳
- 带负电:细菌、黏土
-
混凝机理
-
电性中和:
压缩双电层:增加反离子浓度、强度,压缩扩散层厚度,动电位减至0,无排斥能峰 吸附-电性中和:分子量高的置换分子量低的
-
吸附架桥:形成“胶粒-高分子-胶粒”絮凝体,过多会产生“胶体保护”
-
网捕卷扫:机械作用
-
-
混凝控制指标
-
混合阶段:
快速:10~30s,不超过2min 剧烈:G=700~1000s-1
-
絮凝阶段:同向絮凝为主(水力搅拌)
平均G:20~70s-1 平均GT:104~105
-
-
混凝剂
- 无机混凝剂:硫酸铝、聚合铝、三氯化铁、硫酸亚铁、聚合铁
- 有机高分子混凝剂:聚丙烯酰胺PAM、聚氧化乙烯PEO
-
助凝剂:当单独使用混凝剂效果不佳时,投加辅助药物提高效果
- 骨胶、聚丙烯酰胺、活化硅酸、海藻酸钠
-
影响因素:温度、pH值与碱度、悬浮物浓度
-
混凝剂投加
- 投加方法:泵前投加、高位溶液池重力投加、水射器投加、泵投加
- 最佳投加量:达到水质目标的最小投加量
- 确定投加量方法:数学模型法、现场模拟试验法、特性参数法(流动电流系、透光率脉动)
-
混合设备:水泵混合、管式混合、机械搅拌混合、水力混合器
-
絮凝设备:隔板絮凝池、折板絮凝池、机械搅拌絮凝池、网格栅条絮凝池
沉淀
- 定义:在重力作用下,水中悬浮颗粒从水中分离的过程
- 分类:
- 自由沉淀:分散颗粒自由沉淀、絮凝颗粒自由沉淀
- 拥挤沉淀:沉速大的颗粒沉到下层,排挤水体向上涌出,相互干扰
- 压缩沉淀:清水区→浑液面→悬浮物区→污泥区
- 理想沉淀池基本假定
- 颗粒处于自由沉淀状态,互不干扰,沉速不变
- 水流沿水平方向等速流动
- 颗粒沉到底部认为被去除
- 临界流速/颗粒截留速度U0:颗粒能够全部去除的最小流速
u 0 = H v ⋅ B L ⋅ B = Q A u_0=\frac{Hv·B}{L·B}=\frac{Q}{A} u0=L⋅BHv⋅B=AQ
- 去除率:增大颗粒沉速、增大沉淀面积
E = u i Q / A E=\frac{ui}{Q/A} E=Q/Aui
p = u 1 u 0 d p 1 + u 2 u 0 d p 2 + … + u i u 0 d p i = 1 u 0 ∑ u i d p i p=\frac{u_1}{u_0}dp_1+\frac{u_2}{u_0}dp_2+…+\frac{u_i}{u_0}dp_i=\frac{1}{u_0}\sum{u_idp_i} p=u0u1dp1+u0u2dp2+…+u0uidpi=u01∑uidpi
- 影响沉淀效果的主要因素:短流、层流or紊流、絮凝作用
- 减小雷诺数、增加弗劳德数
- 浅池理论:在沉淀池容积一定的情况下,池深越浅,沉淀面积越大,去除率越高
- 高密度沉淀池:特点为污泥回流
- 澄清池:集絮凝池与沉淀池于一体
- 泥渣悬浮型澄清池:悬浮型澄清池、脉冲澄清池
- 机械搅拌澄清池:由第一絮凝室、第二絮凝室及分离室组成;进水Q,回流为4Q
- 气浮:对小、轻颗粒,可采用粘附在导入的气泡,随气泡一并上浮去除
- 分散空气气浮池
- 释放溶解空气气浮池:由压力溶气系统、溶气释放系统、气浮分离系统组成
过滤
- 定义:水中悬浮颗粒经过具有孔隙的介质被截留分离出来的过程
- 原理
- 颗粒迁移:拦截、扩散、惯性、沉淀、水动力
- 颗粒粘附:静电斥力、范德华力、化学吸附力
- 杂质在滤层中的分布
- 滤层含污能力:单位体积滤料中的平均含污量
- 分类:非均匀滤料、双层滤料、三层滤料、均质滤料
- 上层颗粒密度小,但颗粒粒径大;下层反之
- 直接过滤:不经过澄清或沉淀处理直接进入滤池
- 接触过滤:投加混凝剂后不经过絮凝池
- 微絮凝过滤:设简单絮凝池
- 水力学
- 等速过滤:单格滤池进水量不变←虹吸滤池、无阀滤池
- 变速过滤:水头损失不变,即水位高差不变
- 负水头:任一深度的水深应等于最大水头损失,但当杂质过多,空隙率变小,滤速增大
- 滤料
- 滤料粒径级配:滤料中各种粒径孔径所占的重量比例
- 有效粒径d10:通过质量10%的筛孔孔径
- 不均匀系数K80:越小意味着越均匀
- 滤料筛选:通过筛孔砂量为y,筛孔孔径为x,通过d10和d80筛分
K 80 = d 80 d 10 K~80~=\frac{d~80~}{d~10~} K 80 =d 10 d 80
-
滤料层
单层细砂滤料厚度700~800mm 均匀级配粗砂滤料厚度1200~1500mm
-
承托层作用:支承滤料并防止滤料从配水系统流失,均匀布水
-
反冲洗
-
高速水流反冲洗
滤池膨胀率:膨胀后增加的厚度与膨胀前厚度的比值 最小流态化冲洗速度:滤料层刚刚处于流态化的临界速度 反冲洗强度:单位面积上的冲洗水量 冲洗时间:一般7~8min左右
-
气水反冲洗
原理:高速气流扰动摩擦,低速水流排泥
-
配水配气系统:安装在滤池底部滤料层,承托层之下的布水布气系统
大阻力配水系统:增大孔口阻力系数S1,削弱承托层、滤料层分布不均匀S2和系统不均匀的影响,使Qa=Qc;常用于普通快滤池,穿孔管;开孔比0.2%-0.25% 小阻力配水系统:适当减少干管支管流速,使水头减小,Qa=Qc;孔板、栅条、长柄滤头;开孔比1.25%~2.5%
-
供水供气:
高位水箱、水塔冲洗:容积按1.5倍计算 水泵冲洗、供气
-
Q c = S 1 + S 2 ‘ S 1 + S 2 ‘ ‘ Q a 2 + 1 S 1 + S 2 ‘ ‘ v g 2 + v z 2 2 g Q_c=\sqrt{\frac{S_1+S_2`}{S_1+S_2``}Q_a^2+\frac{1}{S_1+S_2``}\frac{v_g^2+v_z^2}{2g}} Qc=S1+S2‘‘S1+S2‘Qa2+S1+S2‘‘12gvg2+vz2
- 滤池分类
- 阀门个数:四阀滤池、双阀滤池、无阀滤池、虹吸滤池
- 反冲洗方法:单水反冲洗、气水反冲洗滤池
- 滤料种类:普通快滤池、V型滤池、虹吸滤池、重力式无阀滤池
- 滤池特点
- 普通快滤池:双层滤料、等水头过滤、单水反冲洗
- V型滤池:等水头过滤、气水反冲洗、表面扫洗、均质滤料
- 重力式无阀滤池:无阀虹吸、小阻力配水系统、等速过滤
消毒
-
目的:消除水中致病微生物,如病菌、病毒及原生动物胞囊(非消灭所有)
-
氯消毒:凡是能在水中产生HClO消毒的氯均称为氯消毒
-
自由氯:Cl-、ClO-、HClO
-
化合氯:氯胺
消毒效果:二氯胺>一氯铵>三氯胺 氯胺消毒作用缓慢,但持续时间长
-
加氯量=需氯量+余氯量
需氯量:灭活水中致病微生物、氧化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 余氯量:抑制水中残余病原微生物再度繁殖 含有氨氮时:折点加氯——无余氯区→化合性余氯区→化合性余氯分解区→折点后余氯区;一氯铵与次氯酸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折点
-
自由余氯法:即折点氯化法,过去用的多,易产生三卤甲烷、卤乙酸等消毒副产物
-
氯氨消毒:
先加氯,再加氨:余氯持久 先加氨,再加氯:避免产生氨酚恶臭
-
投加点:
滤前氯化/预氯化:防止滋生青苔、延长氯胺消毒的接触时间 混凝剂加氯:氧化,提高混凝效果
-
泄漏及处置:碱液
-
-
二氧化氯消毒
- 制取方法:亚氯酸钠+酸/Cl2
- 优点:
- 不会产生三卤甲烷;
- 消毒效果好、持续时间长;
- 不会产生氯酚、还能去色度
- 缺点:产生ClO-有毒,价格高
-
臭氧消毒
- 优点:
- 消毒能力强:臭氧>二氧化氯>氯>氯胺
- 不会产生三卤甲烷和卤乙酸
- 消毒后水口感好
- 缺点:
- 臭氧易分解;系统设备复杂,电耗高
- 产生溴酸盐、产生醛类
- 优点:
微污染水源的预处理和深度处理
- 目的:去除常规处理中难以处理的氨氮及有机污染物
- 方法:化学氧化法、生物处理法、活性炭吸附及膜分离法
- 活性炭吸附:
- 特点:具有孔隙结构和强大的比表面积,非极性
- 吸附原理:物理吸附(单分子层、多分子层)、化学吸附、离子交换吸附
- 吸附容量:在恒定温度下,单位质量活性炭,在达到吸附平衡时所能吸附的物质量
- 吸附等温式:吸附容量qe与平衡浓度Ce的关系
q e = V ( C 0 − C e ) m ( m g / g ) q_e=\frac{V(C_0-C_e)}{m}(mg/g) qe=mV(C0−Ce)(mg/g)
伏 罗 因 德 利 希 : q e = K C e 1 n 伏罗因德利希:q_e=KC_e^\frac{1}{n} 伏罗因德利希:qe=KCen1
朗 格 缪 尔 : q e = b q 0 C e 1 + b C e 朗格缪尔:q_e=\frac{bq^0C_e}{1+bC_e} 朗格缪尔:qe=1+bCebq0Ce
- GAC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接触时间:活性炭床容积除以流量
- 泄漏时间:流量一定时,开始进水到出水至不符合水质要求的时间
- 泄漏:出水浓度达到最大允许值Ce
- 耗竭:出水浓度等于95%进水浓度时的点Cd
- 泄漏曲线:越陡越好,表示活性炭床比较均匀,下层发挥作用
- 再生:恢复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水质工程中
膜分离法
-
定义:在某种推动力下,利用特定膜的透过性能,达到分离水中离子和分子的目的
种类 推动力 透过物 截留物 膜孔径 电渗析 电位差 电解质 非电解质 - 反渗透 压力差 水 悬+溶+大分子 <1nm 纳滤 压力差 水 悬+溶+大分子 1-10nm 超滤 压力差 水、盐 悬+胶 10-100nm 微滤 压力差 水、溶解性 悬浮物 >100nm - 低压膜:UF、MF→砂滤
- 高压膜:NF、RO→臭氧活性炭
-
截留分子量:用一种已知分子量的物质来测定膜的孔径,当90%的物质被截留,则该物质的分子量为截留分子量
-
海水的质量浓度:3.4%;苦咸水的质量浓度小
-
纳滤膜与反渗透具有类似性质,又称为:低压反渗透膜;疏松型反渗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