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重温一下,我最喜欢的12条(正己准则)和8句(修身法则):
曾八句中有一句话说:只有自己能化人,只有自己能说服人,意思是只有行为正确,才能影响别人;只有全力以赴,才能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只有自己才能化人,只有自己才能说服人,来自曾国藩语录。
他是晚清时期的中兴名臣,集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作家于一体,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被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千古完人。他出身寒微,没有背景,长相平平,才华横溢,但能在晚清这样一个专制腐朽的体系中成为极人臣,正是因为他有自我化的精神,才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回顾他的一生,道光20年(1840年)去北京当官,咸丰2年(1852年)离开北京。十几年来,曾国藩不仅修身立志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在仕途上迅速晋升。他经历了五次转变(他是中兴第一大臣,千古第一完人),总结如下:
第一次转变是从思维转变:五次院考失败(科举制度的介绍在最后补充);针对性提升不足;从过去的失败中复习总结出来,考试缺乏大局观和整体气势;
第二次转变是读书交友:进入翰林院,发现自己见识狭隘,观念低俗,制定了《自我管理12条军规》,重视读书交友;
第三次转型是炼胆炼心:10年7迁,到二品官职。27岁的金石,30岁的京官,40岁的老板,对官场的了解不成熟,学者的本色,抓住机会开始团练;
第四次转型是被命令团炼:46岁去衡阳做团练,没有军需粮草,严肃得罪了官场的阴谋。48岁出山的机会发生了。精读道德经后,再次改变自己,改变脾气,暴露自己的锋芒,容易得罪人知己知彼。
第五次转型是创立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利用这个机会,从弱者变成强者,组建工作人员,加强日常课程,勇敢知识,影响命运的是转折点。
事实上,曾国藩第一次来到北京时,他的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没有多少时间学习。但在决心学会成为圣人后,他的自我管理能力迅速提高。在日记中,他为自己制定了12条生活规则和课程标准:这12条规则和课程。
古往今来,任何能成就大事的人,在修身养性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曾子说:每天做三省。在名人中,曾国藩就是成功的例子之一。曾国藩个人修养最严格。他每天坐着,反思自己的生活,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修行。以下是12条自我管理标准:
1.尊重自己。衣着整洁,思想严肃,时刻保持警惕,检查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是否偏离义理。平日闲着没事的时候,安静安泰,保持道德。一旦你投身于事务,你就会专注于它,没有杂念。精神状态清晰明朗,就像旭日东升,光彩照人。
2.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候,都要花一定的时间静坐养性,反思和理解自己天性中隐藏的仁义之心。坐在危险中,冷静如宝鼎。
3、早早起床。天色初亮就赶紧起身,睡醒了就不要再恋床。
4.阅读是专一的。当你没有读完一本书时,不要读其他书。随意阅读对你的道德知识没有好处。
5.阅读历史书籍。曾国藩丙申年买了一套《二十三史》。他的父亲要求他从头到尾仔细阅读,这样他才能不辜负自己的痛苦。此后,曾国藩每天仔细阅读十页,需要十多年的努力才能完成。中国最有价值的书是历史书。历史是真实的,潜规则都在里面。
6.谨慎说话。所谓祸从口出,很多人都会导致灾难。所以君子要时刻注意这一点,这是修身养性最重要的时刻。曾国藩认为,自古以来,最容易惹麻烦的上半身只有两件事:一是骄傲,二是多言。不要胡说八道。开玩笑无害。幽默细胞可以培养。
7、保养真气。真气存蓄于丹田之中,彻里彻外光明正大,所作所为毫无羞于对人说之处。
8.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始终以父亲的节制劳动、节制欲望、节制饮食训练为健身却病的标准。
9.不知疲倦地学习。每天都要学习新的知识,每天读书的时候记录下自己的经历,才能得到深刻的意义。
10.技能不稀疏。每个月都不要浪费旧技能,每个月写几篇文章来检验你积累的义理。
11.饭后写字。饭后写半个小时的单词,所有的文字交流和娱乐都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机会。第二天什么都不能留着做。事情越积越难清理。
12、夜晚不门。夜晚出门容易使人耽搁正事,精神疲惫,务必戒除。
曾国藩八句人生哲学,流传千古,我代必学,具体如下:
1.世界上所有古今才华横溢的人都以骄傲的话语输掉了
曾国藩可谓天道勤酬,从平凡到半个圣人最好的实践者。一个从小资质平庸的人,但勤奋到最终成就大学问题和事业,确实是我们普通人学习的典范和典范。对于那些有才华的人来说,虽然他们天生就有很好的资格,有更高的起点和触手可及的成功,但他们也很容易傲慢和自满,最终失败。如项羽、李自成等,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却都因为骄傲而败亡。
2.不要以小恶弃人之美,不要以小怨忘人大恩
不要因为别人放大了别人的缺点而忽视他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一点恩怨而忽视别人的大恩。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没有绝对的正义和邪恶,每个人从出生到终结,每个人都会犯错,只要与人相处,就难免会有恩怨。但是因为别人的一个错误或者和别人的一点恩怨,把人打死,完全否定,对他和自己都不公平。忘记别人的恩情难免有失偏颇。何为理想?在我看来,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别人的缺点和缺点,不情绪化。
3.说人的短是护己的短,夸自的长是忌人的长
揭露别人的缺点,其实就是隐藏自己的缺点,夸奖自己的长处其实是嫉妒或害怕别人的长处。 曾国藩看得太透彻了,他的智慧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傲慢和无知必然导致灾难的种子。
4.只有自己才能化人,只有自己才能说服人
只有自己品行端正,才能影响他人,只有全力以赴,才能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
5.不要为久利之事,不要为众争之地而奋斗
如果你能长期盈利,不要长期这样做。不要去每个人都想要的地方。日中移动,月满损失,物盛衰。《论语》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也是如此。
六、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利益不能自己吞下去,所以很容易失败,计划不要让太多的人一起参与,会让自己很难做出决定。
7.既往不恋,现在不杂,未来不迎
过去不怀旧,现在不胡思乱想,未来不迎合,即使过去的事情成功了,失败了,也是真实的。活在当下才是现实。
8.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团聚守口,独居守心。
从大的角度来看,看事情要有远见,有全局意识,能考虑长远。从小的角度来说,做事要谨慎,要从细节入手,避免眼高手低的问题。
总结一下,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补充内容:
科举考试有四个等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也叫儿童考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只有通过院试,才能进入府、州、县学习。
乡试是每三年在各省市举行的一次考试,又称秋季考试,因为它是在秋八月举行的。
而会试是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水平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亲自询问会试录取的贡士,以定甲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