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直在做某个城市的5G试点项目,对5G的无线接入网相关技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因此,希望通过无线接入网为线索(行话叫锚点),帮大家梳理一下无线侧接入网 承载网 核心网络的架构主要是接入网络。由于作者研究的不够深入,其他两个网络的许多技术细节主要是帮助每个人开始。
在我们正式解释之前,我想帮助你了解整个网络的网络架构。通过了解整个网络架构,您将很容易理解以下每个网络细节。
这张图分为左右两部分,右边是无线侧网络架构,左边是固定侧网络架构。
无线侧:手机或集团客户可以通过基站接入无线接入网络,在接入网络侧可以通过RTN或者IPRAN或者PTN解决方案解决,信号传输给BSC/RNC。将信号传递给核心网络,核心网络内部的网元通过IP承载网承载。
固网侧:通过接入网接入家客和集客,接入网主要是GPON,包括ONT、ODN、OLT。信号从接入网出来后进入城域网,可分为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BRAS作为城域网入口,主要作用是认证、鉴定、计费。从城域网出来后,信号到达骨干网,可分为接入层和核心层。移动叫CMNET、电信叫169,联通叫163。
光纤可以在固网侧和无线侧之间传递,主要由波分产品承担。波分产品主要通过WDM SDH的升级版来实现对大量信号的承载,OTN它是一种信号包装协议,可以更好地在波分系统中传输。
最后,信号应通过防火墙到达INTERNET,防火墙主要是一个NAT,实现地址转换。这是整个网络的架构。
看完宏观结构,让我们深入到每一部分,深入解读。
因为当我们的手机打电话或上网时,信号首先到达的是无线接入网络,所以我们从无线接入网络开始。
什么是无线?
首先大家看一下这个简化版的移动通信架构图: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简单来说,就是把所有的手机终端都连接到通信网络中的网络。
大家耳熟能详(BaseStation),就是属于。
无线基站
虽然我们从1G开始,历经2G、3G,一路走到4G,它被称为技术的快速发展,但整个通信网络的逻辑结构一直是:手机→接入网→承载网→核心网→承载网→接入网→手机。
通信过程的本质是编码解码、调制解调、加密解密。
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各种设备各司其职,完成这些事情。
更新通信标准无非是设备改名或移动位置,功能本质没有变化。
基站系统,甚至整个无线接入网络系统,也是如此。
通常包括一个基站BBU(主要负责信号调制),RRU(主要负责射频处理),馈线(连接)RRU天线(主要负责电缆导波与空气中空间波之间的转换)。
基站的组成部分
早期,BBU,RRU以及供电单元等设备塞在柜子或机房里。
基站一体化
后来,变化开始慢慢发生。
怎么变?通信砖家把它们拆了。
第一,就是把RRU和BBU先拆分。
硬件不再放在一起,RRU通常挂在机房的墙上。
BBU有时挂墙,但大部分时间都在机柜里。
机柜里的BBU
再到后来,RRU不再放在室内,而是搬到天线周围(所谓),即分布式基站,DBS3900年,我们的余承东总无线时负责这一变化的专家。该产品解决了欧洲运营商的刚性需求,为开拓欧洲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
天线 RRU
这样,我们的RAN就变成了,也就是(分布式无线接入网)。
一方面,大大缩短了RRU馈线与天线之间的长度可以减少信号损失和成本。
另一方面,它可以使网络规划更加灵活。RRU加天线比较小,想放就放。
说到这里,请注意:。
有时成本比性能更重要。如果一项技术需要花费大量资金,但回报低于支付,则很难得到广泛的应用。
RAN在某种程度上,演进是结果。
在在架构下,运营商仍然要承担巨大的成本。因为它被放置了BBU对于相关配套设备(电源、空调等),运营商仍需租用和建造大量室内机房或方舱。
大量的机房=大量的成本
因此,运营商想出了它这个解决方案。
,意思是,。这个C,它不仅代表集中,还代表其他含义:
相比于D-RAN,C-RAN做得更绝。
除了RRU拉远之外,它把BBU全部集中关押。关在哪里?中央机房(CO,Central Office)。
这一大堆BBU,就变成一个BBU基带池。
C-RAN这样做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成本问题。
也许当我们不接触一线业务时,我们总是认为在设备运行后,运营商使用了大量的网络设备维护,但通过早期调查,我了解到运营商支持的最大成本不是通信设备维护,也不是雇佣维护人员,而是电费!
在整个移动通信网络中,基站的能耗比例约为……
在基站,空调的能耗比例约为……
传统机房功耗分析方法
几个小机房都进了大机房
机房少了,租金少了,维修费用少了,劳动力成本也降低了。节约这笔费用,对于经营压力大的运营商来说,简直就是久旱逢雨。
另外,拉远后RRU配天线,可安装在离用户更近的位置。近距离,发射功率低。
低发射功率意味着和。说白了,你的手机会省电,待机时间会更长,运营商会省电省钱!
更重要的是,除了运营商可以省钱外,还可以使用它C-RAN它还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减少大量碳排放(CO2)。
另外,分散BBU变成之后,它更强大,可以统一管理和调度,资源配置更灵活!
C-RAN下面,基站实际上是消失的,所有的实体基站都变成了虚拟基站。
所有虚拟基站都在BBU共享基带池中用户的数据收发、信道质量等信息。加强合作关系,实现联合调度。社区之间的干扰已经成为社区之间的合作(CoMP),频谱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用户感知也有所提高。
多点合作传输(CoMP,Coordinated Multiple Points Transmission/Reception)指地理位置上分离的多个传输点,共同参与终端数据(PDSCH)传输或联合接收终端发送的数据(PUSCH)。
此外,BBU既然基带池都在CO(中央机房),然后,就可以虚拟化了!
虚拟化是网元功能的虚拟化(NFV)。简单地说,以前BBU它是一种特殊的硬件设备,非常昂贵。现在,找个x86服务器,装个虚拟机(VM,Virtual Machines),运行具备BBU功能软件,然后作BBU用啦!
这可以帮助客户节省大量资金,但该技术主要应用于核心网络的网络元。一段时间前,亚马逊每月只销售90美元的核心网络设备,使用该核心技术。让我们留在后面,让我们继续下去聚焦于接入网。
正因为C-RAN这种集中化的方式会带来巨大的成本削减,所以,受到运营商的欢迎和追捧。
到了5G时代,接入网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5G网络中,接入网不再是、、这些东西组成了。而是被重构为以下3个功能实体:
-
CU(Centralized Unit,集中单元)
-
DU(Distribute Unit,分布单元)
-
AAU(Active Antenna Unit,有源天线单元)
原BBU的非实时部分将分割出来,重新定义为CU,负责处理非实时协议和服务。
:BBU的部分物理层处理功能与原RRU及无源天线合并为AAU。
:BBU的剩余功能重新定义为DU,负责处理物理层协议和实时服务。
简而言之,CU和DU,以处理内容的实时性进行区分。
简单来说,AAU=RRU+天线
如果还不太清楚,我们看一下下面这张图:
注意,在图中,EPC(就是4G核心网)被分为New Core(5GC,5G核心网)和MEC(移动网络边界计算平台)两部分。MEC移动到和CU一起,就是所谓的“下沉”(离基站更近)。
核心网部分功能下沉
之所以要、,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满足5G不同场景的需要。
5G是一个“万金油”网络,除了网速快之外,还有很多的特点,例如时延低、支持海量连接,支持高速移动中的手机,等等。
不同场景下,对于网络的特性要求(网速、时延、连接数、能耗...),其实是不同的,有的甚至是矛盾的。
例如,你看高清演唱会直播,在乎的是画质,时效上,整体延后几秒甚至十几秒,你是没感觉的。而你远程驾驶,在乎的是时延,时延超过10ms,都会严重影响安全。
所以,把网络拆开、细化,就是为了更灵活地应对场景需求。
说到这里,就要提到5G的一个关键概念——。
切片,简单来说,就是把一张物理上的网络,按应用场景划分为N张逻辑网络。不同的逻辑网络,服务于不同场景。
不同的切片,用于不同的场景
网络切片,可以优化网络资源分配,实现最大成本效率,满足多元化要求。
可以这么理解,因为需求多样化,所以要网络多样化;因为网络多样化,所以要切片;因为要切片,所以网元要能灵活移动;因为网元灵活移动,所以网元之间的连接也要灵活变化。
所以,才有了DU和CU这样的新架构。
依据5G提出的标准,CU、DU、AAU可以采取分离或合设的方式,所以,会出现多种网络部署形态:
回传、中传、前传,是不同实体之间的连接
上图所列网络部署形态,依次为:
① 与传统4G宏站一致,CU与DU共硬件部署,构成BBU单元。
② DU部署在4G BBU机房,CU集中部署。
③ DU集中部署,CU更高层次集中。
④ CU与DU共站集中部署,类似4G的C-RAN方式。
这些部署方式的选择,需要同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业务的传输需求(如带宽,时延等因素)、建设成本投入、维护难度等。
举个例子,如果前传网络为理想传输(有钱,光纤直接到天线那边),那么,CU与DU可以部署在同一个集中点。如果前传网络为非理想传输(没钱,没那么多光纤),DU可以采用分布式部署的方式。
再例如,如果是车联网这样的低时延要求场景,你的DU,就要想办法往前放(靠近AAU部署),你的MEC、边缘云,就要派上用场。
好了,通过前面的讲解,我们应该已经大体对5G接入网的概念有了一定程度地了解,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简单地谈一谈5G承载网。
二、5G承载网
有同学就问,5G不仅仅只在接入网有变化,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5G的承载网和传送网会是个什么样子,会采用什么黑科技?
业界有一句话,就是承载先行。这也体现了承载网的重要性,为什么说它重要呢?因为承载网是基础资源,必须先于无线网部署到位。前面我们提到过5G的主要优点,总结而言,就三个:
-
1Gbps的用户体验速率:eMBB
-
毫秒级的延迟:uRLLC
-
百万级/k㎡的终端接入:mMTC
5G想要满足以上应用场景的要求,承载网是必须要进行升级改造的。
在5G网络中,之所以要功能划分、网元下沉,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满足不同场景的需要。前面再谈接入网的时候,我们提到了前传、回传等概念说的就是承载网。因为承载网的作用就是把网元的数据传到另外一个网元上。
这里我们再来具体看看,对于前、中、回传,到底怎么个承载法。
首先看。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
每个AAU与DU全部采用光纤点到点直连组网,如下图:
这就属于典型的“土豪”方式了,实现起来很简单,但最大的问题是光纤资源占用很多。随着5G基站、载频数量的急剧增加,对光纤的使用量也是激增。
所以,光纤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可以采用此方案。
第二种,。
将彩光模块安装到AAU和DU上,通过无源设备完成WDM功能,利用一对或者一根光纤提供多个AAU到DU的连接。如下图:
光复用传输链路中的光电转换器,也称为WDM波分光模块。不同中心波长的光信号在同一根光纤中传输是不会互相干扰的,所以彩光模块实现将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合成一路传输,大大减少了链路成本。
采用无源WDM方式,虽然节约了光纤资源,但是也存在着运维困难,不易管理,故障定位较难等问题。
第三种,。
在AAU站点和DU机房中配置相应的WDM/OTN设备,多个前传信号通过WDM技术共享光纤资源。如下图:
这种方案相比无源WDM方案,组网更加灵活(支持点对点和组环网),同时光纤资源消耗并没有增加。
看完了前传,我们再来看看。
由于中传与回传对于承载网在带宽、组网灵活性、网络切片等方面需求是基本一致的,所以可以使用统一的承载方案。
主要有两种方案:
-
分组增强型OTN+IPRAN
利用分组增强型OTN设备组建中传网络,回传部分继续使用现有IPRAN架构。
-
端到端分组增强型OTN
中传与回传网络全部使用分组增强型OTN设备进行组网。
这里我们仅仅对承载网做了最简单的讲解,至于承载网中采用的FlexE分片技术、减低时延的技术、SDN架构等等想了解的小伙伴建议自己查一查。
最后对5G承载网做一下总结:
-
架构:核心层采用Mesh组网,L3逐步下沉到接入层,实现前传回传统一。
-
分片:支持网络FlexE分片
-
SDN:支持整网的SDN部署,提供整网的智能动态管控。
-
带宽:接入环达到50GE以上,汇聚环达到200GE以上,核心层达到400GE。
三、5G核心网
由于核心网是我认为最难的一块网络,涉及的产品非常多,实话说我也还没有理解透,因此这里采用从2G到5G核心网演进的方式,帮助大家初步了解核心网。尤其会重点说一说,马上进入5G时代了,我们的核心网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
2G的核心网设备,是这样的:
2G核心网设备
大大宽宽的机柜,有好几层机框,然后每层机框插了很多的单板。单板很薄很轻,面板是塑料的,很容易坏。
这个设备,名字就叫,移动交换中心。
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网络架构图:
2G网络架构
可以看出来,组网非常简单,MSC就是核心网的最主要设备。HLR、EIR和用户身份有关,用于鉴权。
注意:之所以图上面写的是“MSC/VLR”,是因为VLR是一个功能实体,但是物理上,VLR和MSC是同一个硬件设备。相当于一个设备实现了两个角色,所以画在一起。HLR/AUC也是如此,HLR和AUC物理合一。
后来,到了2.5G。是的没错,2G和3G之间,还有一个2.5G——就是GPRS。
在之前2G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基础上,有了GPRS,就开始有了数据(上网)业务。
于是,核心网有了大变化,开始有了PS核心网。PS,Packet Switch,分组交换,包交换。
红色部分为PS交换
SGSN: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服务GPRS支持节点
GGSN:Gateway GPRS Support Node,网关GPRS支持节点
SGSN和GGSN都是为了实现GPRS数据业务
很快,基站部分跟着变,2.5G到了3G,网络结构变成了这样:
(为了简单,HLR等网元我就没画了)
3G基站,由RNC和NodeB组成。
到了3G阶段,设备商的硬件平台进行彻底变革升级。
机架内部
(单板比2G重,而且面板都是金属的)
机框后侧
(主要是提供网线、时钟线、信号线接口)
大家不要小看了硬件平台,实际上,就像最开始、一样,设备商自家的很多不同业务的设备,都是基于同一个硬件平台进行开发的。不可能每个设备都单独开发硬件平台,既浪费时间和精力,又不利于生产和维护。
稳定可靠且处理能力强大的硬件平台,是产品的基石。
以前是TDM电路,就是E1线,中继电路。
粗重的E1线缆
IP化,就是TCP/IP,以太网。网线、光纤开始大量投入使用,设备的外部接口和内部通讯,都开始围绕IP地址和端口号进行。
硬件平台上的光纤
具体来说,就是网元设备的功能开始细化,不再是一个设备集成多个功能,而是拆分开,各司其事。
在3G阶段,是分离的第一步,叫做承载和控制分离。
用户面,就是用户的实际业务数据,就是你的语音数据,视频流数据之类的。
而控制面,是为了管理数据走向的信令、命令。
这两个面,在通信设备内部,就相当于两个不同的系统,
2G时代,用户面和控制面没有明显分开。3G时代,把两个面进行了分离。
接着,SGSN变成MME,GGSN变成SGW/PGW,也就演进成了4G核心网:
4G LTE网络架构
(注意,基站里面的RNC没有了,为了实现扁平化,功能一部分给了核心网,一部分给了eNodeB)
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动管理实体
SGW:Serving Gateway,服务网关
PGW:PDN Gateway,PDN网关
演进到4G核心网之前,硬件平台也提前升级了。
华为的USN系列,开始启用ATCA/ETCA平台(后来MME就用了它),还有UGW平台(后面PGW和SGW用了它,PGW和SGW物理上是一体的)。
中兴ATCA机框
ATCA:Advanced Telecom Computing Architecture,先进电信计算架构
ETCA:enhanced ATCA,增强型ATCA
中兴xGW(T8000)硬件平台
其实就是一个大路由器
在3G到4G的过程中,IMS出现了,取代传统CS(也就是MSC那些),提供更强大的多媒体服务(语音、图片短信、视频电话等)。IMS,使用的也主要是ATCA平台。
前面所说的V3平台,实际上很像一个电脑,有处理器(MP单板),有网卡(以太网接口卡,光纤接口卡)。而V4的ATCA平台,更像一台电脑了,前面你也看到了,名字就叫“先进电信计算平台”,也就是“电信服务器”嘛。
确切说,ATCA里面的业务处理单板,本身就是一台单板造型的“小型化电脑”,有处理器、内存、硬盘,我们俗称“刀片”。
ATCA业务处理板——“刀片”
(没找到中兴的,只能放个华为的)
既然都走到这一步,原来的专用硬件,越做越像IT机房里面的x86通用服务器,那么,不如干脆直接用x86服务器吧。
于是乎,虚拟化时代,就到来了。
虚拟化,就是网元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
说白了,硬件上,直接采用HP、IBM等IT厂家的x86平台通用服务器(目前以刀片服务器为主,节约空间,也够用)。
软件上,设备商基于openstack这样的开源平台,开发自己的虚拟化平台,把以前的核心网网元,“种植”在这个平台之上。
网元功能软件与硬件实体资源分离
注意了,虚拟化平台不等于5G核心网。也就是说,并不是只有5G才能用虚拟化平台。也不是用了虚拟化平台,就是5G。
按照惯例,设备商先在虚拟化平台部署4G核心网,也就是,在为后面5G做准备,提前实验。
硬件平台,永远都会提前准备。
好了,上面说了5G核心网的硬件平台,接下来,我们仔细说说5G核心网的架构。
到了5G,网络逻辑结构彻底改变了。
5G核心网,采用的是SBA架构(Service Based Architecture,即基于服务的架构)。名字比较好记,呵呵…
SBA架构,基于云原生构架设计,借鉴了IT领域的“微服务”理念。
把原来具有多个功能的整体,分拆为多个具有独自功能的个体。每个个体,实现自己的微服务。
单体式架构(Monolithic)→ 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
这样的变化,会有一个明显的外部表现,就是网元大量增加了。
红色虚线内为5G核心网
除了UPF之外,都是控制面
这些网元看上去很多,实际上,硬件都是在虚拟化平台里面虚拟出来的。这样一来,非常容易扩容、缩容,也非常容易升级、割接,相互之间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核心网工程师的福音)。
简而言之,。
5G核心网之所以要模块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为了。
很多人觉得“切片”很难,其实并非如此。
切片,就是“多种人格”。同一样东西,具有不同的特性,以应对不同的场景,也有点像“瑞士军刀”。
5G是一个天下一统的网络,通吃所有用户。设计之初,就需要它应对各种需求。
既然网络用途不同,当然要见招拆招。以一个死板的固定网络结构去应对,肯定是不行的。只有拆分成模块,灵活组队,才能搞定。
网络切片
例如,在低时延的场景中(例如自动驾驶),核心网的部分功能,就要更靠近用户,放在基站那边,这就是“下沉”。
部分核心网功能,“下沉”到了MEC
下沉不仅可以保证“低时延”,更能够节约成本,所以,是5G的一个杀手锏。
以上,就是从2G到5G,核心网整个的演进过程和思路。并不难理解吧?
简单概括,就是拆分、拆分、再拆分,软件、软件、更软件。
在将来,核心网的硬件和IT行业的硬件一样。而核心网的软件,就变成手机上面的app一样。
通过以上的讲解希望对大家理解无线通信的网络架构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