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是两个现代化深度融合的主要方向,是增强中国制造业发展优势的关键,
通过创新驱动,加强智能制造核心设备的独立供应能力,不断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逐步巩固工业软件等基本支持能力,通过示范驱动构建综合服务能力,通过综合应用提高新模式的应用水平。
当前,以下智能制造技术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领域均已开始普及应用:
我国工业制造发展至今经历了“工业1.0—机械制造”、“工业2.0—流水线、批量生产,标准化”、“工业3.0—高度自动化,无人/少人化产”和“工业4.0—网络化生产,虚实融合”等阶段。从传统制造走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的转变,要求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数字化和高度一体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消费者以及社会对产品功能与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产品的复杂程度也随之提高。为了提高制造业的柔性与效率,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降低产品成本,智能自动化柔性生产线在行业内得到普及。
智能自动化系统控制软件技术是实现智能化的核心所在,使生产流程进一步由自动化提升到智能化,使智能自动化生产线从本质上实现安全生产、柔性制造。
随着智能自动化生产线系统行业的持续发展与优化升级,关键环节的的协作机器人应用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业内数据统计表明,近几年协作机器人的应用取得了爆发式的增长。
汽车智能工厂案例
众所周知,工业4.0的两个主题是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在工业4.0背景下,汽车工厂将实现网络化、分布式的生产设施,控制生产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复杂性,人、机器与资源之间会有直接的交流。与此同时,高度标准化、模块化的设备及系统将大幅节省汽车生产制造中的成本,机器人可以从事高强度持续性的工作,依托于传感器、3D打印等技术大大提高零部件生产加工及工序中的精密度,降低失误率及风险。
作为“德国制造”的一个代表,宝沃汽车实现了工业4.0智能工厂的部署,以先进的智能制造体系,。
宝沃智能工厂,在具备强大灵活生产性能的同时可实现多车型共线生产,并打造个性定制化车型的生产及开发,集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检测和物流六大工艺流程于一身。
通过智能化生产体系,以及物联网化的生产设施,最终实现企业供应链,制造等环节数据化、智慧化,以及达到高效生产及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目的。
与其他企业外包或外购智能生产系统不同,
据了解,法士特在生产线上引入模块化的理念,实现了控制器、气动门等部件的标准化运作和生产线的灵活运用。
首条智能生产线投入使用后,线上工作人员从17人减少到7人,从每天最多生产450套产品提升至现在的750套;不仅生产效率提高40%,产品一致性也得到进一步保证。此外,法士特自动装配悬臂线投入使用后,一次装箱合格率提高3%,装配线产能提高25%,占地面积节约27%,有效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提升了产品装配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广汽传祺杭州工厂秉承“工业4.0”的智能制造理念,历时13个月建设,遵循“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广汽传祺世界级生产方式为核心,糅合全球领先的研发技术、科学管理方法和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
涂装车间采用世界领先的Ro-Dip 360度翻转前处理电泳线,壁挂式机器人喷涂系统采用紧凑型两道色漆绿色环保喷涂技术,充分体现传祺的“绿色工厂”理念;
奥迪一直将科技作为产品的卖点,这一次奥迪将科技发挥到了极致,为我们描绘出一座未来汽车工厂——奥迪智能工厂。在这座工厂中,我们熟悉的生产线消失不见,零件运输由自动驾驶小车甚至是无人机完成,3D打印技术也得到普及……这样一座颠覆传统的汽车工厂都有哪些黑科技?
零件物流是保障整个工厂高效生产的关键,
在奥迪智能工厂中,小型化、轻型化的机器人将取代人工来实现琐碎零件的安装固定。柔性装配车将取代人工进行螺丝拧紧。
除了抓取普通零件外,柔性抓取机器人还可以抓取螺母、垫片之类的细微零件。
此外,数据眼镜可以对看到的零件进行分析,这套设备类似装配辅助系统,发现缺陷与问题。数据眼镜可以对员工或者工程师进行针对性支持。
,下一阶段发展的是3D金属打印机。 奥迪专门设计了金属打印试验室,对此技术进行研发。
风电行业智能化发展趋势分析及案例
2017年,首次出现国内新增新能源装机容量超过传统能源的拐点,是新能源将快速成为主体能源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各开发企业和电力装备业的共识。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空间广阔,催生了一批优秀企业诞生,并成为国际知名新能源开发、装备制造及智慧能源管理运营的领军者。
风电制造业,是一个绿色产业与传统工业相结合的、年轻的新能源行业。既结合了先进的产品设计,又依赖于传统工业生产。那么在新一代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风电制造业应该如何应对并实现智能转型呢?
过去五年,我国风电市场应用规模不断扩大,无论是新增市场,还是累计应用量均位居全球第一。
2013年,我国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尚未达到1亿千瓦,海上风电仅有3家企业在潮间带项目上有所布局。直至2014年,风电建设步伐逐渐加快,行业全面回暖,尔后一路高歌猛进,在2015年2月正式迈入“一亿千瓦俱乐部”,成为我国各类发电类型中首个完成“十二五”规划装机目标的能源种类。
经过五年来的不断沉淀和积累,
目前我国已经有相当一批能源设备制造企业从最初的“追赶者”跃升成为该领域的“领跑者”。截至2017年底,我国风电出口量达到340万千瓦,出口国家覆盖了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将近超过34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标签: 35一体化瓦振动变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