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媒介是指信息传输所经过的空间或实体。
它是电信系统的一部分,其功能是将发信设备发送的信息传输到收信设备。媒介中信息传输的特点对通信系统的组成、特点和质量有重要影响。
中文名
传输媒介
外文名
Transmission Media传输特性
发送模拟信号
连通性
点到点或多点连接
地理范围
建筑之间
传输媒性
语音
传输媒体是通信网络中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物理通道。计算机网络中使用的传输媒体可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类.双绞线、 同轴电缆和光纤是三种常用的传输媒介。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红外通信、 激光通信和微波通信的信息载体属于无线传输媒介。 传输媒体的特点对网络数据通信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如下:
1)物理特征:解释传输媒体的特征。
2)传输特性:包括模拟信号发送或数字信号发送、调制技术、传输量和传输频率范围。
3)连通性:点到点或多点连接。
4)地理范围:网上各点之间的最大距离可用于建筑、建筑或扩展到整个城市。
5)抗干扰性:防止噪声和干扰影响数据传输的能力。
6)相对价格:基于部件、安装和维护的价格。
传输媒体的影响
语音
信息传输通过的空间或实体。它是电信系统的一部分,其功能是将发送设备发送的信息传输到接收设备。媒介中信息传输的特点对通信系统的组成、特点和质量有重要影响。
媒体对电磁波传播有两个主要影响。一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和媒体的吸收或反射削弱了能量,表现为传输损失。媒体的重要特征是损失的大小和随时间的变化。二是在媒介中传播时产生失真。例如,信号中不同频率成分在媒体中传输速度不同(色散效应)造成的失真限制了媒体的传输频率范围;或由于空间的多径效应,接收信号失真甚至不稳定;或者由于媒体中还有其他电磁波传输,其中一些是人为的和自然的,对所需信号造成干扰。这些都会使收到的信号与原始信号不同,严重时无法识别。
传媒分类
语音
[2]
根据电磁波传播的方式,媒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导电磁波的物理线路,如导线、同轴管、波导管或光导纤维,电磁波沿线传播,能量集中在导线附近或约束在导波管内,称为有线模式,信道称为有线信息;另一种是收发信设备之间没有物理线路连接,利用电磁波在空间传输信息,这就是所谓的无线方式,成的信道被称为无线信道。
传输媒介有线信道
包括明线、电缆、波导线、光缆等。它们传输稳定,干扰小,容量大,保密性强。但必须敷设电缆,沿线建设增音站,补偿线路损耗,投资大,施工时间长。因此,扩大系统容量,提高线路利用率,降低每条线路的成本,是有线通信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以下线路。
架空明线 由一对或多对裸铜线组成的通信线路。通常在30千赫以下提供三条双向载波路,在30~150千赫之间提供12条双向载波路。频率再高,损耗和电磁辐射增加迅速,频率超过150千赫,只在少数情况下使用。长距离平行线对交叉技术的相互串扰减弱。电杆上能架设的线不多,因此明线系统容量小,易受气候条件影响。
对称电缆 电缆芯由一对或多对绝缘金属导线组成,外护套由金属或其它复合材料制成。称为对称电缆,因为芯线对称。线对之间的串音通过扭曲和平衡减弱。对称电缆多半是埋于地下而且有外护套屏蔽,因而电磁辐射小,抗干扰和保密性能优于明线。其中,有适合音频通信的音频电缆和适合载波通信的高频电缆。一对高频电缆的芯线可以通过60或60 120个单向载波电话频率为252或552千赫。对最高频率的限制主要是串音,不考虑串音时可以增加复用频率。
同轴电缆 电缆芯由几个同轴管组成,同轴管由两个相互绝缘的导体同心套组成。由于外导体在高频时的屏蔽作用,外部电磁干扰和同轴管之间的串扰减弱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同轴电缆可在宽频带内保证高通信质量,适用于大容量系统的传输媒介。因此,复用频率f越高,损耗越大,增音段距离越短。表列出两种规格的同轴电缆的系统容量和平均增音段距离。 更大的同轴电缆(如尺寸为3).7/13.5毫米)用的不多。此外,还有专门用于数字传输系统的微同轴电缆(0.7/2.9毫米)。敷设在海底的电缆通常采用单管同轴结构,外部采用钢丝铠装,可根据需要在内导体中安装钢绞线,以增加其抗拉强度。
波导 金属管高频电磁波的金属管。20世纪50年代末,开发了一种适合长距离传输媒介的圆形波导系统。当频率为40~110吉赫时,损耗小于5分贝/公里。因此,它可以用来形成一个毫米波导通信系统,具有超大容量(数万至数十万字路径)。然而,对波导系统的生产和敷设有很高的要求,这限制了该传输系统的实用性和发展。
光纤和光缆 单色光可以携带大量的信息。因此,自1960年激光发明以来,人们一直非常重视研究适合传输激光的媒介,其中最有效的是用高纯度的石英玻璃纤维引导光波。在单模光纤中,光波以单一波型传输,色散失真小,传输速率可超过10吉比/秒)。因此,单模光纤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大容量或超大容量系统传输媒介,但耦合和连接的精度非常高(见光纤通信),因为它的芯径只有几微米。
无线信道 无线电通信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通信手段。由于频谱资源有限,无线电通信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开辟新的波段,避免相互干扰。从使用的波长来看,长的已经扩展到超长波和极长波;短的已经缩小到毫米波和亚毫米波,以至于光波。在利用空间方面,它也发展到地下、水下和外部空间。电磁波可分为三种:地球表面传播、电离层反射传播和视距传播。
传输媒体无线信道
[3]
电磁波沿地球表面传播,也称为地波。一方面,其传播能力取决于电波沿地球曲面的绕射能力,包括绕过地面障碍物的能力;另一方面,它取决于地面对电波的吸收损失。长波、超长波和极长波绕射能力强,吸收损耗小,沿地面传播能力最强,可达数千至数万公里。但频率范围窄,信道容量小,大气干扰大,设备和天线大。频率越高,沿地传播能力越差。例如,短波地波只能传播几十公里,至于微波,一般不使用地波(见地波传播)。
当电波沿地面传播时,部分能量进入地下或水下,可以实现部分地下或水下通信。波长越长,穿透能力越强,可达几米或几十米(见地下通信、水下通信)。
电磁波通过电离层反射传播 也称天波。电离层反射长、中、短波,其中短波最适合天波传播,可以利用较小的设备和天线实现远距离甚至全球通信。但短波频带窄,容量小。超短波和微波可以穿透电离层,不能通过电离层反射传播。当使用天波通信时,由于电离层的变化(如昼夜、四季、太阳黑子)对电波传播的影响较大,因此通信稳定性较差(见电离层电波传播)。
对流层中的不均匀气团对超短波和微波有散射作用,可实现数百公里的散射通信。但由于色散效应的限制,有效传输带宽狭窄,只能满足中小容量通信的需要(数十或数百个单词)。
电磁波视距传播 通过空间媒过空间媒体直线传输到收信端。超短波和微波通常以这种方式传播。如果收发端在地面上,传播距离仅限于直视范围,约几十公里。要实现远距离通信,必须建立多个接力站,将信号传输到远端,因此称为接力通信(见微波接力通信)。这种方式虽然投资大,机动性差,但频率范围中短波宽得多,容量大得多,传输稳定,发展迅速。然而,在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段,大气温度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更加明显,雨雪也会导致严重衰减,对通信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通信一端在地面,另一端在外部空间,构成地-空通信(见空间通信),则必须选择不被电离层反射、雨雾吸收不严重的频率范围,即所谓地-空通信的窗口。
参考资料
1.
传输媒介
.中国百科[引用日期2016-04-16]
2.
简水生。通信线路原理
3.
程新民。无线电波传播。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