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复习 2021
本文19-3遥感GJ初步撰写,CBW补充及排版整理。
(附XXY张红日老师提供的重点提纲,并给出参考答案)
第二章 概述了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的变化
第四纪介绍及沉积物
-
第四纪(Quaternary)概念:约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MA是百万年;B.P.是before the present,即距今)
-
第四纪特点:
- 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冷暖气候和大规模冰川活动发生了许多急剧变化
-
形成和发展人类及其物质文明
-
显着的地壳运动
-
陆相沉积物和矿产
-
各种急剧而缓慢的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的生活环境
-
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
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
-
岩性(填)第四纪沉积物
-
(阅读P8-P16)
地貌
-
地形特征:地形特征主要由不同形状和坡度的地形表面、地形线和地形点组成。
-
地形测量指标:地形测量是一种用数值表示地表特征的定量方法。可分为:
-
(阅读地貌成因:P17-23)
-
熟读第四纪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P25
第三章 重力地貌与物分化
分化和残积物
-
和它是地貌和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形成的重要营力
-
风化作用石和矿物在地表环境中受到影响过程影响。
-
主要分为
-
风化产物:。
-
风化壳:地表岩经风化、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变化后,原地残留的堆积物称为残留物,多层结构的残留物剖面成为风化壳。
土壤与古土壤
-
土壤:以各种风化产物或松散堆积物为母质层,经生物化学作用改造而成。
-
土壤结构:
-
:位于土壤顶部,颜色较深,植物分解成腐殖质
-
:位于A层以下,颜色较浅,在淋溶作用下几乎缺乏腐殖质
-
:它位于土壤的下部,由母质层组成,颜色与下落的土母岩相似,但从上部过滤的部分积累
-
(了解古土——地质时期形成的土壤成为古土P36)
-
(了解崩塌及崩塌堆积物—陡坡【>50°】在重力作用下,岩体突然向下、滚动和旋转P38)
-
滑坡:在重力和水的参与下,沿一定滑动面或滑动带整体滑坡的岩体或土体称为滑坡。
-
滑坡要素:
-
滑坡条件:岩性条件、地质结构条件、地貌条件、气候和水分条件、地震和人工活动
-
滑坡发生过程:
-
泥流:斜坡上的厚层风化土石被水浸湿饱和,然后在重力作用下缓慢流向斜坡。
-
(了解风化、重力地貌和堆积物研究的意义P45)
第四章 流水、湖泊、沼泽地貌和沉积物
河流地貌和沉积物
-
流水包括
-
河流功能特点:
-
河流动能:河流地质作用的水力能,能综合反映河流地质作用的强度和特点
-
水流运动状态:
- 水质点运动状态:
- 环流:河流中的中大型水流运动,分为
横向环流和旋涡流
-
河流水位变化:
- 冬季水位下降,常年低水位称为河流水平水位
- 夏季水位迅速上升,常年洪水位高度称为河流洪水位
- 河谷形态:
-
横截面:谷底、谷坡、谷肩
-
纵截面:凹、凸、凹
-
河谷形成发展:
V类型谷、河漫滩谷、成型谷 -
河谷类型:
侵蚀谷、结构谷、多成因谷 -
河流海滩谷:在河流形成和发展的中期,河流纵截面通过追溯侵蚀、瀑布后退和低岩石侵蚀变得相对温和。曲流的形成和演变已成为河流的重要途径,河流进入
侧方侵蚀 为主要阶段 -
河漫滩形成阶段:
原始河漫滩、河漫滩、河漫滩上曲流(河曲) -
河谷类型:
侵蚀谷、结构谷、多成因谷 -
河流阶地类型:
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三类六种)
暂时性流水沉积物和地貌
-
洪积物:
暴雨或冰雪融化季节含有大量砂石高速运动的浑浊水流,从山口流出或进入主流谷地。由于河床纵截面坡度急剧下降,流速急剧下降,是否存在河流约束,分散成多槽流;
通过泛滥,槽流连接成面状洪流,两者在上述地区共同堆积的扇形堆积物称洪积物。
-
洪积物扇形岩相:
扇顶相 (以巨砾、砾石等粗相沉积物为主,由多次槽洪粗砾沉积物组成)扇形相 (由洪相砂土夹槽洪相砂砾组成)滞水相 (由漫洪相砂和亚粘土组成。由粉砂和亚粘土组成的纹泥层理,透水性差,有时夹层有机沉淀物较薄) -
临时洪流堆积地貌有:洪积扇、干三角洲和洪积平原(了解:P72)*;冲沟(斜坡上发育的小流水侵蚀谷分为细沟、切沟、冲沟、凹谷)和冲出锥(临时冲沟形成的小洪积物形式)*。
两者构成的洪积阶地与以前的河流阶地具有相似的含义 -
了解洪积扇的特点:
-
几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不等
-
扇面倾角5°-10°,滞水相地形平缓,不易观察
-
轴上经常有干河床,潜水面较深,潜水面逐渐向滞水相方向升高。有时潜水溢出地面成泉、河流或沼地或盐渍
冲沟和冲出锥:发育在坡地上的小型流水侵蚀沟谷
冲沟形成发展:细沟阶段、切沟阶段、冲沟阶段、坳谷阶段
冲出锥:暂时性冲沟水流在沟口形成的小型洪积物形态
泥石流:泥石流是高粘度高密度和高速运动的重力流,具有浮托力,介质为粘性泥石浆,被搬运物为石块。
湖泊与沼泽沉积物
-
湖泊:是陆地上的积水洼地,规模大小悬殊。湖泊是大陆上的重要沉积场所,也具有调节气候与洪水的重要作用。
-
湖泊成因:
内力成因湖泊和外力作用湖泊 。 -
淡水湖碎屑沉积物,具有环带状分布。分为:
-
湖滨带 :受湖浪冲蚀与波浪作用的动能较高地带,深度近于浪基面 -
过渡带 :位于湖滨带与湖心带之间,受湖水位变化影响的主要地带 -
湖心带 :位于湖泊中心,水体波动微弱,沉积环境较为安宁
-
沼泽:沼泽是地表长期处于充分湿润,喜湿性植物丛生并有大量泥炭和有机质淤泥堆积的地段。
-
沼泽的形成:主要是由
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 引起。 水体沼泽化是湖泊发展的晚期阶段,湖水将干涸,表层含水量高,喜湿性植物大量生长形成的,大部分沼泽属于这种处于水体缩小状态下的湖区沼泽化而成,分布面积广;
陆地沼泽化是在平原和河谷地带或由于土层粘性大,泄水不畅或地表水体通过地表下透水层往低洼地带泄水。
-
(了解流水湖泊和沼泽堆积物研究的实际意义:P80)
第五章 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
岩溶条件
-
岩溶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为辅,引起岩石的破坏及物质的带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岩溶也称喀斯特)
-
岩石成分对溶蚀率的影响:
可溶性岩石有: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硫酸盐类岩石(石膏、芒硝)、卤盐类岩石(石盐、钾盐)
溶解度:卤素盐>硫酸盐>碳酸盐
注: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记忆:石灰岩>芒硝>钾盐,即:
S K C l > S N a 2 S O 4 ∗ 10 H 2 O > S C a C O 3 S_{KCl}>S_{Na_2SO_4*10H_2O}>S_{CaCO_3} SKCl>SNa2SO4∗10H2O>SCaCO3
碳酸盐类溶解度:石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泥灰岩
岩溶地貌
- 岩溶地貌:分为
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
-
地表岩溶:
石牙与溶沟、石林与岩溶漏斗、峰林峰丛和溶蚀洼地、孤峰与岩溶平原、盲谷断头河和干谷、落水洞与竖井 P87 -
地下岩溶:
溶洞、地下河伏流与地下湖 P88 溶洞:溶洞是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地下岩洞的通称
地下河:暗河,是具有河流主要特性 的位于岩溶区地下的有水通道
伏流:为地表河流经过地下的潜伏段
地下湖:是指天然的洞穴中具有开扩自由水面的比较平静的地下水体
-
(了解岩溶堆积物(分为地表岩溶堆积物、洞穴堆积物)P91
岩溶旋回:P92
岩溶研究的实际意义:P94)
第六章 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
冰川地貌和堆积物
-
冰川:地表一定厚度的积雪经过一系列物理变化成为具有可塑性的冰川冰,冰川冰可在其本身的压力及重力作用下流动,这种运动的冰川冰称为冰川
-
雪线: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分界线,大多数冰川形成于雪线上
-
成冰作用:在雪线以上的积雪经一系列变质阶段而形成冰川冰
-
冰川类型(山岳冰川、冰原、冰帽、冰盖)
-
山岳冰川类型:
冰斗冰川及悬冰川 :在雪线附近占据圆形谷源洼地或谷边洼地的小型冰川,其消融区和累计区不宜分开称为冰斗冰川;当冰斗内积雪量大于消融量,冰川将不断被补给冰从冰斗挤出,呈小型冰舌,悬挂于冰斗口外的陡坎上称为悬冰川山谷冰川 :在有利的地形气候条件下冰雪积累逐步增加,冰斗口外的悬冰川不断伸长达到山谷中并沿山谷流动,形成山谷冰川山麓冰川 :一条巨大的山谷冰川或几条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路地区扩展或汇合而成广阔的冰川为山麓冰川
-
冰原、冰帽和冰盖(大陆冰川) :-
冰原 :在微弱切割的分水岭及高原上,发育面积较大,表面平坦或下凹的冰体称为冰原,面积在几百平方公里; -
冰帽、冰盖 :随冰雪增加,冰原表面由下凹转为为上凸称为冰帽,其中面积超过5W平方公里称为冰盖
-
-
山岳冰川剥蚀地貌:
拔蚀作用:通过冰川融化与再冻结,可以把已松动的岩块从基岩面上掘起,随冰川而走
1)
2)
3)
4)
5)
-
冰碛物:由冰川直接沉积,是未经其他外 力特别是未经冰融水明显改造的沉积物 -
第四季古冰川研究问题:1)古冰川遗迹研究 2)古冰川形成条件研究
冻土地貌和沉积物
冰川冻土研究意义
- 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供给;有可能出产冰渍砂矿
- 工程与环境:在冻土层施工,要考虑冻土变形引起的工程影响;冻融作用导致土地资源破坏;冰期与间冰期对研究古气候和古环境有重要价值
第七章 风力地貌和堆积物与黄土
风力地貌和堆积物
- 风力作用特征:当风刮过地面时,对地面产生的一系列作用,包括风的剥蚀,搬运和沉积作用。风力作用是干旱气候环境的主要地质营力
- 风蚀地貌:①石窝,风蚀蘑菇、②风蚀垄槽(雅丹)、③风蚀洼地、④风蚀谷和风城
- 风积地貌:
-
信风型风积地貌(单向风或多个近似风):沙堆、新月型沙丘、纵向沙垄、抛物线型沙丘
-
季风-软风型风积地貌(两个方向的风,但其中一个是优势风向):新月形沙丘链、横向沙垄
-
对流型风积地貌(有龙卷风影响):蜂窝状沙地
-
干扰型风积地貌(多个风向):金字塔型沙丘
- 荒漠:是干旱区大型地貌组合,分为
岩漠、砾漠、沙漠、泥漠
-
岩漠:是干旱区分布的各种风蚀地貌的基岩裸露区
-
砾漠:主要由砾石组成的平坦地面,有些砾石被风改造为风棱石
-
沙漠:是指整个地面覆盖着大量泥沙,并发育有时代不同的各种沙丘组合的荒漠
黄土
黄土: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广泛分布的松散土状堆积物
(了解黄土特征:呈浅灰黄色或棕黄色,主要由粉沙组成,富含钙质,疏松多孔,不显宏观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具有很强的湿陷性)
- 黄土的成因问题:
风成黄土、水成黄土
(了解风力和黄土地貌与堆积物研究的实际意义P129)
第八章 海洋和海陆交替带地貌和沉积物
海洋环境地貌和沉积物
-
海洋环境地貌有:
滨海、浅海、半深海、深海(洋盆) -
海岸地貌:
陆地和海洋接触地带称为海岸带,又称海滨 现代海岸带是由:海岸、潮间带、水下岸坡 三部分
- 海岸:高潮线以上的狭窄的陆上地带,其陆上界线为波浪作用的上限
- 潮间带:是高、低潮海面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淹没,低潮时露出为滩涂
- 水下岸坡:低潮线以下,至波浪有效作用于海底的下限地带
- 波浪:风作用于海洋水面,将其能量传递给海洋表层水体,使表层水质点沿着顺风方向在垂直断面上作闭合的圆周运动,这就是波浪
- 海啸:不同于波浪,海啸是由地震从海底将能量传递给海水的
- 潮汐:潮汐的涨落展宽了波浪的活动范围,改变了波浪活动带
- 河口区:入海河流与河水相互作用的地区,除河流作用与波浪作用外,潮汐也起较大作用
- 河口地貌及堆积物:根据水动力特征和沉积环境从陆到海,可以
把河口区 分为近口段 (从潮区界到潮流界之间的河段)、河口段 (从潮流界到口门之间,河流与潮流结合形成双向水流)和口外海滨段 (自口门向外海至水下三角洲前缘坡折处) 三角洲:在河流与海洋的汇合处沉积形成的平面上呈三角状的堆积体
张红日老师的地貌学题目
由于2021年地貌学考试是郭斌老师出题,但张红日老师也列出了提纲,故在此列出张老师的题目并给出参考答案,仅代表个人观点
第二章
- 第四纪特点、分期
①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发生过多次急剧变化的暖寒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
②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发展
③显著的地壳运动
④广泛堆积的陆相沉积物和矿产
⑤急剧发生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难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
⑥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日益增加
- 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点
①岩性松散、成因多样、岩性岩相变化快、厚度差异大
②有不同程度的风化
③含有化石和古文化遗存
- 地貌形态特征,测量指标
地貌形态特征:主要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和地形点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地貌形态测量指标:用数值表示地表特征的一种定量方法,分为:高度、高度、地表破坏程度
第三章
- 风化作用定义
岩石和矿物在地表环境中,受到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发生体积破坏,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风化作用受到气候、岩石成分、结构构造、植被、地形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 土壤结构(每一层特点)
A腐殖层:位于土壤顶部,颜色较深,植物分解为腐殖质
B融淋层:位于A层下面,颜色较浅,在融淋作用下,几乎缺少腐殖质
C淀积层:位于土壤下部,由母质层组成,颜色和下伏成土暮烟相近,但积淀从上部淋溶下的部分
- 滑坡
滑坡:斜面上的岩石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和水的参与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做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滑坡要素:滑坡体,滑坡带或滑坡面、滑窗
滑坡条件:岩性条件,构造条件,地貌条件,气候与水条件,地震,人工活动
第四章
- 水流运动特征
- 水质点运动状态:层流和紊流
层流为:低速,存在于水流与河岸和和河底摩擦使流速降低处
紊流为:高速,随水深变化,下部低速高紊流;上部高速低紊流
- 环流:河流中中大尺度水体的流动,包括横向环流和旋涡流
- 河谷类型
侵蚀谷,构造谷,多成因谷
河流发展阶段来分:V型谷,河漫滩河谷,成型河谷
- 洪流洪积物
洪积物为:暴雨或冰雪消融季节含有大量沙石高速移动的浊水流,从山地流出山口或进入主流谷地,由于河床纵坡面高度骤降,流速锐减,又无河道约束,便分散成多股槽流。通过泛滥,槽流连接成面状洪流,两者在上述地区地区共同堆积的扇形堆积物为洪积物
第五章
- 岩溶作用定义
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为辅,引起物质的破坏及岩石的带出、转移再沉积的综合地址作用
- 岩溶地貌分类
表层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
表层岩溶地貌:石牙与溶沟,石林与岩溶漏斗,峰林峰丛及溶蚀洼地,孤峰与岩溶平原,盲谷,干谷,断头河,落水洞和竖井
地下岩溶地貌:溶洞,地下河,伏流,地下湖
- 岩溶旋回
和其他地貌一样,也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生命周期,即从青年期,壮年期,老年器,从而发生一次岩溶旋回。
第六章
- 成冰作用定义
雪线以上的积雪通过一系列变质作用而形成冰川冰,而冰川冰指的是地表一定厚度的积雪,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变化成为可塑性的冰川冰。
- 冰川类型
- 山岳冰川:
冰斗冰川及悬冰川
山谷冰川
山麓冰川
- 大陆冰川:
冰原,冰帽,冰盖
- 冻土定义
高纬度和高山区降水少,温度低,气候干冷,不足以形成冰川,地面仅有不厚的雪层,土层持续大量散热,地温不断下降,地面形成冻结层,即为冻土
- 冰川冻土研究实际意义
- 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供给;有可能出产冰渍砂矿
- 工程与环境:在冻土层施工,要考虑冻土变形引起的工程影响;冻融作用导致土地资源破坏;冰期与间冰期对研究古气候和古环境有重要价值
第七章
- 风力作用
当风刮过地面时,对地面产生一系列作用,包括风的剥蚀。搬运,沉积作用。风力作用是干旱地区主要的地质营力
- 风力地貌类型
- 风蚀地貌:①石窝,风蚀蘑菇、②风蚀垄槽(雅丹)、③风蚀洼地、④风蚀谷和风城
- 风积地貌:
信风型风积地貌(单向风或多个近似风):沙堆、新月型沙丘、纵向沙垄、抛物线型沙丘
季风-软风型风积地貌(两个方向的风,但其中一个是优势风向):新月形沙丘链、横向沙垄
对流型风积地貌(有龙卷风影响):蜂窝状沙地
干扰型风积地貌(多个风向):金字塔型沙丘
- 黄土定义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广泛分布的松散土状堆积物
- 风力黄土研究实际意义
- 资源开发利用
- 沙漠,黄土区水源补给
- 通过研究流沙,黄土掩埋区的古地下水,古地形,第四纪气候
- 开发油气,沙等资源
- 水土保持与治沙
- 研究水土保持工程
- 解决黄土区工程中的黄土湿陷性
- 环境研究
- 大气气溶胶研究
- 荒漠化研究
第八章
- 海洋环境地貌
滨海(海岸带),浅海,半深海,深海(洋盆)
- 海岸带组成
海岸,潮间带,水下岸坡
- 海岸:高潮线以上的狭窄的陆上地带,其陆上界线为波浪作用的上限
- 潮间带:是高、低潮海面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淹没,低潮时露出为滩涂
- 水下岸坡:低潮线以下,至波浪有效作用于海底的下限地带
- 海岸分类
①里亚式海岸(下沉岸);②峡湾式海岸;③堤障沙岛式海岸;④三角洲式海岸;⑤火山海岸;⑥珊瑚礁海岸;⑦断层海岸
- 波浪定义
风作用于水面上,将能量传递给表层海洋水体,使表层水质点沿风向,在垂直断面上做闭合的圆周运动
- 三角洲定义
在河流与海洋或湖泊的交界处,沉积形成的平面上呈三角形的堆积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