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你们想要的这本硬件书!终于来了!(内含赠书福利)

也许很多硬件工程师都和我有过同样的经历。当我们第一次工作时,电路图的绘制主要是模仿。Demo板连线,模仿旧产品绘图,修改成熟电路图。

画PCB时间,感觉真的是:连连看,对碰。能够走线,完成功能,感觉已经大功告成。

当时电路回板后,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各种改板,各种不稳定,各种调试,各种飞线。在电路设计中,我们不考虑一些信号质量、电磁兼容性、长期可靠性、强度、减少设计等。

我们总是羡慕别人能做出更复杂的电路。当时不知道复杂电路的挑战点在哪里,也不知道电路设计的重点在哪里。

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感受设计电路,结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当时互联网还不发达,网上能找到的信息还很少,也没有硬件十万为什么这样的学习方式。

当时有一件很搞笑的事:我去问一位比我大的工程师,为什么别人的电路板上有蛇形走线?

他没有从事射频或高速数字电路的设计,只能回答我:我不知道,估计是为了防止信号辐射干扰其他信号。因为它们都是高速信号,所以速度越高,辐射就越容易。(答案自然是错误的)

所以,我把一个FPGA电路板上最快的信号(时钟)走蛇形线。现在想起来,真的是个大笑话。

后来,我以各种困惑辞去了第一份工作,去了华为。我梦想着硬件:

进入华为后,我觉得华为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很多历史积累,形成了规范、指导书、checklist。尤其是刚入职的时候,整个公司都在规范运动,大家都写规范。任何工作、绩效和技术水平都取决于规范。(大公司用KPI引导,容易做运动)。

每个人都不分青红皂白地遵循规范。事实上,有很多问题:当时,在评估原理图时,最常听到的是规范就是这样写的。有一些问题:

1、写规范的人不一定水平高,或者写得不细致,如果出现错误那就更是害人了。

2.规范有时会抑制开发人员的思维。一切都是按照规范进行的,不一定适合实际设计场景。例如,我需要低成本的设计,但规范强调高质量,不一定适用。

3.有了规范,也会导致一些开发人员不思考,比如个晶振要求MHz以上,放pF电容器滤波,电源滤波低于50MHz不需要。每个人都不想知道为什么,自然也不知道为什么;制定这个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没有详细描述试验结果、模拟结果或案例;另一个例子是网口变压器保护、室内外,根据各种情况EMC标准的设计要求可以直接绘制,但很少有人想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测试结果如何,当实际困难无助。

的确,简单规则形成的规范有时会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但工具越发达,人就越退化,这是必然的。

4.有些设备的选择不适合写标准。因为设备发展太快,有可能等你写标准,设备就被淘汰了。例如:在X86处理器进入通信领域后,处理器选型规范是多余的。

规范确实会带来好处。如果工程师严格遵守规范,很少会出现一些低级错误,从而提高发展的基本质量。规范的缺点是工程师不愿意思考原则,总是寻找规范。

然而,并非所有的工作都适合使用规范。硬件工程师应能够跳出参考电路和规范,从原则上思考问题和设计。

正是因为我在第一份工作中主要从事技术预研项目,虽然电路的复杂性没有那么高,但我经常做一些行业差距,需要找到技术断裂点,所以我培养了很多独立思考的工作习惯。

当你看到一堆规范时,你经常想知道它制定规范的基础、写作思想和物理原则。有时,当你看到一些规范时,你会思考背后的原因,发现一些规范本身的错误和不恰当。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知识体系的完善,我们了解了电子元件的微观结构和物理原理。在硬件知识结构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用物理原理解释工程规范的思维方式。

为了帮助工程师,特别是年轻工程师快速改进,避免盲目模仿,盲目迷信设计规范。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认知能力,实现理解工程现象,理解设计规范的使用。

最后,我们希望您能最终将原则与项目相结合,并清楚地进行开发。这样,设计的硬件质量高,问题少,即使有问题,也能快速分析和解决。

硬十计划出版一系列书籍,回答工作过程中的一系列困惑。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理想化设计电路,也不是一个严格的规范。因此,我们的一系列书籍希望清楚地解释一些技术细节,并最终总结为标准checklist、案例。

虽然第一本书的内容只是无源设备的内容,但我希望你能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掌握这种思维方式,并将其整合到整个硬件设计中。

这本书的写作过程经历了许多阶段,包括风格、形式和重点。

最后,经过多次讨论,硬十团队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团队决定以十万为什么的问答形式逐步回答问题。

我们的日常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为原始知识体系做出贡献的过程。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建立了一个更完整、更深入的知识体系。

因此,根据阻力、容量和感觉三章,整本书逐渐介绍了三个无源设备:电阻、电容器和电感器,以回答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这也是平时《硬件十万个为什么》公众号所发布内容的方式,解答大家工作中碰到的一些困惑的问题。这样每个知识点非常聚焦到具体解答大家的问题。

问题回答的形式可以使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系统,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分散的时间使问题回答闭环。由于硬件知识系统非常复杂,如果你想让整本书看起来系统,它会让读者无聊,这也是市场上一些解释设备选择书籍的缺点:追求大而完整,追求完整的系统,形成一个大的表格,许多知识点很少涉及到通常的工作。

这样,整本书就不够系统,但事实上,每个问题都是相关的和可持续的。当我们逐渐回答问题时,我们也逐渐理顺了问题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电阻写作过程中,从基本原理开始,然后回答电阻如何实现物理概念中的电阻,引起思考可以问一系列关于电阻材料、参数、工艺等一系列问题,在了解电阻内部结构、具体特点后,回答一系列关于设备故障、故障机制等可靠性的问题,所以可靠性也与设备的使用有关,如何使用电阻?用在哪?注意事项,等等问题也随着这个意识流被引出。

基本原理解释清楚,然后我们去看电阻的规范,然后回归大海,形成完整的认知,完整的知识体系。

电容器的状况与电阻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它们都是无源设备,但材料、工艺、原理和特性在不同电容器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电容器,我们将重点介绍日常使用最多的内容MLCC、铝电解电容钽电容、聚合物电容。

在解释具体的电容器时,根据分类进行解释。虽然这些电容器是电容器,但其原理不同,导致参数、特性、可靠性、使用、生产过程等差异较大。在写作过程中,我们的一些解释根据电容器的类型分道扬镳。

电感章节的写作延续了电阻的写作理念。然而,电感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将与具体应用程序密切相关。因此,我们的电感章节相对简单,本书中没有进行具体的电源设计和射频设计中涉及的电感选择计算。而且没有关于变压器的解释。同时,我们还将磁珠的使用和规感章节。

 

硬十平时发的文章已经形成了很多系列,例如:电源系列、可靠性系列、华为研发系列等等,也都整理成合集,便于大家阅读。硬十这么多年来的积累,也是很多朋友敦促和鼓励之下,我们完成了相关内容《无源器件篇》。但是这个可能只是我们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还有很多内容需要整理成书。但是这个过程必然是艰辛的。

在写书的过程中,几位作者真的是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北大出版社的几位编辑也是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指导。

有时为了抠一个细节,需要去阅读很多的内容;有时为了梳理一个思路,展开了很激烈的讨论;有时为了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反复修改反复推敲。由于平时还有开发任务,所以团队成员为了这本书的完成也是额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2020年的那场疫情,让我静心的坐在家里,认认真真的思考这本书到底写成什么样。也是在反复雕琢的过程中,总体的思路也在逐步的优化和改进。当书稿基本完成之后获得的那种成就感,不得不感慨古人写书那种呕心沥血也要著书立说。

我觉得我们硬件十万个为什么团队,一边做项目,一边做知识分享,才能把硬件知识分享做好。硬件知识日新月异,我们只有不断地投入到项目中,自我提升,才能产生更多的案例和知识积累。这也是我们团队独特的优势。

一开始创业肯定是以赚钱为主要目的,但是我个人觉得,对于我来说赚多少钱已经真的不重要了,把想做的事情做好,做完美,做成功才是更重要的。所以我们也会持续的投入到后续的系列书籍、课程、视频的制作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构建硬十的知识帝国。

这个过程中也会邀请和吸纳国内知名的工程师专家共同投入,为大家奉献好的内容。

同时,也限于我们的能力和精力有限,过程中难免有错漏,希望大家通过公众号和微信及时反馈给我们,让我们做得更好。

答复:书籍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方式,在目前新媒体的形势下进度表现,迭代周期明显不足以满足现在人的需求。我们通过一张VIP卡,使得硬十VIP会员可以获取更多电子档的资料,并且书籍的一些配套在线资料得以有效的获取。并且我们会根据大家反馈的意见和建议,逐步迭代,补充内容、errata修订。

有些内容不做成彩色的,会影响阅读,一些技术书因为没有彩色表达给读者会带来不少困惑。原本我们计划放一些彩色内容,但是由于想让书籍的定价更低,所以以补充彩册的方式作为可选项。

是的,本书只讲解了电阻电容电感几个典型的无源器件。本书一共300多页,只讲了阻容感,而且电感由于整书篇幅受限,没有充分展开,部分内容留在电源分册进行展开。所以每个电子元器件深入挖掘都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点。

深入学习都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其实300页是不够的,我们也希望通过大家的反馈,继续补充内容,通过在线资料的方式持续分享给读者。

不少朋友关心,无源器件之后,还有什么内容?有没有二极管、三极管、MOSFET的分册?这些我们都会进行规划,同时已经有两个内容在展开写了。出版社也希望我们出一个完整的系列。

至于规划是否能够实现,我希望能实现吧。我希望这大约十本书,是我硬件职业生涯的骄傲。

这些要根据一些反馈和工作量完成的程度进行评估。多快好省一定不能兼得。那么我们宁愿慢一点,希望做一个知识点,就达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也给喜欢硬十的朋友带来惊喜。

可以的,需要联系硬十客服,客服号:yingshi_mm。

下单时备注,目前是可以有签名,因为其他作者在异地,不一定能够满足,可以联系作者或者期待我们的线下活动。

首先感谢每位作者的辛勤付出,特别是付世勇在整理校对工作上辛勤的劳动,杨城在器件可靠性方面给予的深入专业的指导。感谢王玉皞院长、周辉林主任、修国、一鹏、小美为本书关键章节提供的内容和试验数据。

特别感谢南昌大学江风益院士为本书写的序,王玉皞院长为本书写的前言。

江院士能够从百忙之中给我们提点,我觉得这个序言高屋建瓴,站在行业、历史、非常高的层面给我们指导,是对我们硬十团队的极大鼓舞,给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王院长的序言,我阅读了很多遍。我有些时候觉得他是最懂我的人。他既有华为这样公司的工作经验,又有长期高校老师一线教学经验,又有建设一流学科、培养一流科技人才的高屋建瓴视角。

感谢北大出版社的魏雪萍主任,为我们整体的选材、思路、结构、形式、远期规划都给了很多的指导意见和创新的idea。也感谢王蒙蒙王继伟两位美女编辑为本书付出的心血。

感谢:再次感谢各位老总、领导、老师专家的支持、关注和推荐。

最后还要感谢所有关注硬十的朋友这么多年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平时对我们的关注、认可、信任、包容。

想了了解这本书的更多详情,请扫二维码进入,或者点击“阅读原文”

为了感谢大家长期以来的支持,鲜枣课堂决定送出一份VIP套装:

留言分享您对硬件知识的学习心得或者看法(),入选留言点赞的 (公众号只支持100条留言,所以一定要趁早),我们赠送定价 元的(全国包邮)。

截止时间:,禁止技术手段刷赞,发现取消资格。

标签: mlcc全系列电容

锐单商城拥有海量元器件数据手册IC替代型号,打造 电子元器件IC百科大全!

锐单商城 - 一站式电子元器件采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