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工程的发展,一切都是为了制作尺寸较小、性能稳定的晶体管。
芯片生产中逻辑电路中使用的晶体管主要是CMOS,那BJT、PMOS、NMOS、COMS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最后?COMS应用于逻辑电路?本文通过介绍晶体管制造工艺的发展历史来解决上述问题。
Fig1.晶体管工艺发展示意图
(俗称三极管)
1951年,贝尔实验室生产了第一根锗双极晶体管,1956年,德州仪器生产了第一根硅双极晶体管。作为当时性能优异的可控开关,它开启了微电子时代。
优点:高响应速度,高跨导(输入电压对应输出电流变化较大)、低噪低,模拟精度高,电流驱动能力强;
缺点:集成度低(纵向深度不能随横向尺寸缩小),功耗高;
???
(PNP晶体管的场效应)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电场驱动控制开关大大降低了功耗。
优点:功耗低(场效应驱动)、与双极集成度相比,有所提高;
缺点:速度慢(空穴载流子)、使用金属栅(铝铜合金)由于熔点低,不能参与退火工艺,需要单独光刻,存在套刻不齐问题;
???
(NPN晶体管的场效应)
PMOS空穴载流子限制了开关速度,只能应用于计算器、游戏机等对速度要求较低的产品,NMOS以电子为载流子,快速发展NMOS工艺,提高开关响应速度。
优点:速度快(约2.5倍PMOS速度);
缺点:高功耗散热问题(多晶硅网技术使NMOS集成度的提高和严重的发热问题限制了集成度的提高);
???
(推广关键技术)
多晶硅通过重掺杂形成导体MOS管的栅极。
优点:耐高温退火(熔点1410℃)、与硅工艺兼容,可作为离子注入遮蔽层,解决套刻不均匀问题,进一步提高集成度;
缺点:电导率低于金属(改进工艺也在后续发展,生成金属硅化物);
???
(补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PMOS和NMOS互补对称连接,逻辑运算时两管子同一时间只开一个,使源漏极无电流,降低功耗。
优点:功耗低,集成度高(STI/LOCOS工艺可进一步提高集成度);
缺点:闩锁效应(MOS管间采用PN结反偏作为隔离,受干扰容易形成增强电路烧毁电路);
???
(推广关键技术)
LOCOS(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硅局部氧化工艺,STI(Shallow Trench Isolation)浅沟槽隔离工艺,MOS采用绝缘材料隔离管道,提高锁锁效果。
优点:使CMOS推广应用工艺、进一步提高集成度;
——————————————————————————————————————————
到目前为止,半导体的关键过程已经突破了许多限制,可以定义为
集合BJT(双极性器件)和CMOS使用内部核心逻辑CMOS使用输入、输出、驱动和缓冲器BJT双极装置,发挥各自的优势。
优点:逻辑电路集成功耗高低,对外电路高速&强电流驱动能力;
缺点:成本高;主要应用:RF电路、LED控制驱动、IGBT控制驱动等;
???
集合BJT、CMOS、DMOS,逻辑电路用CMOS装置,负载驱动BJT高压大电流驱动器件DMOS器件。
优点:高压、高功率、高密度(发展方向);缺点:成本高;
???
为传统COMS在高压驱动无大功率要求的情况下,将工艺延伸到高压,CMOS与DDDMOS/FDMOS结合。
优点:中高压,尺寸小,集成度高;主要应用:A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LCD/LED驱动芯片等;
——————————————————————————————————————————
MOS器件持续缩小,集成度不断提高,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短沟效应、热载流子注射效应、亚阈值泄漏、量子隧穿)。
解决漏电问题需要提高对载流子的控制能力。对应开发一系列技术先进,如:LDD离子注入、RSD、应变硅、HKMG、MOSFET→PD-SOI/FD-SOI/FinFET/SOI FinFET
① 铝栅→硅栅:解决了套刻不均匀的问题。设备尺寸,多晶硅电阻,开发Polyside工艺,即多晶硅和金属硅(WSi2/CoSi二、双层材料,降低电阻/接触电阻;
② LDD离子注入技术:成百倍的沟通缩小(>550倍),工作电压只缩小5倍(5V→1V),横向电场增强产生热载流子注入效应,通过LDD在沟道上层注入轻掺杂离子,缓冲热载流子能量,改善热载流子注入效应;
③ Salicide工艺技术:特征尺寸不断缩小,短沟道效应明显,改善短沟道降低源漏极结深,导致有源区电阻增大,利用硅与金属反应生成金属硅化物降低电阻/接触电阻,金属与SiO2不反应,可自对准,因此进行Salicide工艺就不需要PolySide工艺了;
④ 沟道离子注入和晕环/口袋离子注入工艺:特征尺寸缩小,源漏极之间耗尽区靠近,短沟道效应引起亚阈值漏电流,降低亚阈值漏电流,沟道离子注入和晕环/口袋离子注入增加沟道离子浓度,降低源漏极耗尽区宽度,改善漏电流;
⑤ 应变硅和RSD工艺:改善亚阈值漏电流向沟道区离子注入提高浓度,增大了库伦散射(浓度高碰撞概率增加),降低MOS响应速度。为改善MOS性能,提高载流子迁移率,在源漏区外延生长应变硅,使沟道发生应变,提高载流子迁移率;源漏极结深减小,厚度不满足Salicide要求,需RSD技术增加源漏极厚度,RSD技术通过外延生长,在源漏极嵌入应变材料+增加源漏极厚度;
⑥ HKMG工艺技术:特征尺寸不断减小,为改善短沟道效应,沟道掺杂浓度不断提高,为调节阈值电压,栅氧化层(SiON)厚度不断减薄,2nm以下发生量子隧穿,产生栅极漏电流,开发新材料HfO2,K介电常数为25(SiON为4-7),在相同等效氧化层厚度条件下,HfO2厚度使SiON的3倍;但HK材质与多晶硅不兼容,目前采用金属栅代替硅栅使用HKMG技术;(金属栅套刻不齐问题随着光刻机等工艺精度的提升已不是问题);
⑦ UTB-SOI和FinFET工艺:特征尺寸缩小到22nm以下,提高沟道掺杂浓度、降低源漏极结深已不能很好的改善短沟道效应。SOI(Silicon on Insulator)超薄绝缘层上硅技术,在PD-SOI基础上提出UTB-SOI(也就是FD-SOI)技术,沟道厚度只有5nm左右,栅极可有效控制沟道,抑制短沟道效应;1989年提出三维晶体管,FinFET鳍型场效应晶体管,栅极三面包围沟道区,提高栅极对沟道的控制力,降低漏电流抑制短沟道效应;(FinFET晶体管栅介质采用HK材料,栅极采用金属栅);
2022/6/21 11:00 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