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离开的时候,我还记得大原治先生送了一本书给我,是日本的一本机械设计手册,和中国的相比,内容更全,且印刷精细;据说这本书在日本写了有200年历史,印刷的版本已经五十多个版次,累计销量达三千多万册了;我对这本书极为喜爱,常常将中国和日本的一些计算法则作些对比,实在是各有千秋,如今我将它珍藏在我的书室。
时间过得很快,后来的一些日子,我开始寻找新的工作,2002年我去深圳蛇口面试,当时是青岛海信在蛇口的一家子公司,主要做激光抄数机,属于数控扫描技术,我面试的技术支持工程师,从事ANSYS分析和UGS点面扫描技术支持,虽然我会这两项软件,但在其它方面的技术还没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这让我极为沮丧;我还清晰记得那天,由于上午去的时候天气还很好,没想到的是下午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雨,海风非常的猛,公交车在南头海关的时候,由于雨下的太大,路面积满了很深的水,车根本无法行动,一直到晚上11点钟才回到家。 深圳虽大,要找一家适合自己的公司却总是很难。我总是喜欢做自己最为挑战的事,工作找了整整一个月零五天,每天都折与各工厂之间,晚上回来,脚上一脚的血泡,当疼痛袭来的时候,意志总能占位上风,我渴望这种磨炼能考证自己,告诉自己“我一定行”! 找工作的那段时间,电视上、报纸上摘满了关于张国荣去世的消息,铺天盖地;遐闲之余,也常常参与到激烈的讨论中来;当然关于前面所提到的一件事情,也是在这次寻找工作中遇到的,那是一次平常的招聘会,我在深圳人才市场荡游,我不太喜欢见缝插针的去投简历,而是先逛完所有的会场后才开始有选择的去投简历,每次不会超过四份,以确保质量。 那次招聘会我遇到一家公司,已经不记得名字了,不过是深圳西丽的一家公司,让我意外的是他们居然是做办公用具的,这却和我以前很对路子,于是我上前应聘;那位考官问我有没有做过订书机方面的设计,他们的招聘桌上放着一个订书机的手样,让我吃惊的是:我打开机芯,里面的机芯居然是我们以前开发的产品。完全一样,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盗用我们之前研发的这项技术,居然没有做任何改动。当时我极为气愤,但却无可奈何。 中国市场的专利保护实际上根本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各产品之间的抄袭非常盛行,一个新产品刚刚问世一个星期,别人就将你的产品抄袭了;辛辛苦苦的开发,发了几个月的时间,别人只消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能制造出相同的产品,并且别人的财力比你还大、制造更精良、销售渠道全广,根本无法和他们竞争;这一点几乎让我差点放弃了的机械的发展;不过却让我选择了一项新技术的发展方向;我决定学习电子技术,再转而学习芯片技术,只有这样别人才不会像机械产品那么容易抄袭。没想到的是这路艰难而曲折! 在众多的工厂中,我进入了一家民营企业,我还记得这一天,我很早来到了这家公司的门口,门口有一处草棚和围栏砌成的座椅,我在上面依稀的坐了一会,急切的希望在这家公司面试完后准备去市内的另外一家公司去面试;可时间过得似乎很慢,直至9点钟才有人到保安处带我去面试,了解一番后招聘文员带我到了办公室;和老板谈了一会,价钱定妥之后,老板让我下星期来上班;当时还在觉得自己能力完全不够,没敢太过要求;可惜这家公司却急于要人,所以我就这样进入了这家公司;如今想来,在这个行业我用最年轻的年轮进入了最早的末班车!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家公司从事的是各种物流流水、喷涂流水、静电喷涂等极为专业的装备领域,一个只有20来岁的小伙进入这个行业做研发是需要极好的基础;明确的说我终于进入了机械学中最难的机械动力学研究,要成为这方面的专家,需要多年的研究才能完全掌握,没想到的是却给我一个天大的机会,让我几乎完整了研究机械学的常规知识;要知道有的人搞了一辈子机械都不知道怎么计算动力;关键在于动力学按照书本上的内容几乎没法计算,各种动力计算在加上磨损和安全系数下来,最后得到的计算结果完全不是我们想要的那些东西了;所以这是一门经验学,需要验证设计之初的动力和成功驱动的动力,作一个对比之后,你就会感到幸福了。 工作就是学习,学习能够给人创造更多的空间,适应更多的环境;所以我想说的是,一个人,首先要抓住机会、然后再把握机会,最后再创造机会;这是一个无限闭环;在这家公司我属最年轻的开发人员了,所有的东西都是新的,所以的技术都是与以前完全不一样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去更改;研究喷涂和流水装备,需要以下知识:机械、电气、热能、流体力学(风和水)、无机化学、人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需要具备非常丰富的知识,全面是最好的保障。 首先研究的是水帘喷涂,当喷枪将油漆喷到工件上时,多余的油漆喷到对面的水帘上,水流将剩余的油漆流至槽底,被背板的轴流风机抽走,再经过过滤后将油漆残渣捞取,水又循环至水帘顶部;后来研究固化系统,分保温体、热能体和输送块,保温体需要储存多少产品,根据产能和固化时间确认;热能是最关键了,有多种热能转换方法,如轻油型、轻汽型、电能型、瓦斯等各种能源,再交换成热能之后输送至固化体;后来研究更多的装备,工厂供风系统、输送系统、红外固化、电热固化、PU固化、静电喷涂、静电喷粉、粉尘回收、空气净化、水体净化、前处理等各种装备,直到最后的电泳处理、纯水处理、氧化处理较为尖端的设备研发; 时间能够锻炼人,也会改变人,当我基本掌握这些技术时,我真的觉得很累,每天高强度的劳动,快节奏的生活,让人非常的难以适应;每每接到一个订单,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对方工厂去进行现场测量,与客户商谈项目的技术细节,回来后马上就要设计方案并编写招标书,同时还要计算成本价格,整个的时间段要求越短越好,招标完了之后又要设计结构及安装图,最后需要到现场跟踪整个施工过程。从设计、加工、安装到培训、交付、验收,整个环节都需要一到几个人不等的来全程操盘,可累之极。 更麻烦的是,我在2001年在深圳就读夜校,由于两地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需要不断的辗转,高强的工作加上学习,有些力不从心了,不过给人乐观的是,人总是在非惰性中逆转,人越辛苦越渴望早日改变这种现状,却给了我学习的一种动力,上课的时间是在周一三五和星期天,从晚上七点到十点半的学习课程,每次都是下班五点半没来得急吃饭就极速赶往学校,晚上12点左右回到宿舍再吃晚饭;不过我很少迟到,一般都提前10到15分钟赶到学校,通常上完课后同学们还会相互交流半小时,也时常了解老师的一些研发课题。 学习的环境很轻松,可学课却非常紧张;每天的内容都很新颖,我们研读的单片机技术,主攻intel的8051系列芯片,在2001年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课题了,虽然在各大高校都有这门课,但内容浅短,根本没法付之实践,所以个人给的都是空头支票;但在学校要求的是以扎实的理论为基础、实践为目的,最终做出来的必须是真实的个人产品。老师姓邱,是一位壮实而且极为和蔼的老人,他和我是同乡,是一位江西抚州人;他早年一直在部队教学,专门讲解导弹专业学的,研究的主要课题是高频电子电路和单片机控制电路,能力在我们看来极为强悍,实在是高深莫测,每堂课都是潇潇洒洒几个小时,连水都不用喝。 写了这许多,我更想谈谈个人学习芯片技术所走的弯路,对于黄河九曲也不过如此;当年想学单片机技术却发现自己电子学能力不行,后插缝学习电子技术,又补充电工电路和低频电路,才同步学习单片机技术的,后来又读高频电路(太难没学好),由于投入时间太少,导致电子电路特别是低频电路一直是我的一块软筋,虽然后来又读了多遍,但一直不怎么好。 学了8051以后,本来准备继续学习C语言技术,但由于一件事情使我中断了,那是02年5月的一个中午,我兴致的去看望老师,一到学校就听到老师住院的消息,后来才得知老师不小心摔跤导致脑溢血,在深圳第二人民医院,生命垂危,我一路带哭的来到医院打听老师的病房...... (技术内容后续) 虽然后来老师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教诲一直深深的影响着我,以至于每每在人生艰难时总会想起这些人,其中就会有我的邱老师,在这里我将不再过多的详序和老师共同成长的过程,将来我会写一篇文章(我与我的邱老师)来详细描述我同老师生活的点点滴滴。特别的感人肺腑的真情写照...... 在当年,学习单片机技术的人慢慢多了起来,特别是在近两年,已经出现了很多顶级人才;那时的单片机书本比较少,最多的属8051系列单片机了(目前还是最多);深圳书城是我光顾最多也最频繁的场所,这不光它比较近,关键的是书全;我每每去书城,第一是到自动化控制书栏找资料,累了就到机械制造栏找资料,一直到现在为止,似乎还是保持了这种习惯,不过多了一个就是程序设计栏了。 后来在光顾时看上了PIC系列的芯片了,书上云云,廉价、技术简易、指令短小等等,于是我就赶上了研究PIC系列芯片的这趟火车。 PIC芯片的的全面性是不容置疑的,大小几十种型号,各种样式不乏类聚,选择性多样,可后来才发现PIC芯片并不好用,对于开发大批次产品来说,也许还不错,可由于地址内存断续和cisc指令过少而使得其并不感觉好用,可以说,PIC芯片最大的缺陷在于当时的仿真器仪器价格过高,且不同芯片不能相互仿真的最大缺陷,不过现今有很大改观,但指令过少却是硬伤(个人观点)。 2003年我开始关注DSP技术的发展,dsp芯片主要有三大品牌,最大的是美国德州仪器(TI)的TMS系列芯片,其次就是MOTOLALA的MC68系列,还有就是ADI公司的adsp系列芯片了;其实很早DSP就风靡全球,只是在中国应用资料较少,后来发现这是绝好的芯片,也就开始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初读得是TMS320-C24xx系列,后来读54xx系列,后来市面上终于出现了TMS-28xx的芯片资料,这是作为工业控制的最好芯片了,我是我最梦寐以求的芯片,我想,如果采用这款芯片来研发的话,应该再好不过了。后来又相继出现了TMS-55xx系列的芯片资料,这类是应用于网络及各类通信中的,当然TI还有一款6000系列的芯片,最大区别在于6000系列的芯片是浮点运算的,而其它几款是定点运算,这也使得浮点运算的芯片主要应用于航空、视频、图像处理及军事领域的高数据处理芯片,功能达到了极点,速度也达到400MHZ每秒的速度。 但后来又发现ARM芯片,到后来才知道ARM是现在用量几乎最大的;其技术之全面、品种之繁多、资料之齐全,确实值得深入研究;关键的是,市场上出现了较为廉价的ARM实验板,这使得我把所有的精力全部导向ARM芯片技术的研究。实际上所有的学习都是按照周立功所开发板进行学习的。我开始研究的是飞利普的LPC2000系列,这个序列包含了21xx和22xx,如今想读23xx和28xx的芯片,但资料却不多。除了飞利普的芯片还有一类就是三星的2014芯片了,当然这也是我的下一个目标了。应该说ARM芯片的最大特点,是具备了8位、16位和32位数据指令的随意切换,且地址段分类整齐,地址量大,更好的是,设计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整不同内存的类型。 对于芯片技术的学习,首先要确定的是需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了解芯片的硬件内核,内存地址排序、寄存器内容、各模件组块的设置等,特别是外围芯片的了解;通过外围芯片来扩大其功能,这些都非常重要,所以读芯片技术要做的是除了了解芯片本身外,还需要了解周边的各种外围器件,特别是各种不同的总线功能,极为重要; 比如像I2C总线、CAN总线、ISP总线、USB总线等。 除了硬件学习外,做实验是必然的了,不然的话学习的东西很难牢固掌握,同时也无法完全了解硬件的内核知识,实验也是为了验证你的学习内核是否正确。当然学习也是为了应用,所以花销是难以避免的了,现在市场各种板卡都有,重要就是针对不同芯片进行设计的了,价格相比来说,还是非常昂贵的,随便一个小板卡完全能和一台电脑的价格相比了,断断续续的我也就花费了很大的一笔实验费了。 有一次在书城逛,看到一本书叫UCOS_II内核的研究,打开后才开始发现这是一款微小操作系统,且源代码是开源的了,除了可以了解到别人是怎么写操作系统外,还能通过交叉编译编写自己的代码来与芯片进行连接。所以就买了这边UCOS的书,发现这确实是一个好东西,非常能真实了解源代码外,所以的内容都一览无余;刚开始帮配对的光盘打开,里面包含的是源码,后来边看源码边看书,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 源码是要嵌入到对应的芯片中去的,但UCOS保留能在计算机上通过BC进行编译的例子,所以我也想通过BC编译器来进行编译,做了N多次都失败,到时的沮丧可以说是到了极点,后来才从网上发现了一篇BC编译UCOS的文章,才发现是BC版本的问题,于是就开始寻找最全版本的BC编译器,最后终于编译出来了UCOS的源代码,当时的喜悦可想可知;我在想不知道又多少想我一样,走过多少这样的弯路,所以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一定要到网上找找,一定也会有人遇到同样的问题。 后来我在移植代码的时候总是觉得了解UCOS不是很全面,于是我就开始觉得把所有的源代码翻译成中文的了,这样以后打开源代码就能完整的了解这段内容了,为了完成这件事情,我整整发了四个月的时间来进行翻译,每天坚持到晚上12点,不过为了早点完成,有时还是经常的熬夜到通宵,就连2006年的大年的三十晚上还坐在床上来进行翻译,由于我的英文水平非常糟糕,所有的内容都是参照书上及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翻译的,完全没法按照原文来翻译。我在想里面一定有非常多的问题,如果发表出去会不会别人笑话,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版权了,别人会不会把我告我侵权呢,呵呵!当然我后来还是保留在我的书室中,打印出来才发现居然有200多页,可谓劳中取乐! 对于UCOS来讲,我的了解还是很不够的,需要更多的来嵌入到芯片中,通过更多的使用来熟练使用这个源代码,目前使用UCOS的人已经非常多了,当然很多人都已经在研究更大更复杂的uclinux内核系统了,这个系列是完全免费的源代码,当然非常复杂,需要了解特别多的内容。我的uclinux的学习应该说非常的失败,几次读都没能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只能暂时搁置下来,做能做的事是最主要的了。 uclinux可以说走了很多的弯路,不过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这样让我学习了很多以前想学却没有时间学习的知识,刚开始连怎么安装linux系统都不知道,后来在市场上找了很多个版本的linux,最后终于找到书上说的redhat 9.0版本的linux操作系统;根据书上说的轻松的安装了;后来又说要熟悉unix的gcc编译器,于是又开始学习GCC编译器,发现这个编译器和BC、TC编译器有非常大的区别,主要靠指令来进行编译,与图形化编译有着非常大的区别,相对与熟悉windows的人来说觉得非常的难了;后来读到gcc的汇编嵌入,于是又转而学习8086的汇编语言,在书城去找关于汇编方面的书,记得找到的是以清华大学写的比较好的书,于是开始研究8086汇编言语;学了这许多,才发现汇编分16位和32位的,编译器有很多种,且汇编有intel何ibm开发的AT&T汇编两种,于是又开始学习AT&T的语言,最后才合二为一,才算真正了解到了汇编了,于是一同把32位的汇编语言也学了,总算告以段落; 在读汇编语言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的东西不是很了解的,因为汇编主要对计算机进行软件编程,而对于不了解计算机内核的人来说,是根本无法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内核来进行源代码读写的,所以总的来说,必须完全了解计算机的整体硬件知识,才能在其基础上去了解操作系统是如何一步一步对计算机进行系统构建的。于是我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intel编写的8086/8088计算机硬件第三卷这本书,里面把各种早前是如何组建计算机构架讲解得极为细致,并把各组件的电路及程序组成方解图都描述出来,通过这本书才算真正了解到了计算机的奥妙;不过遗憾的是这套书的第一二卷都是英文的,如果有中文的该多好。 做了这么多的事情之后来后过来读linux内核,刚开始才买了赵炯的《linux 0.11版的中文注解源代码》的书籍,看来看去怎么也不理解,不过也没有多少时间来学习它,后来又买了《linux的内核》这本书,还从网上下载了linux0.01的源代码,读了好几次,但一直还是没有学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陆续了解了miniUGI和ucGUI的一些嵌入式图形设计系统,通过将它们也操作系统链接起来,建立一个完整的嵌入式图形操作系统,一并移植到对于的嵌入式芯片中去,很多机顶盒和各种手持式设备都是这样开发出来的,除了这些以外,各种数据传输链接的接口也是需要掌握的,像TCP/IP技术,了解协议族和嵌入式开源代码也是很重要的,如LWIP和uip等都是很好的开源代码,当然要掌握他们还很难,同时也要数据对应的芯片和电路,也要将移植成功才能多大功告成,但对于一个研发人员来讲,掌握更多的知识,无非可以完全改变自己的命运。 除此以外,USB技术的完整也是很重要的,还有非常复杂的PCI技术,也是时至今日极为重要的一种总线技术了,当然还有CAN总线和其它各种工业总线了,这些都是现今先进工业技术的主要成员,了解并熟练的掌握它们对于一个专业的开发人员来讲尤为重要。 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累,突然很想停下来的时候,发现成功真的要离自己很近,这时却又不由自主的驱赶自己,一定要坚定不移的继续下去;只有战胜自我,才能真正的成为强者!前人的教导、抚爱,志者的道合给了我太多的力量,除了对他们的感激,更需要的是坚强! 感谢我的恩师,和改变我的人,因为有了你们,我才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所以我有一句话,告诫我自己,也告诫我身边的人,“当你拥有知识的时候,你就拥有财富,但那只是你一个人的,当你把知识变成产品的时候,你创造的越多,你的财富才会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