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印刷线路板的由来和演化过程

印刷电路板是电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几乎每一种电子设备,从电子手表、计算器到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军用武器系统,只要有集成电路等电子元件,就应该使用印刷板进行电气连接。 今天,让我们来谈谈印刷电路板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在印刷电路板出现之前,电子元件之间的连接是由电线直接连接形成的。

20世纪初,为了简化电子机器的生产,减少电子零件之间的布线,降低生产成本,人们开始研究印刷取代布线的方法。三十年来,工程师不断提出在绝缘基板上配线金属导体。最成功的是1925年,美国Charles Ducas 在绝缘基板上印刷线路图案,然后成功建立导体作为电镀配线。

直到1936年,奥地利人保罗·爱斯勒(Paul Eisler)奥地利保险公司在英国发箔膜技术·艾斯勒。艾斯勒是一名学习印刷技术的电气工程师。他在制造电路板时,仿照印刷业中的制版方法先画出电子线路图,再把线路图蚀刻在一层铜箔的绝缘板上,不需要的铜箔部分被蚀刻掉,只留下导通的线路,这样,电子元件就通过铜箔形成的电路连接起来. 艾斯勒用这种方法成功地组装了一台收音机. 而在日本,宫本喜帮助喷配线法メタリコン专利申请成功。而两者中Paul Eisler 这种方法与今天的印刷电路板最为相似,称为减去法,即去除不必要的金属, 所以我们可以保罗.爱斯勒是印刷电路板的父亲. 而Charles Ducas、宫本喜之助的做法是只添加所需的配线,称为加成法。尽管如此,由于当时电子零件热量大,两者的基板难以配合使用,因此没有正式实用,但也使印刷电路技术进一步发展。

印刷电路板的演变过程

1941年,美国在滑石上在滑石上,以制作近接信管。

1943年,美国人在军用收音机中广泛使用这种技术。

1947年,环氧树脂开始用作制造基板。与此同时,NBS以印刷电路技术形成线圈电容器、电阻等制造技术。

1948年,美国正式认可该发明用于商业用途。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量低热量晶体管取代了真空管的地位,印刷电路版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时,蚀刻箔膜技术是主流[1]。

1950年,日本使用银漆作为玻璃基板的配线;用酚醛树脂制成的纸质酚醛基板(CCL)以铜箔为配线。

1951年,聚酰亚胺的出现,使树脂的耐热性再进一步,也制造了聚亚酰胺基板。

1953年,Motorola开发电镀贯穿孔法。该方法也应用于后期的多层电路板。

印刷电路板在20世纪60年代被广泛使用,其技术也越来越成熟。Motorola双面板出现时,开始出现多层印刷电路板,增加了配线与基板面积的比例。

1960年,V. Dahlgreen将印有电路的金属箔膜印有电路的金属箔膜,形成软印刷电路板。

1961年,美国的Hazeltine Corporation多层板采用电镀贯穿孔法制作。

1967年,发表了《增层法》之一Plated-up technology”。

1969年,FD-R软印电路板由聚酰亚胺制成。

1979年,Pactel发表了增层法之一Pactel法”。

1984年,NTT开发薄膜回路Copper Polyimide法”。

西门子公司于1988年开发Microwiring Substrate增层印刷电路板。

1990年,IBM开发了表面增层线(Surface Laminar Circuit,SLC)增层印刷电路板。

松下电器于1995年开发ALⅣH增层印刷电路板。

东芝于1996年开发Bit增层印刷电路板。

标签: 101贯穿电容1印制电路连接器印刷电路板的连接器电镀的电容

锐单商城拥有海量元器件数据手册IC替代型号,打造 电子元器件IC百科大全!

锐单商城 - 一站式电子元器件采购平台